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美 第8期

时间:2022-09-08 07:03:51

【摘 要】中庸是儒学的重要范畴。宋代朱熹把《中庸》从《礼记》中单独拿出来,使之成为“四书”的一部分,被历代学者推崇为“经典中的经典”。中庸推崇自我的修行,自我修行何尝不是一种内在之美?据此,本文通过此书的内容对中庸之美划分为五种具体的“美”。

【关键词】中庸;儒家;适度;慎独

中庸是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十三经注疏”中记载着《中庸》原是《礼记》的一篇。儒家学说“五经”(古代原来是六经,后来“乐经”遗失)“诗”“书”“礼”“易”“春秋”,其中的“礼”便是“礼记”。到了宋代,朱熹把《中庸》从《礼记》中单独拿出来,使之成为“四书”的一部分,被历代学者推崇为“经典中的经典”。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中庸推崇自我的修行,自我修行何尝不是一种内在之美?我们便可以顺理成章的称作“中庸之美”。根据内容,“中庸之美”又可以分成为五种具体的“美”即:“自然之美”,“慎独之美”,“中和之美”,“包容之美”,“适度之美”。

中庸开篇即讲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人性是由天生,遵从天性就叫做道,而这种遵从天性的修行便叫做教。朱熹曾解释说:“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学者知之,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于此首发明之,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也。”顺自然而为,才能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说到,天下的大美不需要说,万物之理也不需要说,圣人通晓自然原本的道理即可了解万物的理,自然之美自然存于心中,可见天地万物各处其位,自然而然的繁育繁荣,率性之道,“自然之美”也。

同样,中庸开始也讲到了“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慎独”。在《朱子语类》中,朱熹将“慎独”分为两个部分:“‘戒慎’一节,当分为两事。‘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如言‘听于无声,视于无形’,是防之于未然,以全其体;慎独’是察之于将然,以审其几。”戒慎恐惧与慎独分明乃两件事。戒慎恐惧是不睹不闻时,即所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朱子注此句云:“自戒惧而约之,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所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中和在儒家体系中一直传承,比如《周易》,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和合称之为和谐。人是天地阴阳和合之产物,五行相和,五音相和,无味相和而生。人道与天道是合二为一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大的美。因此,中和也是天地之间的大美。我们就可以称它为“中和之美”,或者说是“和谐之美”。

《中庸》中多次提到“包容”的问题。“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说的是舜能包容别人的短处而赞扬别人的长处。“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强。孔子向他解释说用宽容柔和的态度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君子应当这样。孔子曰“仁者,爱人。”也就是中庸的“包容之美”。?

不偏不倚,适度适中,可能是中庸想表达的最原始的意思了。孔子对待事物以中和的态度处理问题。在美学上,我们又可以把中庸的“适度”分为两个概念:思想上的和具体的学科上的。其实要做到“适度”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引申一下关于具体学科上的“度”的概念,宏观的讲“度”是一个范围,但反过来讲,“度”则是一个确切的标志,对于“度”的把握上,最难的是关于精确的纯粹的“度”的把握。运用到美学上,比如具体的建筑,摄影,绘画,就是常说的“黄金分割点”。按照“黄金比例”分割的可以展示普遍的美,虽然最佳的“度”只是一个理想的存在,就像数学上我们对空间中“点”的定义一样,但是学科上对于这种“美”的概念却是认同的。统观此二者,我们称之为中庸的“适度之美”。

参 考 文 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3

[2]朱熹.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

[3]张世亮译.春秋繁露[M].中华书局.2012

上一篇:吃掉你现金的10个角落 下一篇:浅谈管理学原理在酒店管理实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