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造力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时间:2022-09-08 05:53:59

小学生创造力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摘 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知识的过程总是由浅深入、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的。从低级水平的“督促引导”到高级水平的“自主获取”。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即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通过接受新知识、独立分析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来促进学生能力的萌芽和发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过程。

关键词:自主;欲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一、创设情境,为创造能力提供“温床”

作为“花朵”,素质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身教言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教学目标的长期行为。没有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思想就不可能在教学中得以实现,更谈不上创设环境的育人目标,当然树立正确的育人目标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带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海洋,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想象、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其努力创造。

创设情境教学,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创设情境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间更好地互动。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宽松的环境,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一直存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目的。因此,师生间关系要融洽,教师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始终努力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要注意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别注意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好动爱玩的特点,及时做好学生间的交流。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带进课堂而影响课堂气氛,要把自己积极向上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相对宽松活跃的气氛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才是教师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的体现。

二、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服务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规律,培养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学生要善于观察、勤于观察、精于观察和乐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观察,适时点拨,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小组讨论,得出图形的特征,并比较不同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将所授的内容引入生活中,让学生举出所学的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无处不在,做生活中的细心人,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观察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内在的联系。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所观察的事物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反之,如果心不在焉地观察,走马观花,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提高不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带着目的性有效地观察,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才能有所得。

最后,端正学生的观察态度。观察时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前提条件。只有深入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提高认知能力。如果走马观花地浏览事物,不能做到在观察中细致入微,那就很难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锻炼学生观察,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出现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也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激励学生要有怀疑精神,敢于怀疑,才能有创造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是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去引导、激励。教学时通过讨论―结论―再讨论―再结论方式,在思维碰撞中自省自悟,得出结论。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冒险,敢于出错,要善于以“循循善诱”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所得出的结果、结论,教师不要立刻给予否定评价或批评,而要适时点拨,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考,把改正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只有这样,学生对已学的知识才会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启迪学生想象力,让创造能力飞翔

首先,教学时,教师要适当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耍小聪明,他们最初对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通过模仿创造新事物而受到赞扬。有时正是这种聪明的劲导致爱钻牛角尖,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帮学生走出误区。因钻牛角尖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偏离正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的学生,教师仍要表扬,以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加以细心呵护,以便给学生想象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其次,教学时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想象力提供机会。小学生生动,进入有组织、有纪律的课堂学习,难免会产生压力。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调节课堂气氛,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在各种场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一个飞跃。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我们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大胆实践,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创造力夯实基础,为素质教育改革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洋河镇冯桥小学)

上一篇:农村学校如何上好美术课 下一篇:活动中如何调控幼儿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