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紫砂壶的功能美

时间:2022-09-08 04:30:11

摘 要: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对紫砂壶艺术的影响广泛而又深远,从而形成了东方独特的审美情趣,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紫砂;品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035-01

宜兴紫砂陶器在国际上闻名以来将近有五百年的历史。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在明清两代,地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宜兴,所生产的紫砂器,更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其之所以成为名陶,实由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独特的艺术性两大原因。

品茶是我国民间自古而来的雅事,自唐代以来,它已在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演绎成格调高雅的茶文化。泡茶需要茶具,因此起于宋代兴于明清时期的紫砂壶逐渐受人青睐,紫砂壶原产宜兴,属陶器,比之瓷器更具古风。它无釉饰、无彩绘,以手工捏制烧成,造型别致、古朴典雅是其艺术特色,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适宜泡茶,香味醇郁。

宜兴紫砂壶的功能美,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即使用功能,欣赏功能和价值功能。先说宜兴紫砂壶的使用功能,紫砂之所以在宋明成壶。主要是由于饮茶方式的改进,宁五朱权将传统的“饼茶”生产改成简化的“散茶”,也就使得长期以来的“煎煮法”变为“论饮法”,即冲泡饮用。在南宋期间,就在宜兴归迳等地大量生产了一种供韩世忠,梁红玉夫妇率部抗金行军打仗携水的长圆型“韩瓶”,那时虽然也用紫砂做实用器皿,但韩瓶没盖,没把,只在瓶颈缀以四个耳朵,以供携带。而且在真正意义上的泡茶,必须在传统的瓶罐上加盖,以增加水温并不使茶香散失,为了提取方便,加上了把,为使出水流畅,又延长了嘴,所以紫砂壶是随着沏茶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用宜兴紫砂壶泡茶,能发真香。这香味且更佳美,这是由于紫砂泥内含石英,云母,方解石,橄榄石,赤铁矿和长石等有机体,其呈颗粒状双向气孔,在泡茶时,特殊因子激活茶酶,并起到虑静差水质的功能,透气不跑味,更能体现茶的原汁原味并提升其味觉和视觉。特别在泡饮“乌龙茶”和“普洱茶”时,更能起到独特的“焖虑静”功能,为世人所喜。同样的水同样的茶叶同样的茶艺师,从宜兴紫砂壶里流出来的茶水更清,更明,更香。故有谚云:“人间味玉安足取,不如阳羡源头一方土”。

紫砂壶作为日用品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它作为包含艺术要素的日用品,作为观赏对象,作为装饰艺术,甚至作为精神的象征物,其优势显得十分突出,它独特的艺术功能始终未被其它艺术所取代。那么,紫砂壶在何种意义上作为艺术和审美对象而存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须回答:什么是艺术?这样的问题在一定的意义上类似于“什么是美”的问题,这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界定。我们可以说某个具体的作品具有艺术性,比如一个陶罐,一个瓷瓶,一尊陶塑,可以指出它的艺术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它是如何表现的等。美学家李泽厚的看法是深刻的,他认为:“艺术作为各种艺术作品的总和,它不应看作只是各个个体的创作的堆积,它更是一个真实性的人类心理――情感本体的历史建造。如同物质的工具确证着人类曾经现实地生活过,而且也是后代物质生活的必要前提一样;艺术品也确证人类曾经精神地生活过,而且也是后代精神生活的基础或条件。艺术遗产已经积淀在人类的心理形式中,情感形式中。艺术品作为符号生产,其价值和意义即在这里。这个符号系统是人类心理情感的建构和确认。”联系到紫砂壶,它作为实用器物和工艺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既是物质工具的遗存,又是记录着精神创造的特殊符号。

宜兴紫砂壶,用壶艺泰斗顾景舟的话来说,不但要用得舒服,还要看舒服,具有得天独厚的欣赏功能。宜兴紫砂壶主要有四个类别,即,光货讲究简洁,素面素心,主要用紫砂的砂质,砂粒,色块和线条,来反映紫砂的独特之气和天然之美,像明代的时大彬之三足柿圆壶“均用其朴实端庄的造型,明快流畅的线条,体现了宜兴紫砂无与伦比的材质美和工艺美。所谓花货也称象型皿,塑瓜得瓜,塑蛙得蛙,松竹梅兰,千姿百态。如清代项圣思所塑宜兴紫砂之“圣思陶杯”,即大亨之“八卦束竹壶”,蒋蓉大师之“青蛙莲子壶”及汪寅仙之“梅桩壶”等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取大自然之象,成不朽之艺术瑰宝,真是鬼斧神工栩栩如生,让人惊为天籁之音。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对紫砂壶艺术的影响广泛而又深远,从而形成了东方独特的审美情趣,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它既不是一般的形象艺术,也不是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艺术,紫砂壶的表现创造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它体现了民族传统,世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

参考文献

[1]王树良,张玉花.中国工艺美术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韩其楼.紫砂壶全书[M].北京:华龄出版社,1980.

上一篇:浅析方壶创作和紫砂壶的造型与泥料 下一篇:沈阳羽毛画的历史发展及工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