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对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9-08 06:15:54

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对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启示

【摘 要】当前社会背景下,青少年由于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多重压力,普遍存在着内隐性心理焦虑问题。过度的焦虑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形成,精神分析学派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基于对正常人的三种神经症人格的成因、状态作了细致的分析,对于我们寻找化解青少年焦虑的方法、正视并及时疏导青少年焦虑,塑造青少年完善的人格有很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神经症理论;青少年;人格教育

精神分析是研究焦虑最早也最为系统深入的心理学流派。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文中认为冲突发自于困扰人的内心的相互矛盾的神经症倾向,这些倾向的产生不仅可以归因于偶然的个人体验,更主要应归咎于我们生活其中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后者归根结底决定着前者的特殊形式,这些冲突的出现表明一个人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发生了紊乱和失调,也就是说,冲突的根源在于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状态,与他的社会性生活密切相关。霍妮把神经症定义为:“神经症是一种由恐惧、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

一、霍妮神经症人格理论

霍妮神经症理论的总体思路是:在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复杂的矛盾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导致彼此缺乏安全感,产生基本焦虑;克服这种焦虑,而形成人际交往中的三种行为方式;在寻找解决冲突的策略中,又陷入了更大更深的焦虑和冲突之中,进而恶性循环下去。虽然神经症冲突分为正常人的心理冲突和神经症患者的心理冲突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很好地把二者划清界线,有意识的改变到无意识的心理煎熬只是一念之间,那么关注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的内心变化和发展就显得尤为主要,及时地注意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减少内心冲突的发生,防微杜渐,在高压环境中成为自己内心的主人,塑造人格的整体性,才是我们防止心理疾病的重要方式。

神经症冲突的问题影响着生活在我们文明之中的每一个人,在霍妮看来如果我们文明越稳定,那么我们所遇到的冲突种类、范围、强度都会越小。回看我们今天的转型时期的社会文明,物欲横流、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房价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等,不论生活在哪一阶层的人都不同程度的感受着生活的压力、竞争的残酷。社会的这些压力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给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压力。另外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年龄段,青春期本身的问题也困扰着他们。这些都使青少年过早地产生各种心理焦虑,严重影响着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以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内部并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分析青少年焦虑的成因,找到应对的方法,帮助青少年塑造自己的完整人格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愈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自己的解决办法,我们就愈能获得更多的内心的自由和更大的力量。”

根据霍妮的观点,神经症倾向决定了神经症人格,神经症倾向的类型决定了神经症的人格类型。因此,神经症人格主要有三类:

(一)顺从型

这种人对友爱、赞许、伙伴和把自己的生活限制在狭窄范围内等有一种神经质的需要。他们为了克服无助感而一味地去追求他人的关爱和帮助,去顺从他人,依赖他人。他们感到只有这样与他人在一起时才能感到安全。他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与他人的友好与和谐的程度,忽略导致自己与他人关系疏远的因素。他轻视自己,心甘情愿地把自己降到次要地位,把荣耀让给别人,主动承担责任,不考虑自己真实的情感,无意识地倾向于根据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具有强烈地依赖他人、接近他人的倾向。“他变得 “无私”,“富于自我辆牲”,“无所索求”,只有一点是他不断要求的,那就是别人对他的温情。他变得屈从人意,过分周到〈当然是在他可能做到的限度内〉。他事事赞不绝口,处处感激不尽,随时慷慨大方。他本人对这一事实视而不见,在他心底深处他并不怎么关心他人,而认为他们虚伪自私”。

(二)敌对型(或进攻型)

这种人对权力、声望、财富、成功等有一种神经质的需要。他们为了克服敌对感而去追求成就和优越,企图以此来实现对他人的控制和支配,战胜他人,利用他人,攻击他人,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安全。他们拒绝真诚的同情与友谊,压抑感情,对他人漠不关心。他常常认为自己是最强有力的、最精明能干的,并把世界看成一个竞技场,认为人生就是一场相互对立的战斗,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生的最高法则,具有强烈的对抗他人的倾向。这些对立倾向的出现,使得他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基本冲突,从而打破他的“人格统一”。最后的结果是:对温和倾向的压抑必然增强攻击性倾向并使它变得更具强迫性。

(三)退缩型(或逃避型)

这种人对自立自足、完美无缺等有一种神经质的需要。他们为了克服孤独感而去追求绝对的独立和自由,他离群索居,不与任何人发生感情上的联系,与世无争,以此来获得安全感。他不希望他人介入自己的小圈子,他拒绝合作,回避竞争,限制自己的需要,凡事力求完善,以避免他人的帮助或指责,具有强烈地逃避他人的倾向。压抑一切感情,甚至否认感情的存在,以致于变得冷漠、孤僻。

二、青少年心理冲突的来源及表现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特殊阶段,生理急速发展,社会交往空间不断扩大,社会角色多重性加强,人生压力相对集中,但自我概念尚不成熟,接受能力、承受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所以当他们面临各种外在环境的影响与干扰时就很可能会不适应,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形成神经症人格。

(一)价值选择的冲突

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价值选择,转型时期中国的主导文化受到了来自多方面文化的冲击,主导文化所宣扬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主导价值取向也受到了其他文化形态的价值主张的影响,整个社会失去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文化权威和主导价值倾向,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人们现实价值选择的实际支配力大受影响,人们的集体主义淡化,个人主义、个人至上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有市场,金钱主义、“一切向钱看”成了这个时代无处不在的价值标准。青少年一方面在学校课堂接受着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又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社会复杂多样的一面,甚至深受一些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冲击,产生对主导价值观的怀疑和不信任状态,使他们在价值选择中无所适从,在认知中形成不协调的价值认识和价值选择,也容易使青少年陷入现实的伪装和美好的追求矛盾中。

(二)扭曲的学业压力

青少年一般指13岁以上到成年之前(也就是满14岁不满18岁)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学习是青少年的首要责任,学业压力也是青少年最主要的压力源。其实压力并不是来源于课业本身,家长及外界施加给青少年心理上的压力才是真正的“负担”。学业压力并不是一个学习成绩的问题,它还涵括了社会竞争压力的间接传递,造成众多综合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的转型期竞争压力大,结合我国的考试制度,外界的因素会过早的给青少年造成巨大的学业负担,最后体现在学业压力上。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升学,在家长和外界的思想灌输下学生将学习成绩看成是自己考上好学校的手段和方式,功利性的传统学习为主,身心压力巨大。在这样强大压力下,一些短时期内成绩差的学生就产生了逃学、厌学的行为。

(三)家庭结构的变化

家庭是青少年获得心理支持和情感满足的重要场所,但是家庭带给青少年的除了情感的支持外,同样也有压力。已有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及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家庭管教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母亲的过于干涉、过于保护等消极的教养方式易使青少年出现各种情绪、行为问题。而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等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发展。

中国人重视家庭,关注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严重影响着广大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期望值不仅给广大青少年带来压力,而且这种包办式的教养方式使孩子缺乏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能力,一旦进入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他们就感到困惑、迷茫,处于适应不良的状况。

家庭结构缺陷(父母离婚、再婚、丧偶、分居等)会给青少年心理成长带来较大影响。在这种家庭中,孩子缺少爱护和关怀,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易使孩子形成一种不健康心理。怀疑、冷漠、孤独、反抗、报复等心理是他们的主要特点,进而演变成自卑、自暴自弃等不健康心理。另外,现在的家庭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青少年从兄弟姐妹中获得情感支持已经相当少,因此,家庭方面的情感支持也在减少。

(四)社会问题的冲击

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急剧变化,给人们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荡。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感觉敏锐、心智不成熟的他们更深刻地体验到社会文化变迁给他们带来的困惑。多种价值观冲突、文化人格的冲突、较高期望值与现实不如意而产生的幻灭感。他们关注社会,并把社会与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所以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加突出。

现代文化在经济上是建立在个人竞争的原则上的,独立的个人不得不与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人竞争,一个人利益获得往往就是另一个人的损失,这一情境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敌意增多,敌意渗透到一切人类关系中,竞争成为首要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潜在的敌对性紧张导致恐惧产生。焦虑本质上是一种涉及主观因素的恐惧,是由于感到来自外界的强大危险而萌生的一种缺乏防御能力的感觉,在正常人身上就会表现出摇摇欲坠的自尊心,潜在敌对性的紧张、忧虑担心,含有恐惧和敌意的竞争心,对美满人际关系越来越大的需要。

当今社会另外一种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就是网络,网络文化、虚拟文化中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对青少年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开放的网络环境,各种言论和思想的碰撞,对于青少年来说无法分辨真伪和善恶,如果没有好的引导会导致青少年思想的混乱。在网络上有些甚至是有毒害作用的。例如,的书刊、录像带、VCD等,使青少年对性知识和性道德及暴力产生错误的认识,使青少年受到诱惑,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做自己内心的主人、塑造完整人格

当青少年出现焦虑心态和神经症人格时会严重影响着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在霍妮对神经症人格表现和原因的分析基础上,我们尝试着找到疏导青少年焦虑的正确路径,使青少年做回自己的主人,塑造完整的人格。

(一)尊重人的主体性发展

人的主体性一方面体现在青少年要形成自我概念和个人的认知体系。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焦虑是受内外刺激威胁自我的产物,而确定刺激是否对自我构成威胁,则取决于认知评价过程。在分析三种神经症人格的过程中发现患者的内心都是趋附于社会的,是对社会生活产生焦虑的基础上,才极端地产生某种需要从而产生神经症趋势。我们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受社会的影响,但也应看到人的能动性,发挥人的主体性来应对社会的变化,才能减少心理冲突的产生。

焦虑程度较高的青少年大多具有“完美主义”的思维认知方式,而生活的非完美性、变动性和复杂性使得具备这些思维认知方式的青少年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压力过重,容易在遭受挫折时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甚至愤怒感,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焦虑心理。神经症冲突所涉及的问题也包括正常人,但正常人是可以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冲突的,是可以主动平衡冲突的,而不至于走向人格极端。所以,我们要帮助青少年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悦纳自己,不断化解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帮助其建构合理的思维认知方式,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社会生活,正确面对包括学习、经济、就业等各方面的社会压力,适时的调节内心冲突,面对我们寂静而又喧腾的内心冲突。把各种外界刺激转变为实现自我和塑造超我的积极因素,在较高的自我和社会认同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消灭假象,真诚的表达情感

从三种神经症人格表现中我们发现他们都是强迫自己对一些真实感情的压抑,从而保持把自己封闭在追求的假象当中。在精神追求和现实的矛盾中憧憬着自己的美好夙愿,努力把自己变为想象中人,从而过度的追求亦或强制的压迫情感。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做到真诚的表达情感,对社会的丑陋现象表达憎恶,对美好事情倾之于赞美之情。积极向上的面对人生的起落和成败,把人的情感表达和自己的生活轨迹达到一致,正常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及时发泄内心由冲突造成的情绪紊乱。

(三)注重文化环境的塑造

霍妮在解决神经症人格问题上是有局限的,他只强调“救人而不救社会”。但是从霍妮对神经症人格产生的根源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的神经症人格产生于我们的文化环境,产生于我们的人际关系的紊乱,那么要想从根源上来改变神经症人格,那就要着重改变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在改变社会的基础上来改变我们人,文化环境对于我们完整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注意减少导致青少年焦虑情绪产生的危险因素,让青少年能在一个稳定、和谐,没有威胁,没有恐惧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为了减少自身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青少年还应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让自己在身心两方面获得平衡的发展。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导致个人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的社会因素正在增多,但是,如果青少年能有效地调整自己的不良紧张情绪,让自己的身、心有规律地得到恢复,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在正常的生活规律中,求得身、心的平衡发展。

(五)正视并及时疏导青少年焦虑

焦虑是由于个体预料到内外刺激对其自尊产生威胁而又自感没有能力来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对于青少年来讲外界刺激无处不在,自尊逐渐增强,认知评价不够理性,自身能力发展不充分,加上其生理发展的特殊性和社会现实各方面高强度的压力,导致青少年焦虑的生成有其必然性,或者说青少年出现心理焦虑现象是正常的,我们没必要为之惶恐。但是生活中不少青少年早期的焦虑情绪因没有得到自己正确认识和调节,致使焦虑不断积累,身心遭受不良影响,甚至发展成严重的精神疾病。如果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调节自己的焦虑心理;如果成人群体对焦虑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及早对他们实行心理关怀和心理救助,就可以保护青少年避免遭受这类心理疾患的侵害,进而能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发挥自身的社会潜能。

参考文献

[1][美]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2][美] 卡伦・霍妮.神经症与人的成长[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3] 贾晓波.家庭教育不当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2).

[4] 王公银.我们内心的冲突――论霍尼的社会文化精神分析思想[M].史志鉴研究,2009(8).

[5] 张胜康.论青少年人群中的焦虑症心理疾患[J].青年探索,2005(1).

作者简介:李文娟(1987.06- ),女,汉族,湖北黄冈人,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师,吉林大学在读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和谐共生:大学生心理和谐与和谐大学校园 下一篇:大学生抗挫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