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探究性教学

时间:2022-09-07 05:37:47

浅议语文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是教育全面改革的实践方式之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常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语文探究性教学实施的方式很多.本人就我校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做法做一介绍。

1.训练与感悟。从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来看,语文探究性教学应该在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中通过训练,提升“知识和能力”,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训练和感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校曹超老师执教《找春天》一课时。就是通过训练学生朗读,进而让学生感悟的。

初读课文。师: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生1:春天很美。生2:春天里我很高兴,很快乐。生3:我很惊喜,春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生4:我很激动。

再读课文。用高兴、快乐、激动、惊喜的心情再读课文,读出春天的美丽,把你的心情、你的感受写在你的脸上。

第三次读课文。侧重于学生的感悟,以情激情。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读出了春天的美丽。读出了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接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几次读课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探究和感悟的过程,把感悟的过程层层分解,逐步渲染和烘托,最后水到渠成地同学生两个问题。①你找到春天了吗?在同学们的汇报中,一幅美丽春景图(根据学生回答老师贴画)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②面对这幅春天美景图,你想对春天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开动脑筋,模仿课文中的句子来描写春天。争做春天的小诗人吧!先想一想。然后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再说给同学们听。感悟、积累、运用是阅读教学的三步曲,在这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相伴其间,把《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非常到位!

2.文本与人本。语文教学总是以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展开教学的,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以文本为平台开展活动。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之内,而要把文本放到更大的背景之中。这个背景可以是学生实际生活的社会背景,也可以是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把文本置于合适的背景中去读、去品、去辨,进而感悟出语文的人文性。文本一般分为三个层次:语言层、语意层、意味层,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语言层、语意层,向着意味层升华。

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读来琅琅上口,而且意境优美: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在这样一个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经过小组的合作交流、探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这位老人是在排遣孤独!如果把每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好的解释!这就是探究的结果。这就是把文本从语言层、语意层升华到了意味层。

近几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很值得思考:文本在教学中的地位仅仅是引出话题,师生活动由此出发,信马由缰、任意驰骋:或者是为了说明文本中的一个词或一段话,引出了大量的与文本内容相去甚远的知识,常常是歌唱了、舞跳了、画画了,唯独语文没有了。有位老师在教学老舍的散文《草原》时,为了让学生能体会“渲染”一词的意义,特意准备了画笔、画纸等,课堂上让一位学生现场去“渲染”。这位同学课前在教师的安排下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练习。课堂上全班同学也都花了近。10分钟来观察,不是说这样的手段对文本的解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一点作用也没有,而是说这样的积极作用常常小于负面作用。

3.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是对实际生活的反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如《找春天》一课,可以通过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春天、去搜集春天的有关资料和图片,使同学们听到春天的声音,看到春天的色彩,闻到春天的芳香,感受到春天的气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究性活动,我们可以把单调的文字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总之,探究性教学要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真正实施,需要教师形成开放的教学观(大语文教学观)。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才能使学生自主发展。积极求索,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才能使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上一篇:漫谈摄影美学教育 下一篇:高等教育中的会计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