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艺的科学“小狂人”

时间:2022-09-08 04:18:39

多才多艺的科学“小狂人”

编译:日月明

享有“美国高中生科学竞赛最高荣誉”和“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英特尔科学奖,最近公布了入围决赛的40名学生名单,其中12年级的华裔张辉宇,凭借以冲击波探究地球内部的组成结构这一研究项目,成为纽约地区唯一一名进入决赛的华裔学生。

他对科研很狂热

17岁的张辉宇,出生于中国苏州,2岁时就随父母移民到了美国,现就读于长岛华梅尔威高中12年级。就是他就读的这所高中,成为了这次竞赛中全美成绩最好的学校。

在老师的眼里,张辉宇是一个很勤奋努力的孩子。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被选进学校一个特殊培养项目。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此项目每年从9年级学生中招收40名学生,其条件也是相当苛刻的。申请除了成绩单和一篇论文之外,还要有科学、数学、社会学或者英文三门学科老师的推荐信。在过去8年里,此项目已有82人曾经入围英特尔科学奖半决赛,7人进入最后决赛。

张辉宇每天完成9门功课之后,就来到实验室,开始自己的研究。他先后数次参加各种研究项目和竞赛,比如每年春季举办的科技研讨会,以及英特尔科学奖和西门子西屋科学竞赛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张辉宇还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科学小狂人,大家经常凑到一起讨论问题,互相指点迷津,还经常一起打球。总之,张辉宇的世界里几乎全部是他所钟爱的科研。

他没有“天才病”

天才往往有些偏执,但张辉宇身上显然没有这种“天才病”。他从小就让父母很省心,没有像很多男孩一样调皮捣蛋,并且在数理化和音乐体育方面全面发展。

由于在项目中研究的问题远远超过了一个高中生的学习范围,有些甚至是极为深奥的科学难题,因此需要自学的东西很多。张辉宇的父母在学习方面都不太管他,因为他们发现张辉宇在这方面根本不需要大人操心,他80%的时间几乎都在学习。

张辉宇每天上9节课,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到下午4点,连中午的午饭时间都选了课。这些都是他自己安排的。对于课外活动,父母也是从不过问,只要孩子觉得学有余力,就让他自己去决定。父母对他在学校的事情更是知之甚少,只是利用每年一次的家长会去向各学科老师了解情况,学校老师甚至开玩笑地说:“你来学校干什么,回去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准备好学费就行。”

张辉宇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也很突出。不过,说起音乐,他的成就可是“偷懒”得来的。张辉宇的妈妈说,从4岁起他就开始弹钢琴了。平时为了逃避收拾桌子、洗碗筷,张辉宇总是一吃完饭就跑去弹琴。爸爸妈妈听到他练琴,心里自然是高兴的。久而久之,他就利用饭后收拾碗筷的时间,练了一手好钢琴。

到了4年级,学校要求学生选修一门弦乐课,张辉宇就选修了中提琴。在短短的一个学期之后,学校的老师就给他的父母寄了一份通知,希望他们能够给他找一位私人音乐老师,因为张辉宇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很强,学校里的乐器课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了。之后,他还曾几次被纽约州选到罗彻斯特表演。

他和父母很默契

张辉宇不太爱说话,甚至比较内向。因此,平日里和父母的交流并不多。每天晚饭的时候,是一家人凑一起聊天的固定时间。他从来不会主动汇报自己一天在学校的情况,也很少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表达出来。表面上看好像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但这却是张辉宇与父母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默契。

张辉宇的父亲张明是研究大气物理的。从小,张辉宇就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比赛时,当他填写“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物”一栏时,他毫不犹豫地写上了父亲的名字。从父亲身上,他看到了科学工作者是怎样工作的,也看到了作为第一代移民的父母是怎样奋斗的。

由于父母都很忙,为了给年仅4岁的小辉宇找点事情做,父亲常从图书馆借很多书给他看。到了上学的年纪,张辉宇在阅读方面的能力已经大大超过了其他小孩。对于张辉宇来说,儿时的乐趣除了看书外,就是自己跟自己下国际象棋。光是摆棋子就要花上几个小时,因此对于无人为伴的小辉宇,这也就成了最好的消遣方式。

张辉宇的自学能力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对于他来说,更多的是在学校的活动中无意识地形成的。虽然辉宇经常因为参加各类活动、竞赛而缺课,但是很多活动需要自己去找资料、书籍去学习研究,从而培养了钻研能力。作为中国父母,本来是不赞成因为参加这些课外活动而缺课的,但看到儿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因此而下降,反而培养了他的自学能力,也为他感到高兴。

“中学生已经有独立研究的能力了,小孩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做决定。”作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父亲,并没有太多地过问辉宇的学习。父亲的亲身经历证明:越宽松的环境,对培养小孩的独立研究能力越有利。

相关链接

华裔学生和科学竞赛

英特尔科学奖,自1942年开始举办,素来被认为是美国高中生科学竞赛的最高荣誉,它由华盛顿“科学服务社”负责选拔。它的前身是1942年至1998年由西屋电气公司出资、连续举办了57年的西屋科学奖。从1999年起,该奖项改由半导体巨擘英特尔赞助,并更名为英特尔科学奖。

50多年来,西屋科学奖得主中有5个获得诺贝尔奖,9个获麦克阿瑟科学奖,因此又有“小诺贝尔奖”之称。华裔学生在这种数理科学竞赛中一直成绩突出。入围今年第65届英特尔科学奖的40名学生中,有7人是华裔学生,他们全部都出生于中国大陆。而上一届,入围决赛的华裔学生甚至多达11人。

上一篇:网络时代的爱心奇迹 下一篇:有些错过,有些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