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畅谈文化发展 艺坛共论时代新篇

时间:2022-09-08 12:47:50

春城畅谈文化发展 艺坛共论时代新篇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季的春城别有一番韵味,在这里,我们收获了艺术教育的累累硕果,也迎来了艺术教育的又一个春天。

2011年10月28日至31日,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美丽的滇池湖畔――春城昆明举行。本届论坛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艺术教育杂志共同主办,云南艺术学院承办。全国百余所各级各类艺术院校及英国、韩国、日本、泰国、瑞典多所大学的近200位专家、学者、院(校)长及优秀教师参加了论坛。

本届论坛围绕“研讨传统艺术学科改革发展之路和新兴学科创新建设之路,明晰艺术院校艺术学科专业定位,从而更好地建设、完善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促进我国艺术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题,通过论坛主报告、分论坛研讨和优秀论文结集出版等多种形式,以业内专家为主体,全国各级各类艺术院校的院(校)长及优秀教师共同参与,探讨艺术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未来发展之路。

10月29日上午,本届论坛在云南昆明开幕。出席本届论坛开幕式的有文化部原副部长艾青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仲呈祥,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刘承萱,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瑞才,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教育处处长刘玉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等。云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袁斌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吴卫民主持了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上,艾青春作了题为《乘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春风,促进艺术教育特色发展》的讲话,他在讲话中说,“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艺术教育杂志共同发起、全国各级各类艺术院校积极响应的‘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活动,每次召开都能给业界带来可喜的成果,已成为艺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活动。”对“论坛”给予了高度肯定。

刘承萱在开幕式上作了精彩发言,他认为,本论坛得到广大业界同仁的支持和参与,体现了大家对艺术教育事业的热爱,更彰显了我们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肯定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时代背景下,召开本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具有重要意义。

万丽君作为教育部的代表,在论坛开幕式上提出,2011年初,国家把艺术学提升为门类,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怎样来提高教育质量,怎样来培养有创新力的人才,是最关键的。艺术专业类最根本的核心任务,就是怎样围绕提高质量做文章。无论是在理论的建设上,还是在实践中,希望我们的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能够在理论上给我们提供支撑,能够在扎扎实实的整个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为我们提供一些很好的范例。

本届论坛较之以往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召开的特殊时代背景,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和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这两件大事,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当前的艺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挑战。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为艺术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亟待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开拓思路,应对挑战。

在论坛的主报告中,仲呈祥以“讲真话、诉真情、求真理”的学术态度,向我们阐释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呼应。他说:“艺术教育和艺术学学科建设说到底,就是为现实社会营造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令每一国民身处其中,都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心灵滋润、灵魂提升、精神提高的文化环境和艺术氛围。环境塑人,氛围养人。所以,我要反复强调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只有靠文化把人的素质提高,靠艺术把人的心境养高,高素质高境界的人才能保障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美术评论家曹意强,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艺术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评估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周星立足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的独特背景,分析了当前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的来龙去脉,并提出了具有实践价值和前瞻性的解决措施。

曹意强指出,学科建立需要明确学科目标与体系,理论与方法论,以及相应的评估标准。艺术学科是艺术创作、艺术史论研究、艺术创作研究的三套马车并驾齐驱。需要建立创作类、史论研究类和演唱类三种类型的学位。对艺术门类独立后的学科规划提出了极有价值的建议。

周星强调了在新的起点上艺术学大众化和质量生存的矛盾开始突显,艺术教育与现代构建问题。并深入分析了艺术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特色、学术制订的独特性原则、艺术家制度与学术如何融合和区别对待等重要问题。理清了艺术教育新发展的一些难题。让我们更加坚信,艺术不变,艺术认知多变,艺术精神永存。

本届论坛下设美术设计、音乐舞蹈、影视戏剧、艺术理论四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在分论坛的演讲和讨论,涉及的内容广泛而有深度,真正实现了思想的交流与情感的碰撞。以下就分论坛的精彩发言做简要记述――

学科建设――新形势下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

加强艺术学科建设 推动艺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郭淑兰)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顺应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需要,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升格为艺术学科门类,为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为艺术学科的全面深化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学术体制,为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当下我最关注的是艺术学升为门类后如何练好内功,更好地建设艺术学科,认真冷静研究艺术学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完善艺术学科建设体系、提升艺术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艺术教育事业科学化发展。

当前艺术学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包括:1.艺术学科设置由单一走向多元综合;2.艺术专业招生由小规模走向大扩张;3.艺术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艺术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1.制定艺术学科专业设置标准;2.完善艺术学科体系;3.建立艺术学科成果评价体系;4.建设高素质、德艺双馨的艺术学科领军人才队伍。充分发挥艺术学科建设在艺术教育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一是加强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引导;二是加强艺术学科定位,特色发展的引导;三是加强包容开放,提升艺术学科国际化水平的引导。

理性思考 尊重个性 培育自信(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校长 孙伟) 如今,文化艺术教育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历史机遇。在这么好的机遇中,有三点应该重视。一,如何保持理性;二,如何尊重个性;三,培育我们的自信。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政策条件下、经济条件下、制度条件下、市场条件下、人力条件下等等,我们都面临着最现实的东西。面对现实保持理性,才能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好。艺术院校应该借助艺术的无限感召力以及有限的自由度,去开始培养我们有价值的自信。借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艺术院校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观察和判断现实,以文化的教育手段营造尊重个性的环境,培育个性的机制,以个性激发自信,弘扬朴实的人文价值,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使艺术院校、院团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复兴,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完善办学自 促进艺术学科快速发展(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 雷光耀) 从学院办学来讲,人才定位要准确,课程设置要合理,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这些恰恰是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在整个高校管理中,高校办学的自,尤其是地方院校在办学自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以后,我们应制定相应的学科和课程标准。让艺术院校能够在科学的有艺术教育规律的学科课程标准指导下办学。

艺术专业低水平的重复设置、教学模式同质化、学术欠规范、优质艺术专业教师缺乏、学生差错率不高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普遍、也是非常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在这里提出来,得益于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我们都寄希望于艺术教育工作会议能对艺术学科在具体的方面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让艺术学升为门类以后,能够有一个非常良好的状况,能够快速发展。

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建构学科特色(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叶松荣)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科特色建设的核心在于凝练方向特色,学科建设的基础在于依托现有资源,学科建设的动力在于提升科研实力,学科建设的活力在于加强学术交流。作为地方院校,凝练方向特色的主要措施是避其锋芒,走特色之路。什么叫特色之路?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先的原则建构为自己的特色方向。我们的特色方向一共有四个方面:第一,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强调地域特色;第二,西方音乐强调中国特色;第三,音乐教育研究强调师范特色;第四,舞蹈教育研究强调闽台和师范特色。

特色专业――大学的静脉(沈阳师范大学司徒安国际雕塑学院院长 司徒安) 一所大学和学院属于动脉主体专业系统,这个系统的形成是通过长期以来社会需要而形成并逐步发展完善的。教育机构不仅有动脉主体的学科体系,还要发展静脉特色专业,才能够吐旧纳新,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在21世纪面对飞速发展变迁的中国各行各业,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对接国际平台和跟上迅速发展的中国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这是摆在每位校长面前的一道题目。我们从实践中得到的答案,总结和完善现存的主体动脉体系,利用战略目光锁定机遇,发展大学的静脉特色专业,增加特色专业学科来维持大学的活力。

设计教育的发展重在“大学精神”的思考(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 许平) 对于今天的中国设计教育而言,问题不在于是作为国民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实业教育,而在于如何以一种“大学的精神”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大学精神”,就是主动思考、批判思考、独立思考以及战略思考的自觉性与坚持性。不是满足于大学发展的政绩,而是审视大学精神的内核;不是唯有教育决策层的思考,而是每个执行者的思考;不是只有专业、技能的思考,而是反映在价值观与方向取舍中的思考;是超越“设计思维”“管理思维”的战略思维。

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正确认识与科学规划的基础为前提,对于今天的艺术学发展而言,学科系统的完整与学术品质的合理构建会成为一个突出矛盾。没有这样一种制约、良性促进的关系为前提,教育规模的盲目发展不仅对于未来、即使对于过程中的今天也是危险的。

人才培养――艺术教育长足发展的关键环节

人才培养是体现从核心价值体系到核心价值观念的过程(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 籍之伟) 我们培养人才的标准是要适应国家文化发展需要的各方面人才。从影视方面来说,起码有五个方面的人才,一是开拓新领域的创新人才,是在现代观念上的开拓;二是懂得现在传媒专门技术的人员;三是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四是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人才;五是适应我们文化普及的基层文化人才,包括我们影视普及的人才。不管怎么样,我们的人才必须有我们的核心价值,我们做的东西不能是没有魂的东西,这点其实在电影方面还是比较突出的。

面对艺术教育新动向 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吉林艺术学院院长 冯伯阳) 目前我国艺术教育规模达到一个空前发展阶段,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际上也是在寻找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新的经营教育模式。教育规模扩大是不可回避的。但是怎么样符合艺术教育规律?我们来探讨如何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过去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精神教育,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来探讨怎样实现这样的变革。不可否认,在我国专业艺术教育发展与现代大学建立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长期以来,西方传统艺术教育模式,对我们的艺术教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传统艺术人才的培养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今天,面对艺术教育始料未及的扩张,和我们国家提出的要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就是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这样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我们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应该在反思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集中力量提升艺术类人才的综合能力(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王廷信) 综合能力是我们近年来不断强调的能力。长期以来,由于艺术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壁垒、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壁垒以及艺术类学生在选拔环节上的单一性,造成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多集中于传统技法本身。进一步讲,除了少数院校外,绝大多数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具备传统技法。这种状况与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需求距离甚远。因此,我们的许多学生找不到工作与综合能力的不足有很大关联。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品格优秀、基础扎实、素养完善、能力强劲四大方面,旨在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品格方面,我们强调学生的善良与诚信;在基础方面,我们强调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素养方面,我们强调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与介入,在上述三方面的基础上把目标集中在学生的能力的加强上。我们认为,学生有了善良与诚信的品格,有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对于社会的充分认知与介入意识,就会为自己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艺术最重要的本质是让人内心宁静(中央戏剧学院图书馆馆长 郭富民) 艺术教育的个性及地域性不是缺点,假如在多年以后,中国人或者外国人,最起码对中国云南的印象不是张艺谋以《云南印象》那个印象的话,可能我们整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也就更进一步了,不再停留在艺术的本质。我理解,艺术最重要的本质是让人内心宁静,而不是让人躁动,喧嚣的东西会和艺术目标完全相反,让每个人的内心像湖水一样宁静、安详,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艺术教育不仅重技术 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原院长 陈汗青) 现在的形势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多了。基本上要求各种能力,要了解行情、各种分工、各种知识、学科工作要求、职业素质要求,应该说对这方面的要求,迫使我们的实训的环节不仅要注意到教技术,还要教怎么做人、怎么样为人、怎么做情感。通过这些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要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使我们配合实践教学。

交叉类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应具备技术和艺术的综合思维(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主任 梁国伟) 复合型人才应具有一定宽度、广度和深度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文化教养,并且具有多种能力及发展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才能。能够对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从而在学习和研究中进行创新。交叉类数字媒体复合型人才应具备技术和艺术的综合思维,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确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之后,教师和学生运用数字媒体进行教与学,使得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数字媒体的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是培养数字媒体复合型人才的新思路。由于数字媒体本身是多种媒体复合而成的,所以数字媒体专业的教育比其他的专业更难把握,如何把握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平衡点,以及如何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是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培养数字媒体复合型人才,在确定课程模块的前提下,仍需要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使得课程内容涉及数字媒体发展的前沿信息,采用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将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于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

文案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凌继尧)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推出了大量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如文化产业规划、会展策划方案、各种旅游规划(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预案、文化软实力研究、企业文化、品牌策划等。艺术院校应该努力争取承担这些项目,并带领研究生和本科生完成这些项目。这些项目都涉及到文案的写作。承担并完成这些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对艺术院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相应地,培养文案写作能力成为艺术院校教育的新课题。

文案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人文学科的学生要学习一些社会科学的知识。第二,掌握相应规划和项目编制的技术规范。第三,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

应用型艺术人才应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院长 雍敦全)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要解决“用”的问题,解决“用什么”和“怎么用”,以适应用人单位为实际需求,以大众化教育为取向,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加重实践教学比例,但又要防止走极端,防止实践过量的现象出现。既凸显艺术本科院校的特点,又与一般的高职高专的培养模式拉开距离。尊重学生意愿,自主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任课教师和修读方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可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速度、方式和方法。允许学习困难的学生放慢学习进度,延长修业年限;允许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缩短修业年限或者选修第二专业;允许有实际需要的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中国期待更多优秀的儿童剧作品(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 牛耕夫) 中国的少年儿童有3.8亿,儿童市场、儿童群落对于我们的未来是生生不息的,但是目前在儿童剧创作上少有好作品。我们高等艺术院校的三大功能之一就是创作,地方院校对国情、对一线的民情更了解,一定能够创作更多好的作品。儿童剧很有魅力,我建议成年人去感受一下儿童剧,它是非常纯洁的,走进它,你会只关注孩子,只关注你的童年和寻找自己的童年,一切烦恼都没了,你不会想你平常的烦恼,你不会想某一个课题解答不出来,你不会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多么复杂,就在欢声笑语中度过那一个半小时。

拓宽视野――艺术教育迎接时展的必然选择

重新强调技术的重要性是艺术教育价值重现的核心内容 (中国戏曲学院戏剧研究所所长 傅谨) 一百多年来西方艺术的价值观之所以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有那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是因为中国的有些知识分子并没有真正地把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看成是同样一种文化,而是把西方文化看成是好的,把中国文化看成是充满问题的。这种价值观如果不打破,如果不重新建立一种健康的价值观,我们的艺术教育充满危险,我们就会仍然持续陷入这个局面。

在整个艺术教育领域里,我们一直有一个理论上的偏见,就是一直强调的是思想创造性,相对来说我们对技术的重要性重视得远远不够。重新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重新强调技术的最基础的重要性是我们整个艺术教育面临的价值重现的核心内容。刚才说的艺术传统价值跟技术一样,那么多年我们都在讲创造,甚至包括我们对于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果评价也会经过要创作性作品。

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文化传承,如果不提倡这样的功能我们的教育就要断档,我们的文明脉络就要断档。如果今天的人没有自己的创作就会对不起这个时代,可是如果我们今天的人不把前辈留下的经典传下去我们将对不起这个民族,对不起历史。可惜的是我们的整个艺术教育对继承的重要性强调得非常不够。艺术院校的本质就是继承。要充分认识弘扬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要充分认识技术的价值,以及深刻认识到艺术传统的价值。

法律保障及法律限度是艺术主体获得自由的前提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 张策华) 法治环境中的艺术自由是有一定的法律限度的,如果它一旦不受任何限制,那么艺术主体最终也就失去了自由。从主体角度来说,一个理性的艺术主体应该免于被专横地强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艺术主体的外部行为不受任何约束。事实上,艺术自由一方面强烈地要求摆脱各种束缚,另一方面又迫切需要法律层面的限制,而法律上的限度则说明艺术主体自由表达艺术所立足的界线。因此,艺术自由的法律限度即是法律施加于主体的若干限制。

艺术与科学融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 葛朗) 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就是摒弃把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的做法,强调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钱学森认为,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知识创新、改革和完善创新性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教育对人才都有新的要求。旧的教育模式当中培养人才的弊病一定要按照艺术和科学融合的趋势去改革。

数字技术将为艺术教育和人才需求带来巨大变化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彭吉象) 数字技术对于我们人类生活,特别是对我们电影电视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会给我们艺术教育和人才需求带来巨大变化。相信21世纪一定会诞生第九艺术,第九艺术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但是它的特性我知道,它的第一个特性一定是观众要参与创作,观众不光是看,今后会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我们可以自己编片子。我相信新的第九艺术一定在现在的电影、电视、电脑艺术,包括DV,包括动漫,甚至包括游戏软件,包括虚拟技术、数字技术等等,在这些技术上会诞生第九艺术,而且第九艺术应该是综合全面的艺术,把它们结晶融合到一块,而且它应该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功能,所以在电视方面我相信也会有无穷的空间。

立足高校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 郁正民)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前瞻的理念,需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站在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来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唤醒广大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引导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参与兴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仅满足于目前的发展现状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实现历史与现代的时空对接。我们应该细致地、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做到有计划、有侧重、有措施、有指导、有落实。发挥教育的本质,立足于高校,把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视野放得更广更深更远,让这个凝聚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精神财富,真正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进而在感染渗透广大群众的过程中,达到弘扬传统、创造文明、发展文化的目的。

新一代艺术家应该享受到接受艺术教育所带来的多重机会(浙江传媒学院动画学院副院长 章华) 时代总是在迅速地变化着,艺术的媒介和环境、艺术的市场和赞助人等都已经与过去大相径庭。我们的艺术学院不可能继续“独善其身”,以不变应万变。我们需要思考,哪些是艺术教育的症结所在,哪些是当今艺术界的主要关注点,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新一代的艺术家们――真正振作起来,更好地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并留下自己的痕迹。

如果我们对优秀学生的评价固执地坚持一种标准,单一的评分制度,狭隘的成功的定义,我们的教育不但有可能限制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并将负面地制约社会多元化地健康发展。而且从广义上来说,艺术教育的成效本身就应该是多重性的。新一代的艺术家应该享受到接受艺术教育所能够带来的多重机会,并为富有各种可能性的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教育国际化是未来高等艺术教育的新亮点(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 赵炳翔) 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学的新使命、新任务和新功能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上海师范大学一向重视国际化教育,认清形势和自身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艺术教育国际化策略,从学生的角度讲,未来前景是:开展各种类型的国际交流和留学生交换项目;为学生量身定做国际交流的项目;从招生简章开始宣传,让学生早做心理准备,选择正确目标。

10月30日下午,2011’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圆满落下帷幕。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助理代柳梅在闭幕式上代表主办方作了论坛总结发言,并就《艺术教育》杂志的未来发展广泛征求参会专家及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论坛向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承办方――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颁发了论坛承办杯。与会专家表示,解决老问题、面对新形势、着眼看未来,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希望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在艺术学科门类独立的历史机遇下,我们的艺术教育事业稳步向前,希望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能继续为艺术教育界人士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

(注: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未能将每位参会院长、专家的精彩发言悉数刊登,只能留待日后献于广大读者。敬请期待。)

上一篇:浙江普通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建构及其实施策略... 下一篇:“学”的位置与“艺”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