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梅花香自苦寒来

时间:2022-09-07 10:42:24

O2O:梅花香自苦寒来

最近很多朋友问我:资本寒冬是不是真的来了、O2O创业是否还有前途?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嗯,已经来了,而且可能比我们想的还要严重。

资本寒冬降临

笔者认识一位汽车后服务O2O企业的创始人,前不久中国股市的大震荡影响了他们的融资,很多人民币基金在二级市场的受挫,直接导致他们在一级市场不敢下手。他说,如果在以前,以他们公司的实力完全可以被热捧,而几家表达了强烈投资意向的机构在股市震荡之后全部放弃跟进。好在这家汽车后服务公司的现金流一直不错,融资受挫也能支撑下去。

也有投资机构的负责人向笔者表示,业内一家做上门按摩的O2O公司最近被投资机构撕毁了投资意向书,原因是投资机构怀疑该上门按摩O2O公司的数据造假。是否存在数据造假暂且不论,但今年6月以来投资机构主动毁约的比例确实在大幅提高,即便签订了最终协议,打款速度也比之前要慢。这不仅仅包括一些小机构,一些业界熟知的大VC也是如此。

美股中概股集体低迷、A股又持续动荡,不少公司把宝压在了新三板上。某国内著名的大VC把其投资的16家公司集体打包给了某证券公司,集体拆VIE谋新三板挂牌。尴尬的是,新三板虽然门槛低,但队伍已经排得相当长,不少公司可能等不到挂牌的那一天。

另外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是沪市战略。新兴板未来可能会首先重点扶持上海地区的创新公司。但战略新兴板年内不可能成行,最早也要等到2016年4月。据某证券公司人士透露,某大型生活服务O2O公司已经瞄准战略新兴板,但之前的融资很可能撑不到2014年4月,不得不在这个资本寒冬再进行一轮融资,而估值上却难有提升。

以上几个例子说明,无论是A股还是美股,无论是新三板还是战略新兴板,目前二级市场退出渠道都不理想。二级市场低迷,VC募资受影响,投到一级市场的资金就会变少,创业公司获得投资的机会也就跟着变小。

当然,资本寒冬只是相对市场高位的一种状态。市场长期过于乐观,产生了泡沫,需要在寒冬挤一挤,这未尝不是好事。中国股市现阶段的动荡是新一轮利益格局调整的表现,长远看必然趋于稳定;而且政府鼓励创业创新,相比其他行业领域,科技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亮点,受市场青睐的趋势不会变。而国际资本方面,不少大基金和大VC有在寒冬加大投资力度的习惯。

前景依然光明

回到前文提到的第二个问题,O2O创业是否还有前途?笔者的看法是:大量的O2O公司将成为先烈,但市场和用户已经被培育,新进者的成本反而会降低;线上线下融合已经是现实,产业和消费升级势在必行,O2O行业领域依然前景光明。

2014年之后,一大批O2O企业一窝蜂地诞生,当时的进入门槛很低,玩家良莠不齐。发展到2015年,一批O2O公司死去,死亡的原因无外乎:

(1)团队不行,比如团队基本能力不行、股权架构不合理导致散伙。

(2)创业方向借了O2O的势但没有抓住真正的市场痛点。

(3)策略上以烧钱求规模,忽略服务质量而被用户抛弃。

上千家O2O公司获得融资,死掉一些是正常的优胜劣汰,不必过度解读,其他领域其实也如此。以电商为例,2010~2011年数百家垂直电商获得融资,2013年后真正剩下的没有几家,但这并不妨碍有实力的玩家如唯品会、聚美优品等成功上市。相较而言,O2O项目比电商存活率要高,即便二级市场不好,O2O公司还可以入赘BAT等巨头。笔者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是,目前,获得BAT等巨头投资的O2O创业公司超过了100家。

O2O创业是否有前途要看如何定义“前途”这个词,如果非得独立上市才算有前途,那么O2O注定只是少数玩家的游戏。如果说按照生存概率来看,O2O比纯互联网项目的存活率要高不少。

死亡将是正常的,但O2O的先烈们其实也留下了遗产,市场和用户被培育了,等玩家大量减少后,新进者的成本反而会降低。2010年和2011年,拉手、窝窝、24券、团宝等玩家大肆砸广告,市场和用户受到了广泛培育,2012年后美团成为市场的收割者,发展至今已经号称估值达百亿美元。

所以,资本的寒冬其实也是收割的前夜,考验的是各玩家真正的耐力。无论各方如何批评O2O,但大家的共识是:线上线下融合已经是现实,线下产业和消费升级是大势所趋。百度All in O2O、京东发力O2O到家服务、阿里整合银泰投资苏宁、微信大力推线下支付,这只是少数几个例子。

在大公司挺进O2O之后,我们必须承认:O2O已经进入了资金和资源驱动的阶段。此前,大量O2O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营销,这类公司在此阶段的竞争中显然越来越难。通过分析那些被BAT等巨头投资的O2O公司就会发现,BAT等巨头青睐有线下资源和线下能力的团队。

如何度过寒冬?

资本寒冬真的来了,那么,O2O公司如何保命?一个被不少投资人推荐且笔者也认同的建议是:别太在乎估值,尽快融资,储备够15个月的资金。如果继续西进,不要仅仅想着目前市场上的纯VC,线上的BAT等巨头、线下的大型商业企业也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停止不能追踪效果的广告投放,回归做生意赚钱的打法,对于大幅亏损的业务及时做调整;做好内部动员,该裁员就裁员。

另外,O2O创业需要回归线下,加强对线下资源的把控,比如签一个景区的独家,往往比有多少APP下载量更重要。举两个例子,获得万达投资的微影(微信电影),借助万达影院的强势,在电影票销售上异军突起;和物美超市达成合作的多点(Dmall),在单量上迅速赶上了同行。

当然,即便如此,大量O2O公司死去依然不可避免,这是资本寒冬带来的坏处。资本寒冬的好处是,它更能打磨企业的优秀特质。有实力和有信心的公司往往期待寒冬早点到来,以便进行逆势扩张。因为寒冬过后,鸟语花香才会真正到来。

上一篇:场外配资清理进入尾声 股市震荡持续 下一篇:技工学校电能损耗升高原因分析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