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劳动价值论与现行分配的关系论文

时间:2022-09-08 01:27:40

剖析劳动价值论与现行分配的关系论文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

论文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时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紊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本文首先概括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其次分析了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关系;接着指出了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紊分配并不矛质,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这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种属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由于劳动创造价值,所以商品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劳动量的多少,而劳动量只能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同时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的长短与当时的生产条件和劳动熟练程度密不可分,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其中心思想是活劳动决定、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二、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现行分配制度中的按劳分配为主体

马克思正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出发点来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得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科学结论的。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工人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因此工人应成为价值的享用者,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却无偿占有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无产阶级应其统治。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最终结果应该是价值的创造者成为价值的享用者,剩余产品最终满足它的创造者的需要,真正实现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制度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统一奠定了制度基础。生产决定分配,“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同样,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要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所谓按劳分配(亦称按劳取酬)是指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劳动收入的收入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劳动产品分配关系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井洞所有,劳动者不为那些生产资料的私有者据为己有,而是属于全体劳动者所有,并在劳动者内部按照劳动者的共同利益分配。因此,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范围内,消灭了小部分人凭借他们掌握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广大劳动者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的制度,为实行按劳分配建立了前提,按劳分配是同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特性和要求。

其次,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论在经济、道德还是精神方面,旧社会的痕迹都可能完全摆脱,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还依然存在,因而劳动者相社会提供的劳动也有明显的差别。有些人能够向社会提供质量较高的复杂劳动。有些人只能从事比较简单劳动。同时,在现阶段,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劳动者不同等的工作能力、便成为一种“天然特权”,如果在分配个人消费品的时候,不承认这种“天然特权”,不考虑劳动者劳动差别,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就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只有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孟,承认各个劳动者的劳动存在着差别,并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同他可能获得的消费品的数量联系起来,实行按劳分配,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而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最后,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社会可供分配的产品数量的多少,恩格斯在谈到未来社会中“是按照劳动者分配呢,还是按照其他方式分配”的问题时,指出:“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逐。恩格斯还在产品的“数量”二字下面特别加了着重号。这段话我们认识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分配方式有着重要的启发性。生产量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原始社会是平均分配,未来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都是由生产量发展水平决定的,现阶段,在生产量没有达到高度发展以前,在旧的社会分工依然存在的条件下,不具有实行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综上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在公有制范围内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三、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一)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及其特征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在生产要素私人所有的基础之上,生产要素所有者根据其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以及这些要素在产品生产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从经营中获得相应的报酬和收入。其具体形式包括按资本要素分配、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等,并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要素和新的分配形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它存在人民民主的宪法制度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内,是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的按市场要素分配,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单一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其次,我国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剩余产品价值来源于活劳动,这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而资本国家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则建立在要素价值的基础之上,认为除了活劳动以外,各种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也就是不变资本也会创造价值,从而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二)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第一,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除作为主体的公有制以外,还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只是公有制范围内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在公有制以外的经济成分中,由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存在不同的分配方式。在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房地产等不同个体所有的情况下,它们在生产经营中的投入,其所有者必然要求取得相应的收入,从而存在着按生产要素获取收入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第二,多种经营方式也是决定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条件。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和技术特点,分别实行国家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经营等经营方式。在这些不同的经营方式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职能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差别,因此,它们获得收入的方式也会不同。

第三,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产要素对使用价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马克思也十分赞同配第的说法:“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我们认为,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和实现中也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劳动本身是主客体的统一。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必须依靠劳动主体(劳动者)和劳动客体(劳动力以外的生产要素,表现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密切配合才能够顺利进行并创造出价值。马克思也注意到劳动的这种特性,他明确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强调了劳动是人和自然界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注重劳动主体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时,也必须承认劳动客体的作用,不要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曲解为劳动主体论。

2.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缺一不可。有价值的东西必然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依承的角度出发,生产要素对价值的创造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3.生产要素将直接影响价值的实现。就商品的二因素而言,商品生产者需要的是价值,商品购买者需要的是使用价值,如果生产者不能让渡使用价值,实现价值,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价值。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生产要素对价值的创造和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分配价值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考虑生产要素所有者的作用,让他们参与价值分配过程,以反映生产要素的作用。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而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意味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及其在生产经营中的投入,都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向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支付代价,或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带来相应的收益,从而形成按生产要素分配。

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但它是一个理想的目标,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不承认这个过程,那就肯定做不到按劳分配原则,同时又丢掉多种分配形式,从而很自然地滑向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最终导致共同贫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一方面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加速经济的增长,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上一篇:政府非税收人管理思考论文 下一篇:白玉春萝卜冬季培育技术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