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霍兰德理论看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

时间:2022-09-07 08:25:27

基于霍兰德理论看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

职业理念的形成与人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环境成就人格,素质成就品质。为探究当代大学生人格特性与职业选择的趋向关联性,我们组织开展了针对在校大学生分层次、分类别的测试调研活动,以职业规划指导课为依托的“霍兰德测试”就是其中一项(见图1)。根据本次统计结果,笔者现从性格特征与选择职业意愿性上分析当代大学生职业观表象。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的表露和延伸,即人们在工作选择和经验中表达自已的个人兴趣和价值[1]。因此,我们在问卷调查选择中,根据个人对职业的印象和推论,把六个不同类型环境因素的岛屿居住选择,做为测问点,将大学生和环境加以特定的归类。

职业选择倾向性总结是抽样统计分布下的模糊性概括。因此,就分析结论本身而言,并非确凿无误,然以下统计论证是在充分条件下借鉴和吸收了其他学术思想而得。

一职业期望价值化

在有效调查问卷中,选择S型岛的同学占总数的32.2%,是百分比最高的。按照霍兰德理论,S型人格为社会类型,据有乐于助人;喜欢参与解决大家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的特征。从统计数例证分析,当代大学生职业观是令人欣慰的,他们具有文化自觉意识,富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承担着传承文明,引领社会先进思想与科技的作用。在职业选择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信念和态度与高等教育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多数一致。女学生因其天性善良,据有东方女性传统的唯美观念,对S型职业岛的选择高于男学生,女生比例在S型中为40%,高于男生十个百分点左右,她们更愿意成为教师、医护人员、服务行业经理、福利人员、休闲娱乐管理人员等。地理特征,历史文化积淀,促成一个地区的居民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北方人勇敢豪爽,适合独立性强的服务性工作,南方人温婉细致,精明强干,善于团结协作,表现在性格上缺乏灵活性的、亲切仁慈的,因此偏北方学生更意愿选择S型。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学生选择S型比例比城市更高,这多数也是因为地域环境不同所致。

二职业选择现实具体化

对上述类型横向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型S占比32.2%,现实型R占比23.3%,艺术型A占比15.3%,其它传统型C,企业型E,研究型I所占比例相近均10%左右。统计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现实,更具体,除S型如上所述外,R现实型学生为愿意从事各类工程技术工作,农业工作,通常需要一定体力,需要运用工具操作机器等的人,这大概与我校是理工科院校有关。与此相反,从事研究型I类的人数却出乎我们最初调查的想象,同学们尽管学的是专业前沿知识,将来应该从事相关的研究,但对于岗位的选择很多学生却避开了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工作。据此推测,大学生们并非全部认同接受大学教育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很多人从更现实的角度出发,只把教育仅做为将来谋求职业,独立生存的资本。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资源在市场自身的配置下实现效益最大化[2],表现在职业上就是对现实性价值的最大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讲,工作效率与质量并不与收入学历成正比,收入数做为衡量一个人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已经越来越被大学生所认可。占比9.9%的E类主要指那些组织与影响他人共同完成目标工作的。E型之所以少,不排除与我国现行行政体制有关,学生们认为与其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去磨灭自己的人生棱角,莫不如以自身一技之长实现生活目标来的更实际。

三职业心态多变化

大学不同年级学生对职业理解不尽相同,表现在职业价值观与概念的判断上彰显复杂多变。高中前的教育是被动填塞式[3],而大学教育多需主动,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思考方法的递进。学生性格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很多人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仅仅局限于理论化的非理性认可,缺乏对现实更深层次了解,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或所见所闻,往往困惑不解。职业心态倾向理想化、混沌化,期望与社会环境脱节,渴望稳定却不满足于现状;既希望高薪,却不愿吃苦,不想放弃本专业,却又这山望着那山高。从图中可见,传统型S,企业型E,研究型I所占比例相近,只占总比例的三成左右,这三种类型是目前学生们接触最多的行业类型,但大学生在选择时并未表现出浓厚兴趣。而与此相反的艺术型A(主要指各类艺术创造工作)较以往调查有所提高,是否因为不了解的才是美好的,是值得探索的?A型选择趋向增多其实与学生职业心态更趋多变、现代社会文化的多元性有很大关联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多角度、多样化。中国人秉承几千年的孔孟之道在崇尚个性自由、追求个人价值的外来文化思潮冲击中受到了挑战,使学生在人格基础上的职业选择亦必然即符合自身人性特点又受熏陶于多元、多层面文化氛围影响。

四职业岗位城市化,城市岗位理想化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高速公路为学生就业求职提供了广泛而多样的就业途径,学生们在职位选择上越发崇尚个性,强调自我,渴望创业,“爱一行,干一行”[4]的理念挑战着传统教育思维。

整个统计数A+S+R=70.8%>C+E+I=29.2%。A+S+R型职业多存在于成熟型大城市,而人的群居原始本性定位了学生选择工作眼光只盯住大城市,特别是省会以及直辖市,因为这里机会及可供选择的岗位更多。其实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大城市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兴中小城市,发展速度快,人才需求增长率较大,如果大家能退一步落脚这些地方,则更容易实现职业的成功。所谓“城市岗位理想化”就是很多人非自己要求的城市标准不去,交通要方便,环境要宜人,工作要高薪,非自己所学专业不应聘如此等等。传统型C在所有统计中占比最低,此类人格类型特点是尊重权威,习惯被指挥;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富有自我牺牲,不愿竞争和冒险,偏爱规章制度明确的工作环境。按着实证分析方法。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一贯绝对服从的教育管理模式所致,敢于挑战权威的理念还没有得到被教育者的全部认可;年轻人可望独立,不畏挑战的锐气稍逊。

五性别差异趋同化,地域区别一致化

把上面所示的统计图,按性别把各职位选择工作中男女的比例重新排列为下图:

从图中可见,针对单纯某一职业类型选择而言,从主观愿望出发,男同学与女同学有着同样的职业选择趋向性,并无多样差异。但现实却令人遗的,职业性别差异一直存在并未见好转,对女性隔离的职业数目远多于男性隔离的职业数目[5]。排除特殊岗位看,在外资企业,行政部门,沿海开放城市这种性别隔离现象越显突出。在就业地域选择方面,从图表统计看依然存在,偏北方学生宁愿留在北方,这大概与人的惯性生活方式或人脉关系等因素影响有关,而很多南方学生亦表现出与北方学生地缘职业的一致性特征,南北学生不同之处在于南方学生在选择岗位时更多变和灵活。

总之,人格特性不同,表现在职业选择上的价值观亦不完全相同,这是职业趋向的现实观态度;即使同一性格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代的人亦会因成长环境,教育理念,个性追求等的差异,而各有千秋。因此,每种类型职业选择的意义权重要因人而异,某些学生眼中至关重要的选择,在另一些学生看来很可能无关紧要。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测试分析意在研究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趋向性,为高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寻找实证分析依据,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读在校学生职业人生追求与职业规划问题,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职业教育,有效解决学生的入职问题提供可以参考的理论分析依据。

参考文献

[1]尹忠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吉林大学大学出版社,2007,(09):33-34

[2]张智勇,边慧敏.大学生就业指导[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33.

[3]侯志瑾,译.职业咨询―――过程、技术及相关问题[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6):112-168.

[4]刘克忠.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中国人是出版社,2006:178

[5]田必琴.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特点[M].法制出版社,2010:182.

上一篇:把握素质教育内涵 明确人才培养规格 下一篇:三学期制实施的必要性及条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