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式:文化产业的县域突围

时间:2022-09-08 01:43:27

新模式:文化产业的县域突围

总投资45.5亿元,包含35个文化产业项目,打造“辽河源契丹、中华菌、活性炭、山庄老酒”四个文化产业园区, 变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本⋯⋯平泉这个默默无闻的省际边界“小城市”, 依托特有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现代经济与文化互促发展之路。

辽河源头、食用菌、活性炭、山庄老酒,如果你熟悉平泉,肯定对平泉的这些地域文化和主导产业不会陌生。几年前,它们还像是散落在平泉各个角落里的珠子,各自闪亮、互不相及,而今天,它们却被文化创意这根线串联在一起,并产生了巨大的能量。短短几年间,平泉这个古朴悠久的县城就因这条珠串而灵动起来,绽放出了令人惊叹的魅力。

传统产业靠文化“点石成金”

一张大概一米见方、两厘米厚的黑色活性炭板,一圈一圈黄灿灿的金属丝,几排颜色丰富的天然矿物颜料⋯⋯在平泉县鑫永晟活性炭创意文化公司的设计制作室里,随着手中的景泰蓝作品《梅花》绽放完最后一朵鲜亮的花蕾,长发、蓄着胡须,很有艺术气质的刘老师抬起头向我们点头微笑。曾经供职于北京工艺美术厂的刘老师如今已经落户平泉,成为鑫永晟活性炭创意文化公司的高级技师之一。

“这可是独一无二的产品。”鑫永晟公司的总经理王立新介绍说,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所以每幅作品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相同。在活性炭板上制作景泰蓝工艺画,不仅不会破坏活性炭的吸附功能,而且美观大方,色彩艳丽,装饰功能强。2008年,鑫永晟公司把这项工艺申请了专利,无疑,这项工艺也为公司创造了更多的利润。

“在产业发展之初,我们主要以生产活性炭颗粒为主,产品直接投放市场,每公斤纯利润只有1元。而现在加工成活性炭工艺品后,纯利润提升了100多倍。”

床上用品、汽车用品、旅游纪念品,在鑫永晟公司明亮的展厅里,活性炭产品种类繁多,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而这些,都是最近两年来平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

平泉县是目前国内果壳活性炭最大的生产基地,有活性炭生产企业43家,年生产活性炭5万吨,占全国果壳活性炭产量的60%。这些活性炭企业主要集中在距离平泉县城10分钟车程左右的猴山沟里。从污染窑炉到节能环保技术,从工业活性炭到活性炭工艺品,在政府的引导下,这里已形成了把活性炭的实用功能与现代文明、绿色环保、文化创意有机融合的创意文化产业基地。

猴山沟毗邻即将开通的京沈高铁,不久后,从北京到平泉的车程将缩短到50分钟,这无疑为活性炭产业的发展大大提速。“这里将被打造成为中国活性炭科技创意城,投资达105个亿。”平泉县文化产业办公室的李青松介绍说。

“创意城建成后,我们首先建个专家楼,把刘老师他们这样的文化产业人才请进去。”王立新告诉我们他的第一个计划。通过平泉县政府组织他们这些企业家参加深圳文博会、上海世博会进行交流,去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高级研修班学习,王立新说他的理念和几年前已经完全不同。“我们活性炭企业能有今天,完全是因为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导,并给我们创造了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园区模式“村村通”

2009年8月8日,投资近亿元、占地330亩的平泉县泽州契丹文化园正式建成开园,这是平泉县发展园区经济、提升城市品位迈出的重要一步。

打造“辽河源契丹、中华菌、活性炭、山庄老酒”四个文化产业园区,是《平泉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突破地域界限和产业界限的尝试中,平泉的县域文化产业园区走在了前端。

对平泉来说,在其所主推的四大园区中,契丹文化产业园抢占了战略制高点。作为契丹民族发源地的平泉县,留下了这支民族古老的印记。生态环境的优美、文化底蕴的深厚,使得契丹民族发源地形成了在国内极为罕见的民族文化遗产。

以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为依托,契丹历史文化为主题,总投资10.5亿元,包括契丹民俗文化村、契丹文化博物馆、“走近契丹”大型综合演艺中心等14个子项目的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项目对平泉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凝聚作用,对其他园区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拉动效应。

而作为平泉特色产业的食用菌加工种植、活性炭生产和山庄老酒制造业等产业形态,也纷纷通过文化创意的形式,进行了园区化的改造和升级,使传统工农业能够以创意因素为节点,实现向工业旅游、创意农业等产业形态的转型。可以看到,文化产业园区既是平泉县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也是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和主战场。文化产业园区的不断突破,犹如在平泉庞大的运转机器中嵌入了高速“引擎”,强力拉动着县域经济的迅速崛起。

平泉县投资15亿元,规划建设的占地两千亩包括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菌类美食一条街、菌类文化一条街、菌类生态园、菌类培训中心、菌类交易市场等10个子项目的菌文化产业园,自投产运营以来,经营额和产值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2008年产业链实现产值1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集听赏食购于一体的菌文化产业项目群,有效实现了菌文化产业在品牌提升、集群发展、精深加工、VI包装等方面的迅速突破,实现了“一菌带五业”(食品加工业、生物保健业、旅游会展业、工艺品制造业、商贸物流业)的多元拓展,也让农民体验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双引擎”带来的成效。如今,菌文化产业正快速成为平泉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造福全县47万人民的支柱产业。

为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平泉编制了《平泉县文化产业总体规划》。2008年县财政拨付文化产业发展基金200万元,2009年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提高到500万元,2010年达到1000万元。

在平泉县文化产业突围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主导和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平泉县政府在全省县域中率先构建了文化产业政府推进机制,以强大的决心和气魄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才使得一个没有人才、资金优势,传统产业结构明显偏重的山区贫困县,实现了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共赢。

上一篇:“十二五” 谱写新篇章 下一篇:动漫:令人期待的文化产业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