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宽松 年末如何捞金?

时间:2022-09-07 03:31:54

每逢岁末年初,几乎都会上演一场理财热潮。回顾2013年年末,各家银行纷纷开启理财产品高收益模式,通过发放高息产品吸收存款,5%成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起步价”,预期收益率超过6%的产品更是比比皆是。那么2014年年末的银行理财收益是否会延续这一“惯性”呢?投资人又该如何做好最后的冲刺?

岁末有惊无喜

在一家国有银行的理财柜台前,《经济》记者遇到了前来咨询理财产品的李女士,她有一份65天的理财产品刚刚到期,年化收益率为4.6%,希望能在年末找到一些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但接连几天的打听和询问,让她有些失望,“收益都不太高,多数还都是浮动性收益或者非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李女士对《经济》记者说,保本保息的产品不仅很少见,收益更是低得不能再低。

对于李女士说的这种情况,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也有所察觉。往年几乎从“双十一”开始,很多银行就已经开始为年末揽储摩拳擦掌,推出一些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而今年,本该火热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却难觅高息芳踪。

在走访中,记者针对投资者比较喜欢的中短期、低门槛的理财产品进行了一番了解。国有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相对较低,例如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的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几乎都在4.6%左右。股份制银行类似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略高于国有银行,如广发银行、交通银行保本保息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在4.7%-5.0%左右,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在4.9%-5.4%左右。而城商行的理财产品收益要更高一些,例如北京银行非保本保息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能达到5.4%,还有一些银行能达到6%以上。

这些数字不免让投资者对年末理财收益率表示担忧。

对此,银河证券分析师黄斌辉分析称,“四季度应该不会给投资者带来太大惊喜了,不可能像去年那样了。”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同9月份央行银监会和财政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不无关系,该《通知》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加强存款稳定性管理,约束月末存款冲时点。

对此,国金证券分析师陈亚林向《经济》记者介绍说,“自2013年12月份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达到高峰后,今年年初到三季度末,收益率一直是下行的趋势。”在她看来,这主要是跟宏观货币环境有关,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整个市场利率水平的下行。政府倡导降低实体部门的融资成本,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导利率向下走,在这个背景下,银行理财的收益率也随之下行。

中信证券分析师曹琴向《经济》记者表示,虽然四季度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会给投资人带来太多惊喜,“但在年末资金紧张之际可能会略有上扬。”

按需择优 以稳为主

尽管年末收益率可能没有往年那么高,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仍有一些获利机会,黄斌辉认为:“银行未来理财产品的发行节奏会更加平稳,高收益产品或许不会再集中在月末、年末发行而是会在平时推出。”这样,投资者就不用簇拥在固定节点去购买理财产品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业银行在每周四、交通银行在每周五都会推出收益率较高的产品供投资者选择。

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正在快速增加,投资者也要关注其中的风险。与固定收益类产品不同,结构性产品的收益率并非是“预期收益率”,而是“收益率区间”,最终的到期收益率,则由收益结构和挂钩标的走势决定。

陈亚林提醒投资者,需要谨慎选择结构性理财产品。“银行理财属于传统型理财方式,追求的是安全性,对收益率要求不是特别严格,如果真的愿意承担风险追求高收益率,可以去投资一些如基金、证券类产品。所以在选择结构性理财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定,不要只看收益不看风险等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曹琴对此也表示认同,她认为,对于偏好风险较低的银行理财投资人而言,固定收益类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是较好的选择。“一方面,相比非固定收益或外币产品,此类产品的收益率稳定,风险较低。另一方面,受市场波动影响,结构性产品很多情况下无法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据数据监测,实际收益率普遍偏低,常常低于固定收益类产品。”

从发行银行看,曹琴建议投资者尽量选择理财及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全国股份制银行。“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整体风险可控,监管收紧也有利于规避系统性风险。然而,在利率市场化和银行生存压力提升的情况下,预计银行间分化将加大。大型银行特别是国有控股银行产品收益率普遍偏低,而中小银行受到的利率市场化压力相对较大,特别是小型银行水平参差不齐,理财能力及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除了收益和风险以外,投资者也要考虑理财产品的流动性。从产品期限看,曹琴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中期限产品。“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曲线的中长端较为平坦,除短期产品外,不同期限产品收益率其实差别不大,中期限产品可以兼顾收益与流动性,同时也可以锁定当前相对较高的利率。”

上一篇:天津大学牵头“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正式成立... 下一篇:养生是日积月累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