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鲜见学生问老师?

时间:2022-09-07 04:20:34

为什么鲜见学生问老师?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不少楹联,其中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又如“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两联中都提到了学生的“问”,应该不是偶然,说明了他对教学中学生敢问、勤问、善问的重视。这是因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所以,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着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的发问质疑既然如此重要,为什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总见老师对学生没完没了地提问,而鲜见学生问老师?对此,李政道博士也颇有想法,他说“学问学问是要学会问,而不是只学会答”,确实是一针见血。更严重的情况是,对于这种课堂现象,人们似乎已熟视无睹,并没有想去改变它。学生的不会问、不屑问或不肯问,本质上也关系到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这一根本问题,因而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也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是学生没问题吗?显然不是。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在课堂上,他们竟没有了问题,我们就不能不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教学惹的祸。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牛郎织女》这一课时,就不只是教师问学生,而更多的是学生问老师,有不少来自孩子的质疑还颇有意思,例如:

“为什么织女一定要与牛郎做对象,而不是‘马郎’‘羊郎’什么的?”

“王母娘娘那么了不起,法力无边,为什么去抓牛郎时,恰恰会在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扑个空呢?”

“现在选对象要看房看车,为什么织女就轻率地选定了牛郎?她会后悔吗?”

“织女被抓时,为什么会说‘快去找爸爸’?孩子爸爸是牛郎,有什么用呢?”

这说明了,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敢问问题,或不会问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问题在于课堂不同程度地仍由教师主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并不容易实现;而教师的讲析过度,不肯与课文内容分析式说再见,又使对话成了戴着镣铐跳舞,学生的话语权并没有得到充分保证。于是,学生质疑的胆识和能力,自然就成了问题。

(摘自《小学教学》2014.1)

上一篇:唱吧陈华 爆款APP如何试水O2O? 下一篇:学生在动手中点燃创意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