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顿――真实与理想的化身探寻狄更斯《双城记》中卡尔顿的创作源泉

时间:2022-10-09 03:55:36

卡尔顿――真实与理想的化身探寻狄更斯《双城记》中卡尔顿的创作源泉

【摘要】《双城记》这部小说中卡尔顿这一小说的灵魂人物,虽微不足道,却又承载了作家一贯宣扬的人道主义新高。本文通过从作家生平的真实生活和道义理想这两个方面分析作家对卡尔顿这个小说人物的创作源泉,从而更好的解读《双城记》这部小说。

【关键词】《双城记》卡尔顿;狄更斯;真实;理想

一个好的故事总是靠主人公的崇高行为来达到它的高潮。从《双城记》这部狄更斯晚年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日趋成熟的思想和作家一生的追求,磨难和探索。读完《双城记》,几乎每个人都会被故事中那位看似微不足道,却在最后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情敌生命的人物卡尔顿留下深刻的印象。巴金先生也曾经说过:“几十年来,那个为了别人幸福自愿地献出生命从容走上断头台的英国人,一直在我的脑子里‘徘徊’,我忘不了他,就想忘不了一位知己朋友。他还是我的许多老师中的一位。他以身作则,教我懂得一个人怎样使自己的生命开花。在我遭遇恶运的时候他给了我支持下去的勇气。”

就是这位令人过目不忘的小说人物,我们发现,在作家狄更斯的传记中可以找到他的影子,同时,在狄更斯那些享有相同理想追求的其他小说人物中,也有他身上的精神。作家的生平经历和他的道德追求致使他创作出了卡尔顿这样一个小说人物。

一、小说的主题和卡尔顿的形象

《双城记》这部小说以18世纪影响深远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讲述了两个城市:巴黎和伦敦之间的故事。小说宣扬了三个主题:第一,作家狄更斯社会实践的深入已经他对社会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使他发现了当时社会的弊端:统治阶级的残暴无度和野蛮杀戮必然会导致阶级的更替。第二:法国大革命中一位社会底层的妇女德法齐夫人由于她的暴力招致了她最后暴力性的悲剧命运,反应了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对暴力的反对。第三,通过卡尔顿和普罗斯小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的道德准则和社会理想,即爱就是超越了仇恨并牺牲自己以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时,这也是狄更斯最高的理想追求。

读完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小说宣扬的主题中,第三个主题是最重要也是最引人深思的。而卡尔顿这个表现这个主题的人物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卡尔顿:一个落魄的律师,孤单,潦倒,酗酒成性,虽然早期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因为不计较个人得失而郁郁不得志,只能在律师事务所里面打打杂。在他自己的圈子里,他就像是一个找不到适合自己位子的小学生,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小说人物,却两次搭救了自己的情敌,并且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场大革命的风暴中显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和道德。

二、作者创作的第一源泉――真实生活

为了更好的理解小说中的灵魂人物卡尔顿,对作家创作《双城记》时的现实生活的探究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正是作家当时的心情和经历才让他创作出了卡尔顿这个人道主义英雄的人物。

通过查阅作家的传记,我们不难发现,作家当时的婚姻和感情生活是其创作卡尔顿的有力源泉。狄更斯,这位天才的写作者,跟大多数的作家一样拥有多愁善感的性格,他们大多十分注重女性的外表,浪漫多情。而他的结发妻子凯特,却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特别是在其生了十个孩子后,人老珠黄,而狄更斯却因为在文学上的日趋成熟变得更有魅力,成为了身边众多女性崇拜的偶像。当时,狄更斯就情不自禁的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演员特纳小姐,而她的介入也直接导致了作家婚姻的破裂。虽然特纳并不爱狄更斯,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只是作家的一厢情愿,但是他仍然不能自已地被她吸引,做那个默默爱着她守护她的人。从作家的这段感情经历看来,正是因为这件事使作家把自己的经历赋予到了卡尔顿的身上,让卡尔顿也化身成了一个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痴心汉。

三、作者创作的第三源泉――道义理想

作者狄更斯创作小说《双城记》的时候,也就是19世界50年代,正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资产阶级的血腥压榨唤起了劳动人民的反抗,而当时的英国也处于一种革命爆发的边缘。而当时这种社会的现状,与18世纪法国大革命是十分相似的,广大劳动人民迷茫,不满,对革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所以狄更斯选择了法国大革命作为他小说的背景年代,这样给英国社会各阶层一个现实的参考。正是由于这种对社会的不满但又无能为力,所以狄更斯就把广大人民的同情寄予卡尔顿这个人物,以他的死来唤醒那些沉迷于战争和暴力的人,证明真正地自由属于那些远离暴力和战争的仁慈,宽容的人。

当然,众所周知,狄更斯的小说中永恒的主题都是“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作者也必定会在他的每一部小说中都选定一个英雄人物来承载他的道义理想,如《匹克威克外传》中的匹克威克就是一个无私和仁慈的化身。在他的大作《董贝父子》中,被董贝抛弃的女儿最后不计前嫌的收留了破产的董贝,用她温暖关爱的心感化了他,而唤起了他对过往的自责和悔恨。从狄更斯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习惯性的写作方式对于卡尔顿的创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源泉之一。

四、结语

一位作家的自身经历和道义理想,往往会影响作者对小说作品中主人公的刻画和创作。通过对探讨作家狄更斯创作小说《双城记》是的感情生活和其毕生的道理追求,可以让读者从另一个层面更深刻地理解《双城记》这部小说和卡尔顿这个人物。

参考文献

[1]张玲.《译本序》[Z].《双城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张玲《英国伟大的小说家――狄更斯》[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3] 伊瓦肖娃.《狄更斯评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4] G. K. Chesterton. “The Pick Wick Paper” [A]. 《狄更斯评论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转引自“Charles Dickens” [M].1906.

[5] L. Cazamian. “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M]. 《狄更斯评论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2.

[6] Henry James. The Limitation of Dickens”[A].“The Nation” [J] .1856: I

[7]从娟 . 狄更斯《双城记》的伦理价值观新探[A].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J]. 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2004.

[8]殷爱平. 狄更斯的“仁爱”思想初探 [A]. 镇江高专学报[J]. 江苏,镇江: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2002.

作者简介:王珍(1985- ),女,湖南怀化人,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上一篇: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论”的现代性诠释及其意... 下一篇:浅谈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