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螺旋CT扫描分析

时间:2022-09-08 01:52:14

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螺旋CT扫描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螺旋CT扫描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64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螺旋CT扫描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并对其诊断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 64例的CT直接征象表现:椎间盘呈软组织呈半圆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局限突出于椎间盘边缘,突出方向多为中央型和外侧型。间接征象为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螺旋CT 显示中央型 18例,旁侧型24例,椎间孔型22例,其中旁侧型与椎间孔型发病率相近。结论 螺旋CT扫描已成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的主要手段之一,临床医生综合其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通过螺旋CT扫描可以大大提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螺旋CT扫描; 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681.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5-81-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的髓核一部分纤维环向周围组织突出,压迫相应脊髓或神经根所致。本文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64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螺旋CT扫描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螺旋CT扫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并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其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36~74岁,平均(4.5±5.5)岁。病史2个月~10年。

1.2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腿痛的症状,用力及步行时加重,活动障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3例,间歇性跛行25例,下肢放射痛40例或下肢活动受限28例。

1.3 方法

1.3.1 检测仪器 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GE公司的CT/e多层螺旋CT机。

1.3.2 检测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屈膝,双手抱头,在定位像上确定扫描线。

采用四线法,间盘层,即扫描线放在椎间隙的中央;椎弓上层面,相当于侧隐窝近上缘水平与椎体长轴垂直;椎体层面,即扫描线通过椎体中央并与椎体长轴垂直;椎弓下层面,即近椎体下缘与椎体长轴垂直的平面。取层厚3mm或5mm,常规扫描第3~4腰椎、第4~5腰椎及第5腰椎~ 第1骶椎,每个椎间隙扫描4~5层。

扫描线:①相切于上椎体下缘层面;②相切于下椎体上缘层面;③相切于上下椎体层面之延长线的夹角的平分线层面;④平行于椎间盘中心层面。

1.3.3 诊断的准确性验证 随机将64份病例的CT片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第一组由2名CT室高年住院医师共同阅读,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讨论,并作出诊断;第二组由2名CT室低年住院医师共同阅读,根据自己的观察并结合CT进行诊断。诊断正确与否的验证标准为是否诊断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无论其是否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阅片结果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螺旋CT扫描表现(图1)

64例的CT直接征象表现:椎间盘软组织呈半圆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局限突出于椎间盘边缘,突出方向多为中央型和外侧型。

间接征象为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其中:①椎管与硬膜囊之间脂肪间隙改变,表现为硬膜外脂肪间隙变窄或消失,为早期征象。②钙化:本组12例(占18.75%)脱出椎间盘可发生钙化,为点条状或不规则高密度影。③根据突出部位分为中央型18例,旁侧型26例,椎间孔型20例。④硬膜囊受压变平。⑤本组20例(占31.25%)为神经根被推压移位、增粗、消失。

2.2 分型

本组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螺旋CT 显示中央型18例,旁侧型24例,椎间孔型22例,其中旁侧型与椎间孔型发病率相近。

2.3 并发症

椎小关节增生及肥大49例,椎管狭窄12例,其中骨性椎管狭窄2例。椎间盘退行改变22例,椎间盘膨出伴钙化10例,腰椎滑脱 3例。

2.4 诊断的准确性验证

第1组2名医师讨论后诊断准确率为87.5%(28/32),第1组2名医师诊断准确率为100%,经统计学处理表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研究腰椎间盘突出是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2]。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主要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和破裂的椎间盘产生的化学物质对神经根的刺激而引起。通过螺旋CT扫描,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3.1 螺旋CT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及特殊征象[1,2]

(1)向后突出的块影:为椎间盘后缘的正中或后侧方突入椎管内,超过纤维环的后侧缘。增强扫描突出的椎间盘无明显强化。椎管内突出的髓核其CT值在45~95Hu,低于骨质,但高于硬膜囊。这是椎间盘突出的最基本征象;(2)硬膜外脂肪及硬膜囊受压变形:椎管和硬膜囊之间的脂肪层消失,这是最早发生的现象。中央型后突以及偏左或偏右后突的椎间盘常使硬膜囊有不同程度的受压变形;(3)钙化:脱出髓核有钙化或髓核脱出久者可产生钙化,多与椎间盘相连;(4)滑移:较大的髓核脱出,虽未形成碎片,也可沿椎管向上、下方滑移,严重者可触及上、下节神经根;(5)神经根淹没:如椎管脂肪较少,且硬膜囊或神经根与髓核为等密度,则突出的髓核与硬膜囊或神经根难以区别,则为神经根的湮没。

CT有以下特殊征象:①Schmorl结节;②真空现象,为椎间盘内含气的低密度影,CT值为-1000~-500Hu,多半发生于椎间盘退变的患者。此外在CT图像上还可清晰地显示黄韧带增厚、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椎管狭窄等伴随异常,CT在这方面比X线平片的检出率要高;但大的分离椎间盘可造成硬膜囊的不全梗阻,而病变椎间盘高度保持正常,CT不易做出正确诊断。偶尔,游离间盘的碎片可穿破硬膜进入硬膜囊,CT表现似马尾肿瘤,其机制尚不清楚。

3.2 螺旋CT扫描的诊断价值

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准确率大于90%[2],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方法,其优点是非侵入性检查,无合并症和后遗症,故目前已普遍采用,而且CT可明确椎间盘突出的大小、方向,这对于临床医生解释临床体征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是相当实用的。螺旋CT扫描可很好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神经根及脊髓受压情况、椎体及其边缘骨质改变和椎管狭窄的程度,对临床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适用于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国内外对其分型较多且复杂,国内有人将其分为两大类7个亚型。即:(1)球状隆起型:①中央型;②哑铃型;③旁侧型。(2)破裂型:①菜花型;②游离型;③泪珠型;④隐蔽型。Jackson 将其分四型:中央型、后外型、椎间孔型和椎间孔外型。本组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螺旋CT 显示中央型18例,旁侧型24例,椎间孔型22例,其中旁侧型与椎间孔型发病率相近。

螺旋CT可直接显示椎间盘的病变,具有较高的高分辨率,目前很多学者认为其应为腰椎间盘突出的首选方法[3,4],但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足之处是扫描覆盖面局限,而且对蛛网膜下腔的观察不如脊髓造影,因此高位椎间盘突出、脊髓圆锥或马尾肿瘤可能漏诊。采用高分辨力的CT薄层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腰椎各横断面的骨性和软组织结构,尤其是关节突、侧隐窝、椎间盘和椎管内外结构的变化,应用适当的窗宽可获得满意的层面图像。本研究对诊断的准确性验证结果证明了CT诊断的优势。其中第1组2名医师讨论后诊断准确率为87.5%(28/32),第1组2名医师诊断准确率为100%,经统计学处理表明,差异有显著性(P

综上所述,螺旋 CT扫描已成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手段之一,临床医生综合其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通过螺旋CT扫描可以大大提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曹丹庆,蔡祖龙. 全身CT诊断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617.

[2] 胡有谷. 腰椎间盘突出症[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

[3] 殷好治,梁福民,王希林,等. 腰椎间盘退变809例CT分析[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11):981-983.

[4] 赵宗文,张小明,杨汉锋,等. 腰椎间盘突出物的CT表现分析[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11):664-665.

(收稿日期:2009-10-30

上一篇:CT引导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技术的临床价值 下一篇:眼球内常见病变的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