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头海尾·水头水尾

时间:2022-09-08 11:20:58

海南岛北部湾畔的西海岸,有一条源自黎母山的珠碧江,自东向西,奔腾欢唱着田野牧歌,滋润了百八十里大地,在她扑向大海怀抱时,恋恋不舍转了个身,成半环状后汇入茫茫的大海。入海口的环北面是儋州辖地屿港海头,而南面则是昌江黎族自治县辖地海尾。巧合的是昌江县治石碌有一条纵深宽阔的石碌河,下游河岸边有个村叫水头,一个村叫水尾,倚河对峙相望,可谓海头海尾海相连,水头水尾山衔接。

调声山歌关关雎鸠 在海之头

大海真的有头吗?

海头是一个天然良港。上溯历史,明洪武年间,知州叶世华设安海司巡检署于大村铺(今那历村)高墩上,后改置薄沙汛,驻兵布防。自此望去,浓雾朦胧中,港外一珊瑚礁高出海平面,形状如人头,于是称之为“海头”。海头镇海岸线30公里,港外即北部湾渔场,每年春夏为捕鱼旺季,海头盛产马鲛鱼、乌鲳鱼、石斑鱼、门鳝鳔、红鱼、对虾和螃蟹。由于过量捕捞,海洋渔业资源短缺稀少,北部湾渔场那繁荣的景象早已远去。海头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四万多人,农业人口占70%,有红洋水库灌溉,生产条件优越,当地民谣唱有:“新洋米、旧洋薯,珠江甘蔗海头鱼。” 20世纪八十年代海头大桥建成,那历街与老市连接,商业贸易更加繁荣。

海头墟汉族人聚居,铺市繁荣,以那历墟、新市街墟为主,有东坊街、中坊街、镇府横街、西一街等,商贾客旅熙熙攘攘,皆为利来,都为利往,生意红红火火。风味小食响誉岛内。米烂、薯粉面、直肠条、红鱼粽令人垂涎,回味无穷。记得少年时代,随灯光围网渔船泊海头港,几个朋友在大人的带领下到墟上找吃的,同去的一位仁兄连吃了一碗薯粉,一碗白粉糕、二支直肠粉条,起来时,肚子饱胀走不动,只好爬到海里浸水,而我们则打着饱嗝逛新市去了。

海头姑娘爱穿几种颜色拼在一起的偏襟紧身衣服,做渔货生意头戴斗笠,脸包彩巾,把身子勾勒得线条分明,特别是生仔一周岁内的妇女,用背兜背着小孩,两条背带把两个硕大的束勒像红鱼粽似的,令人怦然心动。也许是多喝了海鲜汤,丰润圆滑,要奶孩子时清洁,捏着丰满的,刹那奶水射出一二米,然后,敞开襟怀,将塞到孩子嘴里。奶完后,操起那一根扁担,把全家的生活侍弄。

现时立于改革开放潮头的海头女,穿着牛仔服,撑着太阳伞,接听手机收购海鲜渔货,做生意大车拉摩托运,一派摩登女郎扮相。于是幢幢新楼在渔家女的勤劳中矗起。海头男人只有埋头耕耘大海,捕捞希望,闲时帮妻教子,饮酒、喝茶,服服贴贴听女人的吩咐。

海头文化氛围浓厚,过节必对唱山歌,春节必贴对联,且文字对仗押韵、颇具特色。听民间传说,大学士坡贬谪海南,一次踏青来到红洋坡,看到一位村姑,背着小孩,扛着锄头,拿着饭盒去地里劳动。他于是吟唱:“两发蓬松两乳乌,村姑拿饭去@夫。”正想吟下去,只见村姑接上:“是非只因开闲口,记得朝廷贬你无?”噎得东坡居士无语。农历“二月二”是海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游龙的队伍男女雄雌各一队,从太祖庙出发,沿街腾游劲舞。民间戏曲故事被搬上高高的彩色布景棚阁上,“台角”上立着古装丽人(装媚娘),轻缓摇摆,水袖甩出款款风情,雅致柔婉。

海头女人是美食家,烹饪正点。家有客人来,会侍弄得客人心满意足,丈夫也高兴。她们性格率真、泼辣、无畏,男人喝酒、抽烟、打麻将她不管,若包二奶、小蜜,说不准在某个地方被当场揪出献丑。因此海头女人有“纪检书记”的头衔。

海头女人唱山歌,寓意深长。对合心中意的男人则温柔得像只小兔子,对油腔滑调、倜傥打扮的男人最讨厌。调声山歌,关关雎鸠,鸾凤和鸣,在海之头。调声是儋州海头人的“城市名片”,它表达了当地的风情和人们热爱生活、崇尚自由的天然本性。

海滨尾阁 酸瓜薯酒 渔歌唱晚

大海真的有尾吗?

海尾是汉族聚居的滨海集镇,古时设铺称大员,因古代属儋州辖地,又地处府南下海滨之尾端,与儋州海头南北呼应,故称海尾。宋时置小市,称海尾老市。元明清沿用之,民国初期置海尾镇。

海之滨的尾阁是一个海礁盘石、珊瑚岩礁成堆,凸显阳刚之性的港湾。可莅临海尾,横在眼前的是一个背靠万顷绿色海防林,面海而驻的拥挤而宁静的渔港小镇,透着质朴与拘谨。邻近的昌化镇,因棋子湾而扬名。海尾是名副其实的昌江海鲜仓库、鱼米之乡。凌晨,海水从北部湾涌来,至早上九、十点钟,已捕得海鲜的渔船,衔尾而归。海尾渔船的主力部队常年到三亚、万宁海域捕捞。青壮年也加入到耕海牧渔的行列,有了这股力量,再加上政府修建海尾一级渔港,帮助渔民建造大船,海尾雄踞岛西渔港重镇更是如虎添翼。

海潮退去,渔民们扛着围网和汽灯照海,收获丰厚。目前,最热闹最壮观的是种海菜(麒麟菜),从梧高至沙渔塘30多公里海面,退潮时整个海域人山人海,有的测量圈地,有的摘裁海菜……晚上更是挑灯夜战,灯光像整条银河系似的。海尾人向海洋淘绿金,开始是“杀鸡取卵”,而今是维护生态搞起种植,观念发生根本变化。听渔民反映,自从栽下几万亩海菜后,石斑鱼、将军鱼等鱼类和灯塔螺等也多起来。

海尾村女人把儋州话、临高话说得脆溜婉转,嘴功厉害。不论是渔家农家,戴着椰叶斗笠在市场上叫卖,不打招牌靠熟络讲信誉,生意却也红火。自家的男人下海打鱼,自家的女人当鱼贩。挑鱼的担子交给了运输汽车,握单据的是穿丝绸襟衣的渔妇。当碰海的男人打来手机,女人先让儿子汇报学习成绩,轮到自己时却是心声未吐,红晕上脸。头一句话,平安顺利早回来。

海尾男人耕耘大海,把希望交给了一船渔网。读懂了大海,就能在北部湾纵横驰骋。铁板似的身子骨像海尾港防浪堤般结实。那海碗番薯酒喝出豪爽和粗犷,就有了《五月盛典》描绘的摔跤时剽悍骁勇、虎跃豹扑的场面。海尾人不但有经商做生意的传承,而且闹革命亲擎大旗,1937年建立的海尾特别党支部是昌江县的第一个支部。1934年海尾还发生过林芝修等人召集十三村代表,在里仁桥“歃血为盟”抗缴苛捐杂税的壮举。不畏,敢于抗争的精神可见一斑。

海尾的女人温柔,体贴丈夫,又善持家,精明泼辣。合股造船女人说了算。小孩上学、赡养老人,一条扁担一肩挑。但“河东狮吼”,女人之间吵架,可谓精彩。双方站立拉开架势,捋捋袖子,来一段开场白唱着,随后击着手掌,口中念念有辞,达到高潮时拍着大腿合着拍子,声音响彻半村子。

海尾是一个语言大拼盘,儋州话、临高话、D家话、村话、海南话、军话,侬言哥语和谐相处。海尾的风味小吃也诱人:糯米猪肚条,鸡屎藤、煎堆、酸豆酱。由于干旱,这里是有名的南瓜、胡芦瓜、小西瓜产地。海尾腌酸小西瓜最出名。炎炎夏季,来到海尾镇的打显、沙地、进董、白沙等村,扑鼻而来的是阵阵酸臭的腌酸西瓜味道。村民却说香喷喷可口,如果用麻鱼合煮,管你下一次来还点酸瓜麻鱼汤。有一位姓黄的有心人,创立了民间“黄氏小西瓜”系列,有酸的、咸的、辣的,特别是用乌鲳、马鲛鱼汁腌制的瓜皮,则是上乘佳肴。

有道是:巴土草连地、打鱼人同心。海头海尾人亲如兄弟姐妹。在海上打渔出现海事纠纷,一说是海头或海尾的,双方就静下心来协调解决,即使吃点亏也心甘情愿。“96・18”号台风,洪水猛兽把渔港的40多艘渔船打沉,死了百来号人,大都是海尾的渔民。海水无情人有情。海头人煮了几大锅的糯米糖粥,拿来雨具、被单,供海尾人充饥御寒。

水之源头 安“扎浮弄” 策马南天

水有源头也。

宋代前,黎民从白沙腹地迁居到石碌岭下,因傍着险峻宽阔的石碌河,村庄水源充足而得名。初时取名“扎浮弄”(田村的意思),后称“钱坑村”,明初改称“水头村”至今。现在已分为椰子村、老村、新村三个自然村。历史上水头村曾是兵家驻防之地。海南铁矿的开发与禁采石碌碑息息相关。著名的文物遗址“禁采石碌碑”就立于水头村,是清乾隆四十七年,昌化知县的儋州人李玉章所立。“南天策马碑”也立于水头村,落款为民国二十三年秋,防城陈汉光题。可见旧时水头村地理位置富于军事意义。

文明的历史进入二十世纪,黎族百姓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六根柱子支间房,四条木桩架张床,三块石头垒口灶,一条山藤挂衣裳”的景象已成历史。水头村是全省闻名的铁牛村,有农机、手扶拖拉机500多部,彻底结束牛耕田耙地的历史。水头村的女人勤劳、精明,有商品经济头脑。每天晨曦初露,水头村民已挑着菜、瓜、香蕉等行进在环西路上到石碌来赶集。回村时,买好了过一天的生活。村里漂亮的姑娘大多到广州、深圳、海口、石碌打工了,逢年过节才见到村里靓女的俏影,虽然文化素质不高,却有一身时髦打扮,在村里捐款开展文体活动或三五成群到石碌卡拉OK,迷醉多少后生男。

河之尾端 天簌黎音 文明和谐

水也有尾也。

明朝中叶,黎民从乐东县迁移而聚居,以石碌河流向,水头村在上,处于下游尾端者,名“水尾村”。石碌河到此也散流汇入昌化江,流失的地方就是河的尾巴了。

水尾村的周边是昌江县的水泥基地,海南水泥有限公司、华盛天涯水泥有限公司就在水尾村的两边。村边有西环铁路通过。水尾村是昌江县建设的第一个文明生态村,村庄里是混凝土楼房,道路硬化、整洁美观。那村里男人除了耕田种地,有的已到水泥厂或石碌打工。水尾村的姑娘大都外出打工,许多嫁给水泥厂的大陆人。边远的黎民村庄,由于女子打工、外嫁,村里大龄男青年娶不到老婆,成为社会问题的一大隐患。

水头黎族属美孚黎操美孚方言,水尾黎族属哈黎操罗活土语,方言不相同,但言语交流彼此听得懂。黎族山歌曲调委婉,旋律舒缓,只因没有文字记录,大多失存,有少部分一代一代传唱下来。我们采风只好意译。如《犁田歌》大意是:黎寨的早晨多美啊!我老婆却不和我在一起犁田。牛啊你快快地走呀,快把田犁完,让我快一点回家去见我的老婆。又如《嘱妹》的大意是:妹外出打工,哥不安心。外面的男人很花心,妹你不要糊涂。来年三月蕉收了,请妹回村筑爱巢。可以说黎族山歌是原生态天簌之音,是我们海南民歌的一朵奇葩。

黎族婚姻独具民族特色,有严格的婚姻俗规,严禁直系亲属通婚,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在“布隆闺”里谈情说爱,定情时,男向女送腰箩和竹笠,女向男送腰带和背袋。感情成熟后,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礼物有一个红包、一箩米、两把篓叶、一盒螺灰、一捆自种烟叶、一件自织新衣、一箩糯米糕团等。结婚多选择在秋收后到春节前夕。哈黎应支系的婚礼程序为接娘、迎亲、饮福酒、送婚四步。

哈黎婚礼男方迎接仅派大嫂和小姑去接新娘,新娘第一晚不在夫家守夜。而杞黎有抱新娘婚俗,热闹有趣。美孚黎婚礼上要发多个“红包”,还有“补婚礼”仪式。多姿多采的婚嫁仪式,富具乡土趣味。

这几年来,汉黎文化交流比较频繁,增加了友谊和了解。如水头村青壮年一行30多人到海尾社区居委会(海渔村)参观学习交流。足智多谋的村支书先请客人参观渔家织网、补网唱打渔情歌,然后用几艘快艇和一艘大渔船载着客人到港湾观海看鱼排,不谙熟海性的青年立即有晕海的感觉,一上岸又马上举行篮球、排球比赛,体力透支已感疲劳,接着进行的是活动高潮酒宴大会战。渔家只供应番薯酒、海鲜、螃蟹和麻鱼酸瓜汤。一阵行酒令声中,一对一敬酒开始,半个小时下来,六七碗薯酒下肚,黎家汉子已显醉态。渔家三招,观海、赛球、酒宴,使黎家汉的精神,一而再、再而三而竭衰,怎不落败呢?好不容易送上车,车一开动,整车污秽酒精味。车到石碌司机嚷着要追加50元洗车费。

有道是礼尚往来。海渔村精选三十几名青壮年到水头村作客。黎家盛情,也如法炮制三招:参观吃槟榔、赛球、酒宴。客人参观香蕉园、芒果园,吃了香蕉、芒果后,要按黎族风俗,每个客人一定要吃一大口槟榔,不能吐掉。渔家青年在众目睽睽下只好忍着吞下槟榔,有眼花发醉的感觉,然后赛球,后喝大团结酒宴。黎家青年已做好准备,先前每人已吃了一杯牛奶外加10粒小苏打。摆上酒席的只有糯米甜酒、山猪肉、老鼠肉、腌鸡、牛皮酸、白花菜牛骨汤。黎家上菜迟,饿昏了的渔家汉子狼吞虎咽,一碗碗糯米甜酒下肚,更来劲,挥杯把盏,每人喝了五六碗已有半醉。这时,只听支书一声响哨,从村文化楼上款款下来二十几位穿着民族服装的黎家女,来到客人面前,列好队,唱着歌儿暗送秋波的劲令渔家小子停止了呼吸。然后黎家女向每位渔家青年敬双喜酒,渔家汉吓坏了,想开小差,门已关上,别无选择只有喝酒的份,不吃就倒到头上。几轮下来,小伙子们都吐了。渔家汉子都不能当夜回村,只好到县城的旅馆过夜,把旅馆折腾了一个通宵。

海南西部的黎汉同胞,用他们特有的爽快、耿直、热诚会客交友,增加团结友谊进步。黎汉同胞的人生品味就像“番薯酒”和“山兰玉液”,醇厚香远。

九州华夏崇尚天地合一,自然完整和谐,因此对自然界和物种取名都有完整一体的意愿。海头海尾、水头水尾、汕头汕尾、岭头岭尾、坡头坡尾双双对对,完整合一。这就是和谐。

上一篇:长寿之乡文昌市 下一篇:录取通知告慰亡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