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离:《阿尔迈耶的愚蠢》小说中的孤独意识

时间:2022-09-08 04:46:01

疏离:《阿尔迈耶的愚蠢》小说中的孤独意识

【摘要】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作品《阿尔迈耶的愚蠢》表现出了强烈的孤独意识。阿尔迈耶背井离乡,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地域之中,因语言及文化的差异,以及作为殖民者所带有的对殖民地人民根深蒂固的歧视与偏见,使得他不能融入社会,孤独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旧体制的瓦解,现代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个人化的世界,但随之而来的是更为深切的孤独。《阿尔迈耶的愚蠢》属于殖民地小说,虽然是康拉德的第一部小说,但是他已经有意识地通过作品去反映时代特征,展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刻隔阂,不仅如此,小说中的孤独意识也折射出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对立与冲突。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阿尔迈耶;疏离;孤独意识

一. 引言

“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达到强盛的顶峰,当时,它的工业生产能力比全世界的总和还要大,它的对外贸易额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然而从70年代开始,英国工业独霸全球的地位却开始丧失了,其他国家迎头赶上。但是英国的经济仍在增长,英国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维多利亚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富庶,直至它结束时都是这样。” [1] (P269-270)英国一直在海外大力拓展殖民地,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维多利亚晚期,英国的经济开始下滑,社会开始动荡。《阿尔迈耶的愚蠢》正是创作于这个阶段,康拉德采用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展示了在工业化的发展带来经济繁荣的表象之下,人的个体性被颠覆、物化、异化这一主题。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时期,人们疯狂追求物质的欲念,己经盖过了传统意义上的理性,精神世界的迷乱,到处弥漫着孤独意识。工业文明的发展,虽然使英国在海外拥有超过本土面积几十倍的殖民地,殖民者的足迹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但这并没有带来世界的和谐,反而使孤独意识在世界范围内蔓延,这种孤独意识的外在表现就是人际间的疏离。《阿尔迈耶的愚蠢》这部小说从多个视角描写了这种疏离并以此来凸显这一时期个体存在中的孤独意识。

《阿尔迈耶的愚蠢》是康拉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同时是一部殖民地小说,发表于1895年。小说是一个有关欧洲殖民者阿尔迈耶的故事。阿尔迈耶来自荷兰,跟着一艘荷兰商船来到东南亚的潘泰河,年轻而朝气蓬勃的他深得林嘉德船长的赏识,并得以管理林嘉德公司,同时,林嘉德船长把在战争中救出的土著女子嫁给了阿尔迈耶。阿尔迈耶只是因为能够继承林嘉德的财产才同意结婚的,而那女子爱着的也不是他而是林嘉德,所以他们夫妻两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幸福可言。他是一位欧洲人,看不起土著居民,也看不起作为土著居民的妻子,他把他们的混血女儿妮娜送到新加坡接受西方式教育。当英国人要控制潘太河的消息传来,他便在附近建造了一座新房子,以期招待英国人,后来希望落空,他停止了新房子的建筑,一群荷兰海员嘲笑他的新房子是“阿尔迈耶的愚蠢”(荒唐而无用的新建筑)。他在事业上不成功,却希望自己能发现金矿,发一笔大财后带着女儿妮娜离开东印度到阿姆斯特丹过幸福的生活。但他的女儿并不为白人所认同,她在新加坡遭到了纯种白人的冷眼,被他们的冷言冷语所伤,终于因忍受不了种族歧视回到家乡桑比尔。妮娜希望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勇猛的斗士,而不是一个虚伪、怯懦的白人,于是在跟酋长的儿子戴恩・马罗拉相见之后,两人立刻擦出了火花。后来荷兰人还是占据着运河,英国人没有来,阿尔迈耶的计划落空,她的女儿随戴恩・马罗拉私奔,妻子也到一位酋长那里避难。几近绝望的阿尔迈耶一把火毁了公司大厦,境况是每况愈下,连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他还跟着一个中国人抽食起鸦片,最终潦倒而亡。

二.各种疏离关系

1.语言与文化的隔阂

康拉德1857 年出生于波兰一个贵族家庭, 当时波兰正处于沙皇俄国的统治之下。“康拉德的父亲阿波罗・科镇尼厄夫斯基是一位爱国诗人,因参与反对俄国统治活动而被流放到莫斯科以北的沃洛格达(Vologda),一家人都随同前往,在冰天雪地中吃尽苦头。康拉德的母亲死于流放地,当时他才8岁。康拉德12岁时,刚从流放地归来不久的父亲辞世,他成了孤儿。”[2] (P2)作为一个自幼失去父母, 同时又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后盾的作家, 他的内心世界是痛苦的。他虽然后来加入了英国国籍, 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英国公民, 但他仍然有一种失根感。CA. C沃德在《20 世纪英国文学》中这样评说康拉德:“虽然英国成了他的国家, 英国人成了他的朋友, 但是他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并没有受到国家和民族的局限。波兰和英国固然对他十分重要, 但他在海上和许多国家的经历使他成了一个没有国家的人, 几乎完全可以说, 康拉德是一个世界公民” [3] (P337)。一个世界公民, 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没有国籍的人, 在生活中他找不到自己固有的位置, 经常处于存在的迷惘状态。作为水手,他在海上漂泊了20 多年,终日面对大海,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孤独的。康拉德的母语是波兰语,英语对他来说是一门外语,但他却成为优秀的英语作家。尽管他用英语创作了大量经典的备受称赞的作品,但他有一种因语言差异而产生的焦虑与担心。康拉德的好友福特回忆说,康拉德曾“多次抱怨英语是‘一种不精确的、半生不熟的语言’”,[4] “康拉德非常不喜欢英语,他对他使用的媒介(指英语)的轻蔑是无人可比的”,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他相信他永远也掌握不了英语。他总是宣称英语是一种不可能用以直接进行叙述的语言。” [5] 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康拉德的口语十分蹩脚,有时候连好友也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可见康拉德跟英国文化是有疏离的,孤独时刻伴随着他。

语言的差异成为导致隔阂与孤独的屏障,在康拉德的作品中我们能够发现他对语言的焦虑。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6](P358),语言传承一个民族的共同意识,不同的语言系统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系统,对一种语言是否接纳和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是否认可其文化,对于异族语言的不认同与不接纳表明了对于异质文化认同与接纳存在着困难与焦虑,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排斥在康拉德的这部小说中有所体现。

在《阿尔迈耶的愚蠢》中,作为欧洲殖民者中的一员,阿尔迈耶来到了殖民地马来亚的潘泰河地区,首先是语言上存在很大差异,另一个就是文化各方面不同。文化和语言的差异犹如挡在阿尔迈耶跟当地人之间的一个屏障,阻碍了两者的交流。也使得阿尔迈耶抱有种族偏见。阿尔迈耶是一个来到东南亚地方的荷兰人,其语言和文化跟当地的语言和文化有很大差异。在几乎所有人都说马来语的生活环境中,他感觉到很孤独, 当荷兰军官去阿尔迈耶处调查土著王子戴恩的时候,他表现地异常兴奋,“在这里能见到白人真高兴,我在这里生活多年了,十分孤独。你知道马来人不是白人的伙伴,而且他们也不友好,他们不了解我们的为人处事,他们是大流氓。我想我是在东海岸居住的唯一白人。有时候也有从望加西市(乌戎潘当市的旧称, 位于印尼)和新加坡过来的商人、人或者探险家来这里拜访,但是很少”。[7]尽管他一直希望是“知道如何使国家富强”的英国人来统治这个地方,在荷兰军官面前他也毫不避讳的表达了对英国人不能到来的遗憾,但当见到同是白人的荷兰人时,他表现地异常兴奋也就不足为奇了。文化是一种民族习俗、民族情感与民族意识的融合。阿尔迈耶远离自己的文明与文化。远离故土,身处异族之中,必然也远离了自己的文化。以阿尔迈耶为代表的西方人认为东方文化低于西方文化,东方殖民地对于西方来说只是物质财富的攫取之地。他们以一种西方人的优越姿态看待东方文化,这就造成阿尔迈耶自身的心灵隔绝,最后走向堕落、死亡。这种心灵的隔绝导致他对于自身的认识不足,长期耽于幻想,没有收获。

2.人与自然的疏离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古希腊的时候人们已经有了明确的意识,自然与人性是相疏离的,人与自然处于相互对立与对抗的格局中,人要么去征服自然,不然就会被自然所吞没。西方社会属于海洋文明,古人面对浩瀚汹涌的大海,生发出一种征服欲望,这种欲望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对抗。而在以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对于自然的征服力量加强,越来越多的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人们通过过度的掠夺或破坏自然来获得物质财富。这种对立与对抗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当西方文明发展到现代,人们发现自己愈来愈远离了自然界,人性变得越来越孤独。

在《阿尔迈耶的愚蠢》中,这种人与自然对立与对抗尤其突出。特别是在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殖民地生活的殖民者与自然的关系更是疏离。欧洲殖民者来到东南亚地区,在望加锡地区充满了活力和商机,于是不断有渴望发财、不怕冒险的欧洲人乘船占领了马来群岛。他们在这里大肆掠夺自然财富。人们不能全然了解这里的自然环境,他们对自然的深入了解也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英国商人林嘉德就是因为发现了一条秘密河道,而发了一大笔财。这个地区的首领拉肯巴和阿拉伯人阿卜杜拉对林嘉德也要敬畏几分,但是他们之间也在不断竞争,在卑鄙的阴谋和激烈的竞争中,林嘉德失势了,阿卜杜拉发现了该河道,并在三藩建立贸易据点,从而成为无人可与之竞争的巨头。林嘉德不得不去寻求新的发财渠道。人们不是要在自然中寻找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是把自然作为一种异己的对象,无法跟自然和谐相处。

欧洲殖民者阿尔迈耶从地理开阔的欧洲来到了隶属热带气候的东南亚地区,这里岛屿众多,河流丛林密布,相对封闭,与外界的沟通几乎被阻断。他是怀着征服世界的梦想来到东南亚的,但是事情并非按他的意愿发展。小说开篇讲到阿尔迈耶经常盯着眼前的冷漠、湍急的河流急速而过。尤其喜欢傍晚时分有落日余晖播散的金色河面,因为他满脑子都被黄金充斥,一心只想发财,然后远离这个令他痛苦的地方,他自己把所居住的地方称为监狱、牢笼[7](P1)。赫尔德林在他的诗中曾经说:“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可见阿尔迈耶不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而是在对于物质和名声的狂热追求中,终日充满了紧张、焦虑、恐怖与痛苦。最终不得不为黑暗的丛林密布的河流吞没和异化,自然给他带来的不是自由与宁静,精神上的辉煌与升华,而是浮躁、耻辱与痛苦。

3.人际关系的疏离

“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主仆、夫妇、父子之间的关系――都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发生了变化,信仰、行为、政治和文学也随之而发生变化。” [8](P182)在殖民地,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利益的激烈角逐,关系疏远甚至是敌对。疏离不仅存在于有竞争关系的人们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夫妻和父女之间。

阿尔迈耶跟当地首领拉肯巴和阿拉伯人阿卜杜拉在贸易上是竞争对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疏离的。作为殖民者中的一份子,阿尔迈耶同样对殖民地人民报有极大的偏见,他多次提到马来人是不可信的,在马来亚的阿拉伯人同样不可信,他们卑鄙,狡诈。他不能融入东方社会,而是以一种种族优越感来审视东方文化,阿尔迈耶自以为自己的种族与文化优于土著居民的种族与文化,这种自以为是的自欺使他做出错误的决定,在贸易上日益失势,最终导致悲惨的结局。

在殖民地,白人殖民者和土著女子的婚姻是不幸的。阿尔迈耶跟土著女子结婚,只是为了贪图财产,从来没有把她当成真正的妻子来对待。他对她冷漠,瞧不起她。当林嘉德在竞争中失利,阿尔迈耶运营公司不利的情况下,阿尔迈耶夫人劝告他跟当地首领拉肯巴联合时,被他不屑一顾的沉默拒绝了。他不相信他们,还是一种白人的优越感在作怪。他把希望寄托在当地土著青年戴恩的身上,自己只是耽于幻想,当戴恩被制造出死亡的假象时,他信以为真,并且绝望了,因为他赖以寄托的人死了,希望也随之破灭。阿尔迈耶本不信任土著人,却还寄希望于戴恩,自己却不采取任何行动,结果一事无成。作为在马来亚生活的少数白人殖民者,阿尔迈耶不会变通,一味的抱着白人种族优越观,虽然妻子的提议不乏合理性,但却被鄙视。他们虽然是夫妻,但是关系冷淡、疏远,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理解。

父女关系也失去了通常的温情与交流。阿尔迈耶声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女儿,但是他们互相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幻想里,缺乏沟通,两人之间也是疏离的,两人都是孤独的。妮娜从新加坡突然回到父母身边,阿尔迈耶没有问其原因,妮娜也一直闭口不谈。虽是父女,关系却相当疏远。妮娜对自己的身份存在迷惑和挣扎,最后终于跟代表马来文化的母亲认同,决定摒弃遗传自父亲具有白人特征的一面,这也预示了阿尔迈耶的悲剧。最后妮娜跟戴恩私奔,置阿尔迈耶于绝望之中。他的精神寄托被抽空了,即使在鸦片的催眠下他也不能完全忘记过去。阿尔迈耶在孤独中潦倒而终。

三.结语

《阿尔迈耶的愚蠢》这部小说深刻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代特征,作为殖民地小说,它展现了殖民地的世界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疏离的,个体是孤独的。小说中的孤独意识也折射出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对立与冲突。康拉德小说中的现代主题的展现反映了他对即将到来的二十世纪的敏感和高瞻远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被物质化,日益疏离,孤独感也相伴而生。

参考文献

[1]钱乘旦,许洁明. 英国通史[K ].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2]祝远德. 他者的呼唤――康拉德小说他者建构研究[J ].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3]金信子. 外国中篇小说选[C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4]吕伟民.认同与接纳:康拉德及《艾米・福斯特》[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5]吕洪灵.康拉德的语言危机[J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6]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二联书店.1996.

[7]Joseph Conrad. Almayer’s Folly. Wordsworth Classics. 1996.

[8][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M ].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

徐磊磊(1984-),女,山东济宁人,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09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

上一篇:“权力”与“处女”的角逐 下一篇:浅谈黄梅戏中琵琶演奏的作用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