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

时间:2022-09-08 05:08:11

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江苏信息类高职专业建设的现状

(一)专业设置与信息产业结构不符

一方面,信息类高职随着信息产业发展变化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例如拓宽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开设汽车电子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开设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但是,另一方面,传统信息产业未来将会加快激光等投影显示技术的产业化,高职院校并没有进行专业的相应调整。新兴产业下一步发展绿色照明、医疗电子,鼓励冶金、石化、煤炭等行业应用信息技术,高职院校也没有开设相应专业,不能适应江苏省信息产业的快速融合发展。

(二)学生职业能力要素不符合企业需求

课题组围绕“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组织了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的大型调查。将职业定位、职业态度、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诚实守信、职业技能、积极学习、纪律观念、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10种能力进行A、B、C三个等次的排序。

调查结果表明:33.56%的人认为“诚实守信”最重要,排在第1位;20.89%的人认为“职业技能”最重要,排在第9位。企业对员工“诚实守信”的重视程度已经逐渐高于对能力的追求。

企业管理者认为,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工作态度及工作方法需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或培育而养成,企业的功能和性质决定了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主动去承担这一培训任务。这就是一个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工作态度及工作方法之所以普遍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却不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

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建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接的路径选择

(一)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信息产业相关专业方向

高职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为发展方向来综合考虑学校的专业设置。根据江苏省及全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在考虑人才培养连续性的同时,必须从信息产业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从产业特点等多个维度考虑,进一步调整信息产业相关专业方向,培养适用于中小企业的技能型人才。针对现代通信和网络、计算机、电子等传统产业,考虑到现代信息产业渗透性和融合性加强,针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结构的特点,加快培养适应产业综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围绕绿色照明、电子装备等新兴产业,应适当调整现有专业结构,开设新专业,以满足企业需求。与此同时,建议进一步强化冶金、石化、煤炭等领域信息技术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克服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落差,要求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降低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的结构和培养质量的不协调程度。为此,首先必须改革以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校内实训以及企业的实习实训:一方面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整合产学合作的教育资源,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其次,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模式,开发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工作流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模块组织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第三,改变教师集体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激励学生主动积极探索。

(三)重视职业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借鉴“全人教育”的理念,提出了以人生观、职业观和专业(岗位)观培育为目标层级,以思想道德素质、职业人文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为核心指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通过实施“321”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尤其是构建工学结合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新载体――行业文化进课堂,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第一,规划并实践了“321”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创新高职人文教育实施载体。(即以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两门职业基础课为抓手,一门行业文化课程为支撑)第二,出版了一套理念领先的职业素质教育教材,丰富高职人文教育内涵。组织编写出版了120余万字《职业人文素养综合教程》系列教材,分别由《人文基础》《职业人文》《行业文化》三册构成。第三,打造出一支具有合力的职业素质教育队伍,充实了高职人文教育建设力量。第四,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完善了高职人文教育建设的研究方法。■

*本文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江苏信息产业为例”(GZYGH201105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我们应正确对待学前儿童的教育 下一篇:小议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