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对青年语文教师的启示

时间:2022-09-08 06:30:16

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对青年语文教师的启示

“六步教学法”,由辽宁省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提出,这种教学法对八九十年代乃至当今的语文教学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所谓“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作为青年语文教师,人生阅历不足,教学经验缺乏,难免会在授课时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下面笔者以《祝福》为例分析“六步教学法”是怎样解决青年语文教师易犯的错误的。

一.目标不明,眼高手低

许多青年语文教师缺乏对每节课课堂目标的设置,通常只有对一篇文章的总体目标,哪怕有课堂目标也会无意识的忽略,做不到以课堂目标引领课堂活动。而且有些教师不能准确定位重难点,通常会导致课堂授课目标过高,学生学到的知识达不到目标的要求,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的状况。

针对这个问题,青年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如若按照“六步教学法”中的第一步——定向的要求与学生共同商讨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这个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定向,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确定课堂学习和训练的重难点,并将其告知学生,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青年语文教师如果能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方式,让更清楚自身知识储备情况的学生本身去确定教学目标,那么目标不明的问题将会有显著改善。毕竟学生自己更了解自己心里到底需要什么、教师讲什么才是有用的、自己这堂课上到底得到了什么、能不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它所取得的课堂实际效果,每堂课要让学生在这堂课上领悟到的知识达到何种目标,这些内容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例如《祝福》一文,青年语文教师很容易把人文性放在首位,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有可能会确定为:目标1,通过研读文本初步掌握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目标2,通过研读文本理解课文以祝福为题的意义。这样的目标高度太高,学生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难度过大。若运用“六步教学法”中的定向,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教学目标,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可能更关注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和人物描写,这样目标可以定位为:目标1,通过研读文本初步掌握倒叙手法的运用;目标2,通过研读文本进一步掌握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这两个目标更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更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二.学无遗力,浅尝辄止

对于一篇课文,通常学生自读过一遍之后,其内容就已知八九。青年语文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会依然停留在学生一样或低于学生水平的话题上,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低落甚至厌倦。可许多青年语文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往往还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而无力在“为什么”和“怎么样”上给学生更多的引导和解答。这无疑于浪费学生的时间,重复学生的思维,看起来表面热闹,实质是一无所获。

浅尝辄止的症结在于教师不明白究竟该教什么内容给学生。而“六步教学法”中的第二步——自学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自学,即学生根据学习重难点和教师设计的训练题目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同时还要标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个别向老师请教,或当众提出。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教师对于学生已经理解的知识点点到即止,不在这些方面多做停留。鼓励学生多提问,了解学生的困惑,对于大部分学生都不理解或者易错的地方多加讲解,并辅以习题加以巩固,力争在课堂上立即清除学生本堂课的疑难点。学生自学完《祝福》后,普遍能够归纳出小说的情节结构,对人物形象也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也能够较好的把握,这些地方教师可粗略的讲解一下,把讲课的重点放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的地方,譬如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造成祥林嫂命运悲剧的根源是什么之类的较为深层次的问题。

三.照本宣科,缺乏创见

这一现象在青年语文教师中尤其普遍。许多青年语文教师害怕自己讲错,背负误人子弟的骂名,从而采取注释怎么写,我就怎么讲,教参怎么写,我就怎么讲的方式。只愿在教学技巧上下功夫,在结构上动脑筋,却不愿在解读文本上细琢磨,深钻研。所以,往往是有接触,没感触;有广度,没深度;有他见,没己见,完全成为教参的忠实发声者。并且很多青年语文教师只能按预案上课,而不能按实际情况和课堂氛围来调控教学内容,处理偶发事件,所以经常出现生拉硬扯,强加于人的场面。

这个问题在青年语文教师中是极其普遍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得运用到“六步教学法”的第三步——讨论。讨论,就是教师课前将学生按照座位分组,每4人一组,在学生自学完课文后要求学生按组共同讨论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对每一个问题的看法,加深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小组的每一个同学都要发言,教师可参与几组讨论并总结学生的看法,如果发现学生的看法有所偏颇可及时予以指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讲解自己的观点,对课文只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即可,在倾听学生观点时对正确的观点加以吸收,对学生错误的观点可提出来由全班同学讨论后共同解决。在《祝福》中,造成祥林嫂命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很值得讨论。教师可把这个问题抛出,听听学生们的观点。如果大家都觉得是封建礼教杀死了祥林嫂,那么教师可以提出祥林嫂自己有没有责任、鲁四老爷算不算杀死祥林嫂的凶手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教参上所没有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见解进行归纳总结,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

四.良莠不分,一味肯定

有的青年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敢加以指责,学生说什么都是“好”,答什么都是“对”,更有甚者,动不动就鼓掌喝采。把求知的学堂变成了作秀的舞台,哪怕学生提供了一个错误的答案,教师都一律以“好”,“非常好”给予肯定,这种毫无原则,缺乏理性的肯定,往往只能让学生思想更懒惰,情绪更低落,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把握和思维的进步。

“六步教学法”的第四个环节——答疑对解决这个问题颇有成效。答疑,就是教师对学生在自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定向的重难点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予以提示或指点。答疑的形式多种多样,可由同桌双方互相提问互相解答;也可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出题其他小组抢答;或由某一个同学出题,全班同学抢答;当然,主要的形式仍然是学生提出讨论过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全面细致的回答。学生互相答疑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评点,自己则充当旁观者和指引者的角色,不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过多肯定或否定,一切交由学生自己进行。随着讨论的进行,学生对《祝福》一文的理解不断加深,或许会有同学提出祥林嫂受到压迫时是否抗争这一问题。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各抒己见,说清缘由和根据,意见不同者相互评点,教师只在必要时插上一两句话,在最后总结一下学生的意见,而不评点任何一派的看法。

上一篇:文学名著的阅读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下一篇:语文试卷评讲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