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故里话宋瓷

时间:2022-09-08 11:30:02

宋代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代。宋瓷以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秀美,体现出宋代的艺术灵魂,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在四川遂宁市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城市里,竟然有一座号称全国唯一的专业化宋瓷博物馆,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1991年9月一个平静的下午,遂宁金鱼村一位村民无意间的挥锄,刨开了曾经被人刻意夯实的一片泥土,金鱼村窖藏宋瓷由此重见天日,开启了一个轰动的考古发现,继而改写了宋瓷收藏研究史。窖藏共出土器物一千余件,其中瓷器985件,包括龙泉窑青瓷342件、景德镇青白瓷601件以及少量的定窑、耀州窑、彭县窑和广元窑瓷器等。这些瓷器造型简单素朴,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品,有碗、碟、盘、杯及文房用品等,也有部分陈设瓷,有盖罐、五管器、各式瓶和炉等。这批窖藏躲过了宋蒙战乱的兵燹,在地下沉睡了800年,欣逢盛世出土,令人大饱眼福。

宋代仿古之风盛行,尤其体现在对青铜器的欣赏与研究上。模仿商周铜器的风尚在宋代瓷器中也得以具体的反映。金鱼村窖藏出土的龙泉窑簋式炉、鼓腹瓶、贯耳瓶、琮式瓶和鼎式炉等都具有仿青铜器的特征。这些瓷器纹饰简单,仅以润泽的釉色和古朴的造型取胜,它们借铜器的凝重之韵幻化出别具风味的端庄与优雅。

窖藏出土了近千件宋瓷,有规模、成系列。一种可能窖藏是当时富商大贾的藏品。南宋龙泉荷叶盖罐摆放在所有器物底层的最中间,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器物主人对其也十分重视,而且发现这件盖罐的时候,罐子里面整整齐齐摆着99个龙泉碟。

宋瓷当中唯一的一件荷叶形盖罐,也是龙泉窑梅子青釉瓷器的代表作品,器型硕大,罐通高31.3厘米,口径23.8厘米,足径16.8厘米,壁厚2厘米,罐身短颈、圆肩、鼓腹。盖中央隆起,有瓜蒂形钮,边沿起伏呈荷叶卷曲状。胎质白且细腻,釉色碧绿如翡翠,温润如春水,真正达到了人们千百年来追求的“千峰翠色”的理想色调。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龙耳簋式炉,敞口微撇,薄唇,束颈,下腹外鼓,夔龙形双耳,圈足向内弧收。肩部装饰凸起两道弦纹。白胎,胎质细腻,胎骨厚重。施梅子青釉,釉层厚,色泽莹润。焚香熏衣、辟邪去味是古人习俗,炉是焚香、祭祀用品。簋式炉出现于宋代,是仿商周青铜簋的作品。簋原本是一种盛器,后逐渐成为一种非实用的礼器,商周时期往往与鼎配套使用。宋龙泉窑龙耳簋式炉目前仅在四川遂宁和简阳窖藏中发现,弥足珍贵。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八卦纹琮式瓶,口底相若,方形直腹,器身装饰八卦纹。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色莹润光亮。古人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方琮式瓶始见于宋,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从玉琮到瓷器的琮式瓶的使用者都为帝王尊者,平素百姓少用。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花缠枝花卉纹经瓶,通高30.4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8.7厘米。小口,短颈,溜肩瓶体修长,带盖。盖平顶,直壁,外撇口。瓶体修长。盖顶饰划花覆荷叶纹,颈部凸起一道弦纹,肩及近圈处分别施两道凹弦纹,肩、腹部满饰刻划花缠枝牡丹纹,刻工精细,枝叶卷曲而富有弹性,花卉纹间隙部满布阴文复线,纹饰密而不繁缛。白胎,胎骨厚重,施青白釉,光洁晶莹,白中泛青,色类白玉,圈足、外底、盖内面无釉露白胎。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饰清晰,无论在出土瓷器还是国内外传世品中都属罕见。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蟾形水盂 ,器身为三足蟾形,昂首而立,背部开口。蟾头采用堆贴、刻划花装饰,三足采用捏塑、粘接、刻划花手法,背部模印细密乳钉纹。白胎,施青白釉,眼部以褐釉点彩。 这件瓷器为文房用具,用来盛贮砚水。蟾形水盂在三国西晋时即有青瓷制品,只是带有假圈足,腹内水从蟾口倒出。水盂类瓷器至宋代开始流行,除景德镇窑外,龙泉窑也有烧造。宋代倡导“文治”,文风极盛,翰墨林立,故讲究文房清玩亦蔚然成风。此形水盂精巧雅致,文气十足,折射出宋代文人悠然风雅的情调,即可作为书斋的陈设装饰,同时也是可供清心玩赏的艺术收藏品。

上一篇:莫仅关注货基收益 下一篇:银行短期理财:优质的大额现金管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