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顶部钢结构加层的结构设计分析

时间:2022-09-08 02:03:53

既有建筑顶部钢结构加层的结构设计分析

【摘要】现阶段,钢加层结构逐渐开始受到重视,只有注重加强设计,才能实现后续更加广泛推广应用。本文从设计实例方面着手,注重加强设计方面相关探讨,同时进行连接设计方面相关介绍,阐述科学有效方式方法,希望能够提供相应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既有;建筑;顶部;钢结构加层;结构设计;分析

过去,城市住宅建设过程中,底层建筑为主,而对于这些建筑,设防标准低的问题普遍存在。基于此,加层改造非常必要,这样才能改善房屋,使用功能进一步完善。通过进行钢结构加层,房屋能够实现加固,自重较轻,同时具备一定抗震性能,施工实施过程中也更加方便。无论基于经济角度,还是处于技术角度,相对于传统混凝土结构,优点鲜明。然而,根据目前实际情况,设计方法以及流程诸多方面,普遍存在不够完善的现象。通常来说,加层部分计算完成之后,普遍忽略结构整体,质量难以充分保障。基于此,计算分析实施阶段,需要力求整体分析落实到位。

一.工程案例

对于某商服楼,高度达到3层。从结构性质方面来说,属于框架性结构,材料为钢筋混凝土。从基础形式方面来说,独立基础为主。对于该建筑物楼板,空心板得到应用,同时进行梁柱现浇。对于该商服楼,处于设防区域之中,设防烈度方面来说,达到6度。原建筑物角度进行分析,难以充分保障良好使用功能,因而需要加建,加建数目为2层,结构性质方面来说,钢框架结构即可。这样总层数发生相应变化,最终成为5层结构。而对于增设楼板,全部属于钢筋混凝土。对于增设屋面,夹心板材即可。对于增设部分,外墙正立面结构来说,运用玻璃幕墙即可,见下图1。

图1 该建筑标准层平面图

二.计算分析

(一)建模计算简化

第一,整体刚度角度进行分析,楼梯间贡献予以忽略,不对其进行考虑,而对于实际建筑模型,荷载处理实施过程中,遵循布置均匀原则进行[1]。

第二,对于3层以内框架,原结构模型建立过程中,需要遵循实际,充分考虑使用情况[2]。而对于上部加层,需要充分遵循钢框架结构,模型建立才能充分贯彻落实。除此之外,填充墙或者支撑,同样产生一定影响,这里对其不予考虑。

第三,对于新旧结构,连接部分考虑过程中,从柱顶钢筋方面分析,普遍十分密集,因而植筋困难的问题普遍存在[3]。因而对于钢框柱下端,柱顶考虑过程中,需要充分遵循铰接原则。而针对上部加层,钢梁钢柱之间,采用刚接的方法较为适合。

(二)计算方案

对于本次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原有建筑,然后在此基础之上,直接进行加层。对于既有建筑,普遍通过框架结构,直接加层完成之后,对于整个体系,受力变化较为明显。对于既有结构,自重方面考虑,相较于上部结构,普遍较大。通过进行加层,结构体系方面逐渐出现改变,结构体系更加复杂,上柔下刚的特点较为明显。刚度方面,逐渐产生一定突破。基于此,在结构两端,柱间支撑布设较为关键。通过合理运用底部剪力法,能够充分起到简化设计作用。对于本次工程,通过进行加层部分合理分析,充分考虑突变问题的存在,抗震计算实施阶段,注重加强高阶振型方面分析。

三.新旧构件之间的有效连接

(一)框架柱以及钢柱之间连接

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保障良好力学性能,需要实现科学有效连接,钢结构也才能发挥应用实效。对于新加层,为充分实现良好柱脚连接,需要进行严格规划设计,这样也能利于后续施工[4]。只有充分保障良好新旧连接,结构可靠性才能提高,力矩传递才能更加顺利。对于本次工程,铰接连接即可,对于柱脚结构,受到轴向压力作用,同时水平方向上,剪力普遍存在。对于钢柱底部,柱脚垫板能够起到较为关键作用,通过化学植筋相关技术手段,能够充分实现柱顶连接。而对于原结构框架,顶面层剔除较为关键,然后需要进行找平。

(二)混凝土板以及钢梁之间连接

对于本次工程,混凝土板同样较为关键,通过混凝土板结构,能够充分实现同钢梁连接。组合梁方面,不对其予以考虑,构造连接即可,因而抗剪键设置方面,没有必要。而对于连接节点,锚栓连接即可,通过平头进行焊接。关于具体实际做法,见下图2。

图2 混凝土板以及钢梁之间连接

(三)楼梯加层

本工程通过进行加层,最终达到5层结构。对于楼梯加层,需要加设2层结构,对于该建筑物3层,属于钢柱节点,锚栓连接即可。对于该建筑物4层,焊接方式较为适合。而对于加层楼梯,连接处方面考虑,通常包括2处。第一,钢柱以及梁梯之间连接部位,对于梯梁端板,一般通过螺栓连接之后,力求实现钢柱焊接。第二,钢梁以及梯梁之间连接部位,螺栓连接即可。

结语:

本文从设计实例方面着手,注重加强设计方面相关探讨,同时进行连接设计方面相关介绍,阐述科学有效方式方法,希望能够提供相应参考和帮助。只有充分实现良好新旧构件连接,才能充分贯彻落实加层设计。与此同时,对于钢结构加层,规范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抗震性能,原有结构方面,力求避免过多破坏出现。

参考文献:

[1]褚云朋,姚勇,杨亚龙等.某6层钢框架加层房屋动静力学性能探讨[J].世界地震工程,2013,(1):80-86.

[2]郭慧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地下加层的设计方案与施工[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3):88-89.

[3]邢杰.钢结构室内加层用于高层混凝土建筑中的抗震分析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5,(1):113-118.

[4]毋剑平,保海娥,姚志华等.某综合楼加层改造的抗震鉴定[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2):122-125.

上一篇:关于建筑工程框架结构设计的探讨 下一篇: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和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