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权概念新探

时间:2022-09-07 02:21:31

环境权概念新探

内容摘要:针对当前学者们对环境权的探讨与争鸣,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环境投的主体、客体及内容来重塑环境权的概念,并期望对环境权的准确定位及环境问题的真正解决有所裨益。

关键词:环境权;概念;界定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上世纪中世叶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此背景下,以欧美一些国家的社会民众的环境保护运动为契机,环境法律政策也开始创设,“环境权”的提法也应运而生,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西方理论界展开了要求保护环境,在良好环境中生存的大讨论。

与此同时,一些国际性文件也对其加以肯定。1972年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第一次庄严宣告:“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诸多原因,西方关于环境权的讨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趋于平静,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1982年我国著名环境法学家蔡守秋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环境权初探》以来,关于环境权的讨论至今长久不衰,但是对于环境权的概念或含义学界仍然存在不同的见解,这也是我国环境权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却又薄弱的环节。

因此,对环境权概念的仔细剖析和冷静思考,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力图从环境权自身的权利结构人手,即环境权的主体、客体及内容三方面对环境权的概念进行反思与重构。

二、环境权概念之界定

(一)环境权主体之再思考

关于环境权的主体,目前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蔡守秋教授起初主张,环境权的主体包括国家、法人和公民,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了环境权的统一整体。

蔡教授又提出代际环境权和自然体的环境权从而对环境权主体进行了扩展;陈泉生教授认为,根据环境保护具有广泛性特征,享有环境权的不仅只有公民,还有法人及其他组织、国家乃至全人类。而且也包括后代人;徐祥民教授在对《人类环境宣言》做出分辨工作后得出,环境权应当是作为集合的人类对于整体的环境的权利,进而对公良环境权论者提出质疑;而在谷德近博士看来,环境权的实质是调整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他因而反对把自然人、后代和人类整体视为环境权的主体;另外有部分学者回避了有关环境权主体的争论,直接就公民环境权进行研究。笔者认为:环境权的主体应仅限于自然人,国家法人或其他组织、自然体都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环境权主体。

1 自然人是环境权唯一主体

自然人是环境权的主体,学界毫无争议,自无须赘述。自然人的环境权它在国内法上表现为公民环境权,在国际法上即表现为人类环境权。但是这里的自然人是否包括后代人,包括《人类环境宣言》在内的很多国际环境保护文件均把后代人和当代人一道作为环境利益的享有者。诚然,后代人的确享有环境利益,当代人保护环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当代人的幸福,更多的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和全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然而,后代人是否就拥有了法律上的权利(环境权)?如果赋予后代人以环境权主体资格,就有赖于公共信托理论或制度的引进,这对于我国环境权理论来说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国家不是环境权的主体

第一,从国际法角度分析,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引起环境权侵犯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学者认为,只有以强制力或强制力威胁为后盾,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法律。然而,国际人权条约缺乏执行主体,完全依赖各国自行执行。“就国内及国际环境人权法来说,由于各国都倾向于以协调掌权者利益的方式执行法律,因此一方面法律条款中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另一方面社会现实也摆在面前,即国家本身就可以作为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和环境权的侵犯者。”从人权角度讲,国家是个问题,为了维护巨大的国家利益,各国只对环境权的根本侵犯承担在一定程度上责任。因为人权性的环境保护措施仅是政治程序中商业因素的附属物。

这也说明如果在国家体系下承认环境权的主体是国家,就势必造成权力的滥用。

第二,从环境权理论产生的背景来看,环境权是在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在公民“为权利而斗争”(环境保护运动)的过程中所争取的。

环境权的主张正是因为对政府权力的不信任,其目的之一就是以环境权来保障公民权、限制国家权力。所以把国家作为环境权的主体,有悖于环境权提出的初衷。

第三,环境权的核心内容是自然人享有适宜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的权利。

透过这种权利可以追溯其权利来源――环境利益。因为利益是权利存在的基础,权利是利益法定化的结果,利益的特点决定了权利的特点。而根据人的需要,环境利益又可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物质利益也可称为财产利益,精神利益是一种文化的、审美的、生态的利益。而国家作为一个没有自然生命的抽象人个体,是无法享受这项权利的。国家既不可能像人类那样在环境中“生存繁衍”,也无须享用“清洁空气”。这也就是说,环境权不能成为国家这种单位或政治实体享受的对象。

笔者认为,国家环境权论者主张的“国家环境权”实质上就是国家环境或者环境管理权。“这种环境,对内表现为一种政府职能和职责,对外表现为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履行和承担国际义务和责任等。”国家环境权论者认为,环境权既包括公民环境权,又包括国家环境权,这实质上是混淆了权利与权力的区别。

3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是环境权的主体

有学者认为“单位有合理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合理保护适宜环境的义务。”这里的单位,该学者认为包括民事法律中的法人组织和非法人组织。

其中“合理享用适宜环境”包括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依法享受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另有学者在承认法人及其他组织环境权的同时,提出了其具体内容,即对良好环境进行无害使用权、依法排放其生产废物权、享受清洁适宜的生产劳动的环境权。

笔者认为,所谓的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权、排污权乃是传统的财产权、经济自由权的内容,属于第二代人权范畴,而环境权则属于第三代人权的范畴。人类所遇到的环境危机说到底主要是由于对环境的“生产使用”造成的。在一个正在高度发展的法治社会,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环境的利用权不应再纳入“环境权”的范畴,因为人们已经普遍地享有各种经济和社会权利,现代法律中常态的经济和民事权利足以支持其权利的实现。如果一旦承认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环境权,那就意味着承认具有“污染权”特征的这类权利的优越性,从而使“污染行为”又增加了一个权利砝码。

4 自然体不是环境权主体

关于非人自然体能否成为环境权的主体一直是备受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自然体具有道德层面的主体地位,人类应该给予其道德关怀,但自然体自身是不具有法律上权利主体资格的。倘若承认自然体的法律地位,将要求人类改变作为一个物种的本性,将颠覆人类的生活秩序。对如何消除人与自然(自然

体)的危机,笔者认为应该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法律体系人手,生态危机并不源于人类与自然的不平等,而是起源于“人类思想上的极其狭隘性”,所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危机。”

因此,消除这种危机也应该从人类社会本身着手。“我们需要一场变革,并且是一次全面的变革,变革的目标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法系统。”

(二)环境权客体之再认识

权利的客体是构成一项权利最为基本的要素,权利的不同最本质在于客体不同,因此对环境权客体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环境权的客体有直接客体与间接客体之分。

直接客体是指对人类生存好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环境要素以及由这些环境要素构成的各圈层,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等。

间接客体指“环境生态功能”。对于直接客体是基于我国大多数学者关于环境权客体的认识以及对我国《环境保护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所作的分析与总结得出的,在此不做赘述。

至于环境权的间接客体是环境生态功能,笔者认为环境价值具有多元性,其可以分为财产价值与生态价值。

所谓环境的财产价值,即指环境中的自然要素,如植物、动物、矿物、土壤、水等物质实体的有用性价值,它强调的各物质实体的财产价值,“而环境的生态功能价值,则是指通过土地、森林、水、大气等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污染、破坏与冲击的容量、环境的舒适性、景观优美性、可观赏性等生态价值。”环境权的设立应该着眼于环境生态功能,而环境生态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环境要素,并且各个环境要素也都发挥着其自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尽管环境要素也同时是其他权利的客体,如财产权,但这是环境多重的客观反映,并不防碍环境权与其他权利相区别。基于无形性、公益性、关联性、整体性、长远性于一体的环境生态功能价值将为环境权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环境权内容之明晰

关于环境权的内容,学界众说纷纭,这使得环境权的内容囊括了主体所享有的生态性权利、经济性权利以及参与权、知情权等程序性权利,如此庞杂的权利内容并未带来环境权的春天,相反,因为内涵的模糊性,环境权非但无法落实为可操作的法律规范,而且其存在的必要性也遭到了质疑。

笔者认为,环境权的本质是对于环境资源质量或品质的享受,是对其非经济价值的利用和享受,内容可以包括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清洁产品权、环境审美权、户外休闲权等,但不包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在发展为先的今天,不乏对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保障,从宪法到民法再到自然资源单行法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对自然资源财产属性的规定,而公民享用良好生态功能的权利却没有保障。从某个角度审视,正是人们无止境的增加财富的欲望以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财产权的不受控制,才使得环境危机日益加剧。

因此,从缓解环境危机的现实需要出发,环境权应当是对无度开发使用自然资源的财产权的制约,而不是助长。

最后,对于环境权内容为知情权、参与权和受救济权的观点,有学者也质疑,笔者认为这些权利是与环境权有密切关系,但它们本身不是环境权,而是为保障环境权的实现所设置的权利,其中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是一种事前保障,而救济权利是一种事后保障。

三、环境权概念之重塑

基于以上对环境权主体、客体及内容的探析,笔者认为,所谓环境权,是指自然人享有适宜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的环境品质的基本权利。环境权的权利主体是自然人,不包括的法人、组织或国家,也不包括动植物或其他自然体和后代人。其权利客体是能够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的环境及其环境要素和隐藏在环境背后的环境生态功能。环境权的内容是具有生态性的、审美性的、精神的、文化的利益,是自然人对享有适宜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的环境品质的追求。

上一篇:常绿树在沈阳绿化中的应用及景观评价 下一篇:做好城市污水处理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