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时间:2022-09-07 11:57:57

实现“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少教多学”就是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先导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将知识索然无味地灌输给学生,有时甚至将我们自己的理解也强加给学生,长此以往,我们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会自主思考,更谈不上自主学习了。“少教多学”符合新课程理念,“少教”即启发性地教、创新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积极学习、自主学习。“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教”和“学”的双赢。

二、选择教学策略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关键

1.规划科学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多学”的前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因此,撰写教学目标前,教师要摆正学生的位置,把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一位教师制订《桥》的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认真读书和进行交流,说说课文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4)能找出并说说课文表达上的特色,与同学交流环境描写在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并通过课堂练笔迁移写法。这样预设和表述的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多学”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在短短的几分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内容上,导课是个关键,也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在,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课文《美丽的小路》时,在导课环节这样设计:

教师出示课件(画面的情景是:一条长长的小路,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动物王国走一走、看一看。听说那儿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和美丽的风景呢!大家愿意吗?好,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向着目的地出发吧!瞧,我们面前出现了什么?小朋友们,能说说你看到的小路是怎样的吗?(引导学生用一两句话说通顺、说明白。)

师:多美啊!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还有着有趣的故事呢!这个故事就是《美丽的小路》。(全班齐读课题)到底是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吧!

这样的设计使教师在开课伊始就带领学生感受美丽的小路,通过看看、说说,在美的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课件展示课文内容,生动有趣,既贴近一年级孩子的心理,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适当改变教学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艺术有效地质疑,是促动学生“多学”的主线

“少教多学”的基本理念体现在课堂上,就是主张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问题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动力,以“质疑”为中心,是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用一个词先来形容对父与子的印象,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我适机抓住这个词并板书,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读完一遍课文后,大多数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深。在学习完本课生字后,我再次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文中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句子反复读几遍,并思考:父与子为什么“了不起”?学生通过品读、感悟描写父亲和儿子动作、外貌、语言的句子体会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和儿子的勇敢。在和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时,结合学生的感悟,我引导学生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通过适当点拨旁人与父亲的不同表现的对比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等重点句,让学生体会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最后,学生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把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只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进行质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旨,也就真正做到了“少教多学”。

总之,只要我们时刻牢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过程,相信语文课堂效率一定会有所提高。

上一篇:高效数学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凸显 下一篇: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