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创造教育理论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研究

时间:2022-09-08 01:21:44

践行创造教育理论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研究

摘 要: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倡导创造教育是行动上的教育,创造教育需改革传统教育,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以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4-0010-01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他的一生始终进行着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他对创造教育深刻的理解、超凡的远见、明确的主张、果断的实践,不仅在昔日古老保守的华夏大地上首开创造教育的先河,而且在今天万象更新的教育改革进程中仍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启迪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我校作为一所省陶研会实验学校,校园中盛开着陶研之花。作为语文教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践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

一、创造教育是行动上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不是从前的人告诉他的,而是玩把戏偶然发现的;小孩子不敢碰灯泡,是他弄火烫痛的经验,而并非是妈妈告诉他的结果。所以,要有知识,就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得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因此,儿童应从行动中去创造。在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学会合作”这课教案时,上课前两周,可以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一组自主选出正、副组长,并且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集体制作出别出心裁的手工作品,现场展示时请每一组派一人进行解说,最终评选出“最佳创作奖”。在这两个星期中,我认真观察、悉心指导,孩子们依照相互讨论、确定主题、分配任务、共同完成的步骤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其中,有些组员因为意见不和,争吵过数次;有些组员由于力不从心,而流下了热泪;有些组员由于其他组员的能力有限,包揽了大部分的活儿;有些组员十分优秀,却甘愿牺牲自我表现的机会,将展示的机会让给其他组员。但在最后进行团队解说的时候,每一组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协作精神,这让我很欣慰。这个由教师引导、学生唱主角的活动,为课堂教学设计增添了生成性教学内容。教学“学会合作”这课时,我以此次活动过程和平时深入浅出的观察为依据,阐述合作的重要性与如何卓有成效地进行合作,学生在自我行动的基础上听得津津有味,学起来也自然毫不费力。这也就印证了陶行知所说的“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二、创造教育需改革传统教育

想要解放学生的思想、碰撞思维火花,培养创造力,就必须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传统的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创造的教育怎样呢?就是要把“学校的围墙拆去”,这种围墙不是真围墙,是各人心中的“心墙”。我们应让儿童用眼睛看事实,让儿童观察和分析大自然、大社会,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中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例如,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这课教案时,我大胆地改变了教学方式。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被誉为“人类的导师”,是有重要原因的,他在教自己的学生人生哲理时,从来都不会照本宣科,而是用不拘泥于形式的创新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自悟道理。于是,我也摒弃了传统的“室内教学”,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油菜田里寻找“最美的油菜花”。结果,有些学生空手而归,有些学生能够摘下“最美的”一株。在他们分析自己所得结果的基础上,我加以总结,让他们明白“最美的油菜花”好比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而“手中的一株”就是平时实实在在的机遇。人的一生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更要学会抓住眼前实实在在的机会,踏踏实实地完成,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也是十分感兴趣的。

三、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

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才可得到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时,要注重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小到“如何正确系鞋带”“过马路要有哪些注意点”“饭前饭后要洗手”“八礼四仪”,大到“关爱自己的家人”“给灾区小朋友奉献爱心”“给爷爷奶奶送贺卡”等活动,都可以使孩子们获得心灵上的教育,也发挥了儿童的创造能力。这些无不体现着孩子的智慧火花,让孩子感受创造的快乐。生活与生活摩擦,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把自己放在社会生活中,即在社会的磁力线里转动,便能通过教育的电流,射出光,放出热,发出力。

四、结束语

儿童创造的火花,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创造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着力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毕明生.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当代课堂教学中的再解读[J].教学与管理,2009(24).

[3]刘春水.领悟行知教育精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上一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研究 下一篇:我国与自贸区伙伴货物贸易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