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时间:2022-07-24 08:44:23

穿行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本科生导师制与白鹿洞书院文化在教育理念上的内在联系,阐述了本科生导师制对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和和谐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 书院文化 教育理念

在当今许多大学,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本科生导师制蓬勃兴起。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组织具有一定专业学科知识水平的教师,负责指导大学生在校的思想政治、生活和学习。由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缺失,大学生缺乏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本科生导师制因此应运而生。

重建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关键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重建,而断裂传统是其精神乏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就有必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大学精神的基因。白鹿洞书院文化恰恰具备这种精神。它从人文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的基础上阐发科学的精神,特别是批判精神、求实精神、崇尚真理的精神等。于是,本科生导师制与书院文化在教育理念上有了某种契合。

本科生导师制与书院文化观照下的现代大学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现代许多大学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素质教育往往被忽视,使得大学的人文精神沉沦,理想黯淡,观念落后,大学使命弱化;使得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性格乖戾,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要完善这一体制,必须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本导制的一个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建立健全的素质教育理念。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观念。现代大学是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道德修养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像白鹿洞书院,强调教育的着眼点是教人做人,修身养性,完备自身,完善人格,而不是沽名钓誉、获取功名利禄。这正是当今大学生所缺乏的道德精神。朱熹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一个人如果没有起码的道德准则,再好的知识、再高的水平也是无用的。本导制就是让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精神。大学应该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思想观念。白鹿洞书院“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正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现在的大学生很多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缺乏尊重别人的人文素质,白鹿洞书院文化的教育理念的确可以让本导制受到启发。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对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朱熹说“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意思是圣贤的教育方法都在经典里。因此,儒家说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都是书院文化的重要内容。只要一个人有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心,那么他一定能够为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而努力,本导制也就达到了目的。

要培养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前提。白鹿洞书院教育的推行,对我国教育历史上重功利轻素质的不良偏向,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匡正。对于我们今天纠正功利主义的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无疑也是很有益的启迪,对本导制更有很好的借鉴。

本科生导师制与书院文化观照下的现代大学创新教育理念

一所大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就是看这所大学是否具有创新教育理念。而应试教育的结果就是死记硬背、观点陈腐、画地为牢,这样就会导致缺少有独立思想的人。本导制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这方面,白鹿洞书院教育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开放思想。要创新,就必须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的发展,吸取别人的长处,封闭、保守是不会有创新意识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开放性的文化,我们应从各种渠道,广泛获得各种新信息、新思想,创新思想便会在这种氛围中积淀、产生、发展。在这点上,白鹿洞书院教育主要体现在讲学风气上。书院的教学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允许不同学派、同一学派的不同观点展开争辩,允许“论及教人”,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以使义理昭彰。自由“讲会”制度对今天的创新思维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本导制也不无裨益。

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是当今大学生的普遍思想惰性。不学,无以质疑;不质疑,无以创新。书院教育注重个人自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学生以自学为主,要求学生遵循“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方法,有不明的地方反复推敲,独立思考;教师重在指导启发;师生间互相质疑问难,相互切磋,朱熹主张读书要有疑问,疑问的解释才是学业的进步。“自学”精神与“质疑”精神,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格。书院教育中的“居敬”,即培养自我支配的能力和严肃而不放肆的态度,培养思想专一和始终一贯的意志品质;“穷理”,即是由杂乱无章的事实知识通过整合研究升华到更高的抽象原则的层面。这些都是创新精神必要的精神和品质。精思力行,循序渐进,坚守笃行,这正是今天导师制所要求的。

再次,本导制要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和大学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也是不可能培养创新思想的。朱熹不仅重视理论,也很重视“践履躬行”,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今天,高等院校的主要功能已转化为教学、科研和产学研结合,书院教育教研结合,相得益彰的优良传统,仍是高教改革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的,也是本导制在培养创新精神中应该注意的。

在当代中国,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引领文化”的使命,本导制就是为了实现这一使命,而白鹿洞书院文化中的创新教育思想资源值得我们去思考。

本科生导师制与书院文化观照下的现代大学和谐教育理念

和谐理念一直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大学一直追求的目标。本导制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和谐理念,以形成良好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在整个国家都在提倡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要和谐首先必须有和谐的观念。本导制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宽恕人、理解人、帮助人,要懂得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物与物的和谐,家庭的、社会的、国家的、世界的和谐的重要价值意义。朱熹讲究由个人和谐推展到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乃至国家的天下和谐。他认为,圣贤政治也是以达到天下一家的和谐理想为目标的。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提出“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等,其实包含着儒家文化的和谐因子。可见,书院文化对和谐文化的建设有一定的帮助。

中国的和谐观念是“天人合一”观。尊重自然、尊重环境的理念,也是和谐文化的重要一环。本导制就是要让学生知悉和谐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要与自然感应,与天地合一,令你的生命得到净化,让内心的欲望得到洗涤,使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这一观念在书院建设中随处可见。

大学是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土壤,现代大学如果在素质、创新、和谐的理念上跟不上时展的需要,我们就会再次陷入落后。本导制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建设和谐文化校园而制定的高校改革举措。尽管书院文化与我们当代的人文科学精神有一定差距,但书院的文化教育观和我国当代大学的文化教育观有一定的吻合之处,书院传统文化始终是我们无法摆脱的精神枢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本科生导师制建立的目标提供极为有价值的文化元素。(本文为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项目“本科生导师制与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2.韩钟文:《朱熹教育思想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李才栋:《白鹿洞书院史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杨叔子:《科学人文和而不同》,《中国高教研究》,2002(7)。

5.严燕、耿华萍:《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制度的建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

(龚祝义为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教师;程丽华为九江学院电子学院教师)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问题 下一篇:新闻评论定义的语义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