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梁支架体系预压施工技术

时间:2022-09-07 01:59:12

现浇梁支架体系预压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受施工条件和工程本身施工特点的影响,桥梁现浇施工技术在铁路、公路和市政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如何保证梁体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支架地基不出现不均匀沉降、梁体不发生开裂,是关系到施工成败的关键。现以笔者施工过的遂渝铁路东阳2号大桥为例,说明支架体系预压施工技术在现浇梁施工中的应用。

二、工程概况

遂渝线东阳2号大桥设计为2-68m(钢筋混凝土系杆拱)+2-24m简支梁,其中两孔主跨为单箱三室箱梁,跨越渝(重庆)合(合川)高速公路两方向车道,采用满堂支架法现浇施工。梁全长70m,底宽12.0m,含悬臂板总宽度15.5m,每孔箱梁混凝土数量为1500m3,重约3975t,梁下支架基底情况复杂,即有高速公路路面,又有原土地基,还有部分基底位于高速公路边坡上,回填厚度达4.5m。为满足建设单位的工期要求,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决定对系梁支架采用局部预压的施工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局部区域作为试验点,以试验点获取的数据作为系梁底立模施工的依据。

三、预压施工方法

(一)施工工艺流程(下图)

支架预压施工工艺流程图

(二)支架基底预处理

现浇支架基础分别设在土质地基、高速公路路面和高速公路路基边坡上,为确保支架的整体性和大致均匀的变形,分别对上述地基进行如下处理。

1、原土地基:0号台至公路段、1号墩至重庆方向公路段为原状土地基,其中1号墩至重庆方向公路段地基为强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较高。该段地基处理办法为:原地面平整夯实后全面积铺设一层厚20cm的C20混凝土。

2、回填土地基和公路边坡:该段地基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1号墩至合川方向高速公路边缘,填土厚度为0.6m;第二部分为2号墩至合川方向高速公路边缘,大部位于高速公路路基(H=9.8m)边坡上,先采用M10片石挡墙对路基坡脚进行防护,然后对边坡进行分层夯填处理,填土高度为4.5m,剩余边坡高度范围内挖台阶处理,台阶形式为C20混凝土压接,层高0.6m。以上低填土地段逐层夯填土,高填土地段按0.3m/层换填“三.七灰土”。换填顶面以20cm厚C20混凝土全面积硬化。

3、高速公路路面:因路面承载力较高,经检算满足承载力要求,故该段除在支架底座下支垫5cm厚的硬木板外,不再进行其它处理。跨公路通道支撑钢管柱基础采用宽0.9m条形C20混凝土基础,基础面水平,基础厚度为0.15~0.6m,为提高条形基础的整体受力性能,其上部加设一层@140×200(纵向×横向)φ16钢筋网。

(三)支架搭设

现浇支架采用Φ48碗扣式脚手杆件满堂搭设,箱室中间部位立杆间距0.6m×0.6m,腹板、横隔板位置立杆间距0.3m×0.3m,所有部位横杆层距均为0.6m,并在纵横向设剪刀撑,以增强支架的整体性。支架顶托上铺纵、横向12×10cm方木分配横梁。

高速公路通道两侧支架采用单排12根Φ50厘米支撑钢管柱,钢管基础采用C20混凝土条形基础,跨通道的横梁采用40H型钢作为便梁。

(四)支架预压方案

1、支架预压的目的

①检验支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②消除支架的塑性变形;

③实测支架的弹性变形,并考虑弹性变形对箱梁拱度的影响。

2、预压范围

根据不同梁段的地质条件和处理方法,确定支架预压范围如下:

(1)0号台至高速公路重庆方向车道边缘区域:自顶帽边缘沿梁长方向6.0m范围内分别为:拱脚部位、基坑、原地面,代表三种不同条件的区域,面积为72m2,总压重量为291t。

(2)渝合高速公路两方向车道:因两车道支架结构相同,且均位于匀质地基上,故取重庆方向通道范围进行预压,预压面积分别为180m2,总压重量为728t。

(3)公路路面:该区域地质条件好,地基沉降较小,支架体系变形主要为模板、分配梁、脚手杆相互之间的接触变形,混凝土灌注时变形可控性较好,故仅取临近重庆方向预压通道的2m×6m(梁底宽的一半)试验点一处进行预压。该区域压重面积和重量已包含在公路通道中。

(4)2号墩位置公路边坡和回填土区域:该区域地质条件较差,预计地基下沉量较大,故进行全面积预压,预压面积为221m2,总压重量为893t。

预压在梁底宽范围内进行,悬臂板区域因荷载较小,不再进行预压。

系梁支架体系预压范围示意图如下:

3、预压材料与吊装方式

(1)预压材料

因采用钢材预压存在材料缺乏、吊装不便等问题,本着便于装卸、就地取材和减少对模板污染的原则,选定现场混凝土用机制砂或河砂作为压重材料。

(2)吊装方式:压重物采用2台5012塔式起重机吊装。吊装前首先将机制砂装入麻袋或塑料

编织袋并倒运到塔吊作业半径以内,焊制平面吊装架4个(每台塔吊2个,以便倒用)。吊装时将砂袋置于吊装架内,过磅后吊装到压重位置。砂袋吊装时必须每钩过磅,并做好详细记录。

4、预压重量计算

顶、底板和边、中腹板钢筋混凝土:812.58 m3×2.65t/ m3=2153.34(不含悬臂板)

横隔板钢筋混凝土荷载: 145m3×2.65t/ m3=384.25t

进人洞所占重量:0.9m2×0.6m×27个×2.65t/ m3=38.64t

模板及支撑总荷载:20kg/m2×(29.24×58+5.08×10.1×9)=43.15t

施工荷载:80kg/m2×12×58=55.68t

单位面积压重荷载(110%):P=N/S=[(2153.34+384.25+55.68-38.64)×1.1]/(12×58)=4.04t/m2,100%压重荷载为3.67t/m2。

因箱梁高度较大,如按箱梁实际结构进行压重,则拱脚、腹板和横隔板位置堆高较大,不便于现场操作,故所有预压区按箱梁等截面区段的全面积平均荷载压重。

5、测点布置和预压方法

(1)测点布置

测点平面布置:压重区域的四角点、中心点和预压区以外1m、2m处的代表点;对于车辆通道,每片“H”型钢梁每隔2m的挠度均须进行测量。

测点竖向布置:压重区域模板面(如不便测量则选模板底)、支架立杆顶端、支架立杆底端(即支架基础顶面)。

(2)压重方法和观测记录

沉降观测点设置好后,即可进行加载,加载时按70%、100%、110%逐级进行,每级加载完毕后,对观测点的高程变化情况进行观测记录,之后进行下一级的加载,观测方法与上一级相同。最后一级加载完毕后,随之进行第一次观测,静停12小时后,进行第二次观测,24小时后进行第三次观

测,如后两次观测值变化很小或基本无变化,则说明地基沉降已停止,可以进行卸载;如观测值变化较大,说明地基仍在沉降,须继续进行静载,每12小时观测1次,直至地基不再发生沉降。

静载完成后,按照与加载相反的顺序卸载,每级卸载完成后,随之进行观测并做好记录,然后进行下一级卸载,全部卸载完成后,进行最终测量。

6、施工要点和注意事项

(1)实际压重荷载与梁体混凝土施工荷载数值要相等,压重顺序与施工时混凝土灌注顺序情况要基本相同。(2)2号墩回填土地基和公路边坡部分:预压前该区域支架和公路路面区域支架在路缘石位置断开,预压完成并对预压区支架进行调节后再连接。

上一篇:探讨规范建筑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有效措施 下一篇:椭圆形空间大跨度钢箱梁屋盖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