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背景资料,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时间:2022-09-07 02:01:36

运用背景资料,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孟子曾说: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解读文本,自然也就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果缺少了这些元素,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发生偏差,甚至会出现误读、错读现象。我通过运用背景资料来构建自主导学课堂模式,探索了如何把提炼后的背景资料有效实施在课堂教学中这个问题,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方法。

一、课前预热,渲染氛围

教师应立足全局,从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整体教学出发,努力挖掘背景资料的潜在价值,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或是根据整堂课的教学需要,一次性呈现几个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其观照全篇,引领全文的教与学; 或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和思考,发挥“预热”作用,转换角度变式运用……

一位教师在执教《别董大》时,预习时让学生收集送别诗,一开始便引入收集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读并寻找这几首诗的共同点:《赠汪伦》“以歌相送”,是一曲李白与汪伦友情的赞歌,诗风激情浪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以目相送”,多了一些绵长与悠远,比起李汪的情意更显深情;《送元二使安西》则“以酒相送”,犹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不仅有依依惜别、深情相送,还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殷祝福;《别董大》又将告诉我们以什么相送呢?背景简介后,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高适?高适是谁?[学生: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说说吗?(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 )的环境]这样通过寻找送别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同时又插入高适和董大的身份,为教学后面两人告别的情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将学生带到了好友送别时的另一种送别情境中。

二、课中展示,落实训练

借助背景资料能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文字背后的意境与情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对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一位老教师教学《祖父的园子》时,让学生们说说园子的主人有几位――一位是祖父,还有一位是“我”。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说一说对萧红和《呼兰河传》的了解。教师引导:那么文中的“我”当时有多大呢?请学生来猜,当然得有根据地猜,学生在课文3、4、11自然段中纷纷找到能体现“我”天真、活泼、可爱的词语。在学生寻找萧红年龄的同时也把课文的中“我”在园中的所做之事读懂了,把儿童气息浓厚的文字特点展现了出来。

这时,教师出示茅盾关于《呼兰河传》的评价: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说:“茅盾说这是一首诗,我们一起来看看。”于是又出示了第3自然段,把它变成了诗的形式,师生共读。刚开始学生们因为与教师对读显得有些拘谨,放不开。教师提醒这是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要把活泼、可爱、淘气的小女孩表现出来,用自己的声音和表情把这首诗读好了。这样一来学生们放开了,朗读起来更加声情并茂了。教师以猜作者的年龄为抓手,既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位孩子的天真语言,同时又借茅盾的评价把一段话读成了一首诗。在老师有效的引领下,学生仿佛与作家距离更近了,又因为是诗,朗读起来更加有韵味、有节奏,朗读训练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三、边读边想,自悟写法

曹文轩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评课中这样说:“语文的任务是什么?其中之一是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一个完整的人,完美的人,完善的人必有一个能力,那就是写作能力。讲语文,不能不讲文章之道,不能不讲文章之法。”而借用背景资料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悄无声息中轻而易举地了解文章之法。

一位教师教学《牧场之国》时,学生充分感受到在荷兰那辽阔无垠的草原,仪态端庄的奶牛,彪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羊群,以及较小的禽类和畜类也能悠然自得地生活,这是因为荷兰让人觉得自由,觉得安闲,就连晚上挤奶也是那样的宁静,生活在荷兰的牲畜是幸福的,是自由自在的,荷兰是一个如诗如画、安逸舒适的人间天堂,也是一首最美的诗。当学生还在被荷兰的风情所深深吸引的时候,教师出示了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是卡尔・恰佩克(同时出示作者照片),捷克的小说家兼剧作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曾赴荷兰游历,写下了这篇文章。当时,作者的家乡正在遭受战争的侵扰,人们不得安宁。他写下这样的文字,仅仅是在介绍荷兰吗?有学生举手说:“他是在赞美荷兰。”又有学生说:“课文说明作者喜欢荷兰。”教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这样的写法就叫借景抒情。借荷兰牧场如诗如画、安逸舒适的人间天堂的美景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生活的无限向往。”

教师适时引用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既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又掌握了一种写作方法,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己有所获,有所得,这比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效果好得多。

四、读后深思,走进原著

就阅读而言,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无疑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来自于读者对文本的分析,却又指导读者深入分析文本,体会作者在表现手法上的精巧及情思上的深邃。而适时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能让学生凭借这些资源,由浅入深,正确把握文章中心,提升文章主题,激发学生由读一篇文章到读一本书、读一位作家的作品的欲望和冲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再以《祖父的园子》为例,教师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你们能否猜测一下,童年生活这么快乐、自在、无拘无束的萧红,长大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出示了茅盾评价的:“《呼兰河传》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凄婉的歌谣。”这与同学们先前理解的课文发生了冲突,在这矛盾之时,教师出示了萧红的生平资料。

出示:事实上,很少有人的生活像她这般坎坷多难。18岁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20岁的时候,她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离开了自己的家,流浪在外,她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起码的吃、住也经常没有着落。而且,她也并没有像大家所猜测的,拥有幸福安定的家。1940年,她跟着她的第三任丈夫到了香港,寂寞、苦闷,1941年,贫病交加的她,由于庸医的误诊,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31岁。因为萧红回忆童年生活越幸福,就越能体现出她现在生活的凄凉,童年越快乐,越让我们感受到她现在的悲伤。出示结尾: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这一段话中多次出现了“祖父”,这足以证明祖父在她的心中是多么(伟大、重要、难忘)。通过再次出示茅盾的评价冲击了学生先前的认识,结合萧红的生平,让学生在了解“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情景外,更是对这种生活的一种渴望,对祖父的一份深深的思念。这样有了对文本的思想升华,激起了学生走进原著的渴望,不正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吗?

五、结语

在教学中,看似绿叶的背景资料,如果能立足文本,在课前、课中、课后适时呈现,并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比较、感悟、发现,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厚实,更加有效。也可以让学生习得方法,掌握读法、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中将阅读能力作为一项很重要的语文素养加以提出。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要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掌握自主阅读方法,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有意识地借助背景资料进行教学,无疑是一种分析理解文本有效的方法,也是让学生终身受用的方法。?

上一篇:关注起点 顺学善导 下一篇:巧用加减法,构建语文实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