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与精神生态

时间:2022-09-08 06:37:14

环境艺术设计与精神生态

摘要:本文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精神生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文章主要介绍了文化精神生态与设计的艺术化、文化精神生态与设计的人情化与文化精神生态与设计的多样化等相关内容。希望本文的一些浅显认识可以为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文化精神生态 艺术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环境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品和设施设计等,它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协调设计,也是社会和人类行为和思想的设计和引导。环境设计与人的生活联系和影响最直接、最普遍、最紧密。艺术与环境是以人为主,因人而存、因人而用的,处在环境里的艺术,是应与环境的功能使用精神协调一致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树立深化生态观念,必须建立在对现代人多方位分析的基础上,从生理、心理、精神上实现对人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促进人性的平衡和全面发展。生态观念会很大程度地潜在影响城市环境艺术,引导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和设计原则。

艺术设计生态观的核心是平衡DD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追求的是诗意DD诗意的和谐栖居的境界,真正实现艺术设计对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全面的关怀。环境艺术设计者以人体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美学、心理学原理为基础,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人群的生态需求,进行人居环境的生态设计和管理,使人和自然、人和人得以和谐共存,使居民的生理、心理和文化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使环境艺术和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环境间达到高度的和谐。

一、文化精神生态与设计的艺术化

设计的艺术化是环境设计的首要追求之一,会给人提供直观的审美体验和对生活境界的启迪。环境设计的艺术化表明设计的文化功能是设计本身所承载的不可分割的一个要素。

文化这个词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人类学意义上的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另一种是作为艺术的文化,它是文化产品与体验的精神升华。后工业社会中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这两种意义上的文化的界限已经模糊了,作为艺术的文化所涉及的现象范围已经扩大,它吸收了广泛的大众生活与日常文化的内容,任何物体与体验在实践中都被认定与文化有关。作为创造生活方式之手段的设计,越来越与艺术相接近,体现人文特色或蕴涵人文精神的产品也越来越丰富。充满文化内涵的艺术设计会在消费者使用时产生一种情感的认同和情感的投入,如茶和咖啡,它们不仅会使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即口感,而且会营造出不同的气氛和情调,这是精神现象在艺术符号中所透露给我们的某种东西,或者说,是我们从精神符号中所期待、所召唤、所应答的某种东西。在此意义上,艺术的“韵味”、“感悟”才可能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某种新的意义。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不单是为城市创造了美丽的物质空间,它也为城市创造了人性的精神空间。它作为时代、社会、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赋予城市环境空间以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质量。解决文化上的精神生态危机,就需要充分发挥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功能,以环境艺术美来进行对人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心理调适功能,来达到符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文化精神生态优化。艺术设计要力求创造人性的精神空间,在行业的产业化、商业化进程中坚守创作的艺术化,把真善美的价值观融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当现代社会中的商业性消费成为社会控制生活,剥削个性、人性,瓦解个人精神存在的力量时,环境艺术设计不能只为满足业主的商业目的和大众的低级趣味,而要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设计师的艺术创造精神,来引导大众走向真善美的境界。这不仅是社会文化走出生态困境的主要途径,也是改变环境艺术设计自身生存发展道路的重要选择。设计的艺术化发展无疑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是人类本性的回归,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成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态度。

如陈文令创作的环境雕塑《红色记忆》,虽然是为装点环境的,但有着极强的艺术性。这群环境雕塑用一百多个红色男孩的雕塑造型,通体鲜红,不锈钢翻制,打磨,抛光,喷上红漆,分为几类放置在水边、树干、船头、灯塔上。红色的人体改变了作品的写实倾向,加强了非现实的意图,表达出作者对现实中的成人们势利、紧张、焦虑、恐惧、残酷的否定,也不期而然地道出了人们的共同心愿:对童贞状态的怀念和对早熟了的两千年的中式文明的质疑。的躯体剥去了伪装,留下的只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关联,只是人与社会的直接对话。面部与肢体表情的适度夸张,是对这两种关系的强调。

它同以往的走极端的前卫艺术相比,在艺术观和艺术表现上有着根本的不同。20世纪晚期的视觉艺术,无论美术还是影视以及电子游戏中的三维动画,充斥着暴力和无病。陈文令的“红男孩”有着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切合了人们对前卫艺术新流向的渴望,也就是从艺术作为人性批判的武器转变为人性建构的载体。他的环境艺术作品,使外行和内行、学院派和前卫批评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看点。当这组作品在厦门珍珠湾海滩展览时,立即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二、文化精神生态与设计的人情化

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既希望从传统中找回精神的家园,以弥补快速发展带来的心理失落与不安,同时又满怀着跃跃欲试的激情试图运用当代科技来重新组织自己的审美体验,重新调整心态,使之适应现代生活。在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在精神上的要求日益强烈,并渗透到更深的层次,这就是精神生态设计的社会文化来源。

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和人的心理、生理关系密切,而且和文化风俗、生活环境、物质丰富程度、历史条件等等无法隔离。每一个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都多多少少地渗透着人情气息。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环境在人的眼里往往也变成了有情感的物。尽管情感的接触既难以把握又转瞬即逝,但作为成熟的设计师,更应该将自己的情感倾诉出来并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在优秀的作品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设计师关注环境、关注人文的情感表达。

环境艺术设计在“人本主义”的引导下也被赋予了现代人情化含义。人情化设计不是由一场设计运动或一个设计团体提出的,它是人类在设计这个世界时一直追求的目标。人情化的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梦想,帮助人们去关注美,去倾诉情感。

人喜欢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马可・迪亚尼语)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亚历山大・曼地尼语),这意味着,在非物质社会中,设计产品正在迅速地向艺术品靠近,两者的创作道路正在合拢。人们正在证明设计“应该被认为是一个技术和艺术的活动,而不只是一个科学的活动,设计在后工业社会中似乎可以变成过去各自单方面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文化之间一个基本的和必要的链条或第三要素”。

设计的人性化发展道路无疑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是对技术密集的生活领域的回避,是人类本性的回归,是精神生态设计的进一步扩充和丰满。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是第四维:人性。”艺术设计最根本的还是作品本身的人文内涵,如今的设计师可能过多地强调了形式的方面,而忽略了设计作品本身应透露出来的情感和意境。只有充满人情的作品才更能让人回味,让人感到一种深度,感觉到设计的这种人文精神。

美的事物具有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适应性,给人以亲和力,艺术环境给人的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过程。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人的一种生命本真的活动,不仅能改善人的物质生活环境,更能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关注心理健康,它能深入公众生活,调节公众心态,引导公众文化,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在如今科技发达的商品社会,要加强都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化和人情化,使人们在日常都市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以及人对自然、对自身的认识和反省。

三、文化精神生态与设计的多样化

丹纳(H・A・Taine)在他的《艺术哲学》曾从生存“环境”方面来确定审美活动的本质和历史发展。此书译者傅雷先生在“译者序”中指出,“丹纳受19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极深,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他看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他又以每种植物只能在适当的天时地利中生长为例,说明每种艺术的品种和流派只能在特殊的精神气候中产生,从而指出艺术家必须适应社会的环境,满足社会的需要,否则就要被淘汰”。在丹纳看来,艺术家就像一颗种子,至于它能否发芽、开花、结果,完全取决于它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精神氛围。由于把艺术比照生物,丹纳的艺术哲学就必然呈现出整体论、系统论和有机论的特色,这和生态观在原则上是一致的。

自然生态中的生物多样化隐喻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就像不同纬度应有不同种植物一样,不同城市因文化、历史不同,也应有不同风格的城市环境艺术。城市环境艺术应与城市的整个环境、历史、文脉对话,给市民提供一个彰显公共意志、维系都市情感、融汇多元文化、营造和谐民主的精神空间。如今许多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上的趋一性和盲目模仿追赶潮流,是一种文化上的生态破坏现象。

环境艺术设计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哲学取向都会对环境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环境观念差异很大,就是相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在不同时期里,环境艺术设计也呈现出很大的异质性。即使人类对外来的事物抱有无限的好奇心,外来之物也无不打上本民族本地区的烙印。设计师需要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社会环境,尊重人类不同渊源的文化,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认同感。

此外,社会在前进,将人类文明一点点地沉积下来。环境艺术设计的成果也是一样。环境艺术设计的指导理论和评价标准,在农业时代是唯美论,在工业时代是以人为中心的再生论,在后工业时代应该是生态论。环境艺术设计只有在把握了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理解,才有可能使其作用得到大众的认同,才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环境艺术设计对人的尊重表现为设计的人文性、地方性的加强,所以设计师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宗教、美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和领悟潜在地影响着其设计作品的品质。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人内在的体验,设计师应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设计师还要学会聆听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故事,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的实物文字,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应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才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的,属于当地文化精神生态系统的,从而体现出环境艺术设计的多样性。

做环境设计首先应考虑设计所处的地域,任何一个我们为之赞叹的乡村或民居,都是居者根据长期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及实际生活的体验基础上创造性的设计。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当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特征,烙刻着历史的印迹。现代环境艺术强调我们必须了解地方特征,包括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还要了解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及如何在设计中恰当地体现。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考虑它们对设计的启示。但是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地域中人的需要不尽相同,而且随着生态环境恶化,我们不可能仍刻意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形式仍应以地域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地域的地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及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规律,综合所有这些因素的一个新的设计过程。

地方性原则还包括对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这也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而建材满足最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减少环境污染、最高循环再利用率。

环境艺术设计虽以物质主体需要的满足为前提,但一个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还是以设计师对外部世界及设计本身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因此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设计语言,这就是设计师不同的设计风格,这在生态观上可理解为文化生态中不同的“艺术物种”,在文化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学莘:《陇东窑洞民居文化艺术价值初探》,《大众文艺》(理论版),2008年。

[2] 王立群:《中国古代居住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

[3] 尚勇:《谈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文化》,《艺海》,2008年。

[4] 胡志栋:《试论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强化》,《美术大观》,2008年第10期。

[5] 周围:《浅析设计与文化的关系》,《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上一篇:关于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探究 下一篇:基于MIDAS/GTS的隧道洞口仰坡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