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的价值变迁与国家形象

时间:2022-09-08 05:57:22

世博会的价值变迁与国家形象

自1851年诞生以来,伴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展开,世博会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最初单纯的产品展览逐渐演变成主题鲜明的综合性展示活动,其人文关怀的内涵日益丰富,成为人类携手合作共同面对种种问题与挑战的国际盛典。对于世博会的主办国来说,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是建立本国正面形象的关键之所在。

缘起:实力的展示

世博会始于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它从诞生之初就具有明显的展示国家政治经济实力的意图和功能。在1851年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之前,经历了工业革命洗礼的欧洲各国都竞相举办各种国内博览会,借以展示自己的强国气象。法国在大革命后不久就频频举办博览会,力图通过大规模展示其科技成果和经济成就,建立其作为欧洲中心的政治形象。1849年法国第u次国家展览会,已经具备了世界博览会的很多特征。在法国的示范效应下,欧洲各国纷纷仿效,设立政府主导的博览会。作为殖民大国的英国,不甘寂寞,决定于1851年在伦敦举办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博览会。因此,早期世博会与国内产业博览会的最大不同,在于带有明显的国际竞争和国家实力展示的色彩。

继英国之后,美国从1853年起多次举办世博会,一方面希望借世博会展示科技进步成果,促进国家的团结和统一,更重要的则是向欧洲表明美国文明的成熟与进步。因为在十九世纪,很多欧洲人对美国还是不屑一顾。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上,机械馆所展出的美国和其他13个国家制造的新奇机械产品中,美国展品占了80%,表明美国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向世人显示了美国作为经济强国的崛起,大大提高了美国人的自信心。1893年芝加哥举办世博会时,反复考虑的一个重点是希望能够超越之前巴黎博览会的效果,当地媒体广泛向社会各界征集世博会标志建筑设计方案,希望能超越1889年巴黎博览会所建造的艾菲尔铁塔。设想中的宏伟标志塔虽然由于财政方面的原因没有建成,最终以一巨型摩天轮代替。但这个时期,美国制造业总产值已经等于英国的两倍,芝加哥世博会等于正式向全世界宣告美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

转折:和平的渴望

如果说19世纪的世博会是大国展现实力的竞技场,那么到了20世纪之后,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世博会也赋予发达国家中的小国以机会,去展示其独特的理念和形象。最明显的是比利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大国忙于扩军备战的时候,西欧小国比利时多次举办各种规模的世博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提升了本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二战结束后,在世界人民希望和平进步的氛围中,比利时抓住了机遇,率先恢复举办了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这是由《国际展览公约》缔约国首次共同确定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在世博会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这届世博会,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和原于球的创意,反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颂扬人类和平与文明进步。其标志建筑原子球在世博会结束后被保留了下来,如今成为比利时爱好和平的国家形象的象征。通过这届世博会,比利时独特的国家地位得以确立,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首都”,布鲁塞尔也以众多国际组织在此设立总部而成为著名的国际都市。这届世博会赖以成功的因素,不是比利时的国家实力,而是历史转折时期对主流国际观念的顺应和把握。

潮流:和谐的追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环境和生态问题成为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共同危机。从1970年4月22日,由丹尼斯・海斯发起的“地球日”活动诞生以来,历次世博会都离不开环境议题。1970年举办的日本大阪世博会就以“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为主题,提出珍惜资源、治理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新问题,虽然它更多的还是强调经济增长的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三十年来,关注环境的价值,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世博会的潮流。世博会主题大多围绕人类、环境和能源展开。

1900年巴黎世博会还丝毫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一百年后,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则是“人类、自然、科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在可持续性的条件下共存的重要理念,揭示了人类、自然、科技协调发展的新关系。2005年爱知世博会,则更明确地以极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观点,提出了“自然的睿智”的主题,倡导人对自然的学习和尊重。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则进一步拓展了爱知世博会的理念,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扩展到人与人、人与居住空间的和谐。

因此,二战以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原先单纯追求进步的观念,逐步转化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和谐理念,成为世博会的核心价值。过去几届世博会的经验表明,举办国家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认同这样的核心价值,并围绕这样的核心价值展开世博会的组织和运营,有力地提升了国民的和谐意识和本国的国际形象。

日本:来之不易的世博经验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抛弃锁国政策,积极吸纳西方文明,多次主办政府主导的国内博览会,但在二战之前,日本的博览会主要是炫耀国威的场所。二战之后,随着经济复兴和快速增长,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国际社会把日本看作是“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经济动物”。以增长为第一目标的发展战略,带来严重的工业污染,工业集中地区烟尘弥漫,许多市民罹患哮喘等各种污染引起的疾病。在民间环保团体的推动下,日本各级政府才开始调整政策,下大力气整治污染,逐步偿还环境方面的“历史欠帐”,最终成为世界环保的楷模,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

在争取1970年世博会举办权的过程中,日本提出了“人类的进步与和谐”这个主题,并成功成为第一个举办世博会的亚洲国家。大阪世博会取得极大的成功,全日本人口的半数以上――6400多万人参观了世博会,创造了世博会历史的最高记录。通过大阪世博,日本进一步打开国门,迈出了融入国际社会的新步伐。不仅极大地振奋了日本人民的精神,也让世人重新认识了日本。在日本方面看来,博览会的举办一方面可以刺激现代产业,另一方面可以争取与西方发达国家同等的国际地位,是个两全其美的事,因而日本一直对海内外的博览会事业保持高度热情。在大阪世博会之后,日本又先后在1975年(冲绳国际海洋博览会)、1981年(神户港岛博览会)、1985年(筑波万国科技博览会,主题“居住与环境――人类居住科技”)举办了专业博览会。

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实力的跃升,一部分日本精英开始抛弃和谐的理念。80年代末,在与索尼公司社长盛田昭夫合著的《日本可以说不》一书中,石原慎太郎提出,日本已经是可以与美苏相抗衡的强国,日本有能力自建安全体系,无需依靠美国安全保护等种种刺激日本人民族主义情绪的主张。“说不”心态加上泡沫经济的破灭对日本社会产生强烈冲击,新保守主义势力的抬头改变了日本多年来保持的和平、稳定的国际形象。可贵的是,日本的政界和民间仍有清醒的声音。1997年12月在京都召开的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第三次缔约国会议,约160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国际机构、媒体、NGO等近万人参加此次会议,在日本政府推动下,经过艰难谈判,全体一致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为面向21世纪的地球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5年的爱知世博会不仅深刻地暴露了世界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而且巧妙地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生动地指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在国际社会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高度重视节能、环保的日本形象。为日本政府在国际舞台上扩展外交空间,尤其是环境外交,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爱知世博期间,2005年4月,日本科学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日本:2050》的战略报告,该报告对日本从2006年到2020年的科技战略进行了整体规划,并首次明确指出日本应以技术优势作为软力量在2020年前重塑国家形象。报告指出,21世纪日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能否成功塑造受人尊重和赞许的国家形象:“21世纪,仅仅以军事或经济来定义国家形象已不可取,最重要的是扬弃过去50年塑造的产业和商业大国的日本国家形象,而把目标定位为顺应2l世纪需要的、‘受人尊重’的国家。”所谓“受人尊重的国家”,就是“一个体面、优雅、荣耀、有个性、自豪、杰出、有威望、自尊、自强的国家”。

上一篇:借上海世博改进对外传播方式 下一篇:给国外媒体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