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进职业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现状的思考

时间:2022-09-07 09:05:10

对改进职业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现状的思考

摘 要:建筑行业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目前的职业院校建筑专业教育却普遍存在定位模糊、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建筑专业教学现状的分析,给出了专业教学的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教学现状;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2.0;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217-01

“十二五”规划中突出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快速持续的发展,对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剧增,这也推动了我国高职建筑专业的发展。作为一名建筑专业课教师,笔者就建筑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目前高职建筑专业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学生方面

我校建筑专业为四年制高职,培养对象是初中起点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能力不足且自控能力不太强。虽对专业课比较感兴趣,却没能力接受过于系统的专业理论教学。大部分高职学生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长期的挫败感造成了他们自信心和成就感严重缺失,在学习过程中不敢积极地表现,害怕犯错。

(二)家长方面

从社会的整体环境来看,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考上高中考上大学才是他们的唯一出路,只有当自己孩子的成绩实在无法上高中时,才会选择职业学校[1]。社会上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片面消极的认识,促使相当一部分家长并未指望他们能在职校学到什么,而是抱着“花钱让学校去帮他们管孩子”的心态。另外,学生家长多从事建筑行业,工作普遍较忙,一味满足孩子的经济需求,而疏于与孩子的精神交流。

(三)教师方面

在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为非师范类,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虽然个人的业务水平较出色,但缺乏教育教学方法,仍采用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无法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很多专业课教师身兼数职,既要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又要指导学生参加或自己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同时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导致专业课教师无法高质量的完成教学工作,也无法与学生们建立起良好的情感氛围。

(四)学校方面

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分为: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双证书制的培养模式。多数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明显不足,不能覆盖全体学生,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同时,与国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国内的校企合作趋于表面化,没有深入到课程层面。学校选用的部分专业课教材仍旧是按传统的学科体系编写的,注重系统本身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忽视了基本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另外,还有部分教材陈旧滞后,仍大篇幅介绍一些已过时的方法,对早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成熟应用的施工新技术却只字未提。

二、建筑专业教学改进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建筑专业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强,而且建筑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更新相当迅速。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施工、设计经验,还要求教师能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同时,学校需要有计划性地选送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到高校中继续深造,以获得前沿技术信息和先进教学方法。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通过把专业教师送出去和把企业技术骨干请进来的方式,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无实际工程经验的年轻教师到企业进行跟班实习或技术咨询服务,鼓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另一方面,聘用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高素质、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第三,有针对性地聘请大型设计院或施工企业的专家或技术骨干来校做专题报告或指导。从而建立一支校内与校外、长期与短期、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培训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

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筑实训基地须按照专业课程的实际内容要求,设置相应实验实训项目,建设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训条件,满足动态示范教学和全体学生操作实训的需要,如砌筑、给排水、建筑CAD、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等。

2.继续推行双证书制度。安排与施工员、预算员、测量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密切相关的课程,鼓励学生积极报考。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充分利用企业的环境和资源,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田冬芹.职业教育需要激情――谈职业学校有效教师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1(04).

[2]李白芬.浅谈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课教师[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7).

[3]杨小芳.试论我校建筑专业教育教学[J].神州,2011(11).

[4]易元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5]李建中.高职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上一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理论与实践研... 下一篇: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