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景观.狂欢

时间:2022-09-08 08:46:22

仪式.景观.狂欢

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终于在2008年8月8日盛大落幕。每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尤其是点火仪式一直以来都成为全世界观众最大的期待,这次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也同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以其独具特色的创意、容量巨大的中国元素和壮观的画面气势,引起了全世界观众的热烈好评。路透社记者吴健发表分析文章说,创意出众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中国的独有文化,已获得世界媒体狂热的赞赏。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场丰盛的视觉大餐,为北京奥运会增添了亮丽的色彩,给电视节目的创意和制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文本。作为北京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开幕式的文艺表演呈现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文化特征,本文选取了三种视角――仪式、景观与狂欢,对这场奢华隆重的盛典进行一种文化解读。

仪式:潜藏的表意系统

奥运会开幕式就其本身来说就是一场奥运盛会的仪式,但作为这场开幕式的文艺表演,通过什么方式和内容来表现这一仪式外表下更深层次的“仪式”意义,是一场文艺表演最具内涵的表意策略。仪式实际上是“受规则支配的象征性活动,它使参加者注意他们认为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和感情对象。”②根据这一表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存在大量的仪式化、象征性场景和活动,这些仪式无一不具有强烈而深刻的象征意义。2008名鼓手组成缶阵的演奏,2008只鼓抑扬顿挫的声音,不仅是弘扬击缶而歌的宏大古朴,同时也是对“开天地”这一远古神话的询唤;孔子三千弟子齐声诵经的场景,展现了中国礼仪之邦文明的深远源流;32个乐台拔地而起形成的龙柱,是对古老中国国家权力标志――华表的一种象征和确认……这些表演内容具有高度的程式化色彩,整个节目将这一古代的仪式用现代化的手段再现出来,整个节目通过这些群体性的集合表演串连起来而成为现代文明中一种新的仪式。

艺术和仪式具有同样的特征,“是想通过再现、通过创造或丰富所希望的实物或行动来说出、表现出强烈的内心感情或愿望”。③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通过中国元素如四大发明、京剧、陶瓷、茶叶、丝绸等的展现,本质上潜藏着一个深层次的表意系统,那就是对民族的想象和国家形象的建构。观众在这一神话化、仪式化的表达中,不自觉地成为这一表意系统的一部分,“使能够接收到这个媒体信息范围内的受众,无一例外地都处于仪式现场的信息圈内”。④观众在媒介仪式的参与过程中不仅体验到一种共同的情感,同时也在媒介所建构起来的意义中被传媒所同化,形成民族想象的共同体和对国家形象的认同感。

景观:视觉的电视奇观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以盛大而壮观的场面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现代化进程。开幕式文艺表演延续了张艺谋一贯擅长的景观创作策略,可以说整个表演是一个巨大的“景观秀”,他将民族传统、中国文明电视化后,以一道道媒介景观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

毕竟,我们身处一个被图像包围的时代。我们的文化运作方式与文化生活形态是由一串串的图像的呈示与观看所构成的。“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部转化为一个表象”。⑤我们也因此进入了一个以影像物品生产和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景观成为一种物化的世界观。这次开幕式的文艺表演就非常鲜明地表现出这一倾向。从2008人的缶阵到2008人的诵经,再到2008人的太极拳表演,整个表演场面宏大,动用了2万多名演员,可谓是阵容豪华,完美地表演了中国文化的“满汉全席”。鲜艳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唯美的影像,以及结合实物与特效的前卫的尝试,用充满中国特色的方式,向全世界观众介绍四大发明、飞天、丝绸之路、音乐、汉字、书法等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色彩的海洋与人融为一体,精彩的表演令人目不暇接,令人炫目的华丽服饰和形形的烟花,更为这部大型史诗增添了光彩。从传统团体操衍化而来的“诸子百家”中的活字印刷,突变为逶迤的长城,瞬间又幻化为艳丽的桃花……

在整个节目中,声光电的电视元素秀、舞台秀、服装秀、明星秀等成为奥运会开幕式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奥运会开幕式实现了电视奇观的审美效果,带来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冲击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通过各种以精密技术为基础的景象奇观来吸引受众,增加媒体的利润和影响力,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成为当下一种流行的文化文本,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为他们提供了梦想、幻象、行为、思维模式和身份认同的原材料”。⑥

狂欢:消解秩序的广场生活

当代社会的发展,几乎没有哪一件事能够像体育那样引起大众广泛的参与和关注,能够让如此多的人为之迷狂。就拿这次北京奥运会来说,204个国家和地区参与、80余名国家元首齐聚北京,能吸引如此众多力量的参与,这本身就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盛会。因此,我们不得不说奥运会就是一场独特的大众狂欢文化。狂欢理论是苏联思想家巴赫金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生活除了官方的意识形态和现存权威秩序的生活之外,还有一种是广场似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生活“成为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是暂时通向乌托邦世界之路”。⑦而体育无疑成为这一狂欢生活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是大众文化乃至大众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狂欢化的色彩,而且它比巴赫金所认为的广场生活具有更自由、更广阔的狂欢空间。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便是这一狂欢空间的完美呈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让全世界尤其是中国人期待已久,不同媒体争相报道和猜测奥运会开幕式的各种情况,如开幕式内容、主题歌的演唱、点火仪式等,不断以各种形式煽动和制造事件以吸引受众的注意。许多媒体开辟专版、专栏、增刊扩版、延迟截稿等措施,形成了一个个媒介狂欢场景。因此,奥运会开幕式的狂欢首先是媒体的集体狂欢。随着大众传媒的集体塑造,奥运会开幕式成为大众想象的空间,媒体参与并制造了一个供全民共享的大众狂欢的媒介景观。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是这场狂欢的重中之重,是狂欢化的集中表现。整个表演用了超豪华的阵容、焰火和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重构狂欢、表达狂欢,为现场的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的渠道,一个颠覆传统、放纵自身的机会。正如巴赫金指出的,狂欢节作为文化转型期离心力与向心力冲突的宣泄口和语言杂多现象的特殊表征,起了一个联结、沟通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鸿沟的枢纽作用。⑧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通过富有中国元素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展示,为中国观众提供了文化审视的空间和民族情感的自由释放,同时也让这种民族文化实现了跨国文化的传播,消解了精英与大众、国家与国家的界限,打破了现实生活的秩序,构建了一个平民化、狂欢化的自由平等的乌托邦世界。

结语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以精彩的表演和宏大的场景为中国和世界展现了古老的东方文明,也反映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它以璀璨的中国文化承载着百年奥运的梦想,运用各种表义元素和符号,使得这场开幕式成为一个意义丰富的传播系统。此外,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用仪式和神话建构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潜在表意系统,用景观呈现出一个视觉化的电视奇观,用狂欢完成大众与精英、中国与世界狂欢的乌托邦。说到底,仪式、景观和狂欢,不过是电视媒体对北京奥运会文艺表演的一种意义建构的工具,它们共同塑造了北京奥运会的价值观念和意义,实现了东西方的文化对话。

注释:

①参见《路透社:世界媒体盛赞北京完美之夜》,《联合早报》,2008年8月9日,www.省略/special/newspapers/2008/08/others080809z.shtml

②保罗・康纳顿[美]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③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④王进、韩青、段晓超,《媒介仪式与奥运延伸》,《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12)。

⑤居伊・德波[法]著,王昭凤译:《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⑥道格拉斯・凯尔纳[美]著,史安斌译:《媒介奇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⑦巴赫金[苏],钱钟文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⑧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人文科学系)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藏族地区民居室内装饰风格探源 下一篇:叶德辉与《书林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