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语言内功 确保课堂效果

时间:2022-09-07 11:44:14

锤炼语言内功 确保课堂效果

[摘要]教师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让自己的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锤炼语言,练好内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准确传授知识,才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满魅力,使学生受到感染,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产生向上的动力。

[关键词]精炼 深情 诗意 智慧 幽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21-02

教师的嘴,是知识的源泉,从那里可以涌出绵绵的知识溪流。从教以来,听课无数,有的教师亲切自然、幽默风趣、抑扬顿挫、音调和谐、铿锵有力,把的课堂内容讲得惟妙惟肖、精妙无比、引人入胜,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听他们讲课是轻松、是享受、是快乐。有的教师表情木讷、枯燥乏味、语调平淡、毫无波澜、味同嚼蜡,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让学生昏昏欲睡。笔者以为,教师教学必须锤炼语言内功,讲究课堂语言艺术,而语文教师,要首当其冲。

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传递教学意蕴。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而课堂语言运用则是解惑授业的主工具,是提高教学水准的主办法。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担负着培[摘要]教师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让自己的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锤炼语言,练好内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准确传授知识,才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满魅力,使学生受到感染,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产生向上的动力。

[关键词]精炼 深情 诗意 智慧 幽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21-02

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就学生而言,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教授者,是人格和人性培养的启蒙者,一言一行之引领的重要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必须言行得体,而其课堂语言则必须深思熟虑、字斟句酌、言简意赅、准确无误、简明规范。既不能夸夸奇谈,背离主题,不着边际,亦不能语不达意,敷衍塞责。我的理解,其致高境界是“四精”,即精炼、精准、精确、精悍,只有做到“四精”,才能更好地传递教学意蕴。

用饱蘸深情的语言唤起情感共鸣。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名篇佳作,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教师要善于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或展开想象、或引发联想、或联系实际,捕捉“动情点”,善用“关键点”,让学生在咀嚼语言文字中,与作者的情思产生共鸣,从而内化成前进的力量,找到人生的方向。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满怀激情地带领学生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产生心灵的互动。欢快时,如泉水叮咚,轻松流畅;激昂时,如疾风骤雨,呼啸而过;悲壮时,如凝重深沉,低回宛转。有了情感,有了共鸣,教学才会更有生命力;有了情感,有了共鸣,学生才会有内动力。如果教师语言平淡,缺少情感,那么,课堂将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和活力,也就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培养了。

用诗意飞扬的语言感染浸润心灵。语文课堂是充满艺术的殿堂,教师的语言风采则在于谈笑间,思维的小船已在学生的脑海中扬帆。语文课,应当充满“文”味儿,这里应有精心营造的优雅氛围,应有极富语言张力的讲述,应有对优美诗意的捕捉,应有对深邃哲理的提炼。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文学素养,缺少感悟能力的语文老师能够把语文课上出滋味,上出精彩。那种絮絮叨叨的提问,匠气十足的诠释,是无法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无法唤起学生对语文课的激情和热情的。所以,语文教师更应该懂得运用语言艺术,努力锤炼自己的语言,力争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抑扬顿挫,鲜活动听,打动人心,让学生置身于令人陶醉的意境画景中,让他们的心灵沐浴着明媚的文学之光,进而激发出他们对语言文学的由衷热爱,激发出学生对语文课的由衷兴趣。

下边的例子,可能更令人启迪和深思。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的确,有充满诗意的教学语言,就会有激情的飞扬,就会有情感的磁场,就会有创造的火花。于漪老师在上《死水》时这样介绍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年青的诗人闻一多,追求艺术完美,编织鸳鸯蝴蝶的美梦;学者闻一多,埋头于纸堆中,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开发祖国宝藏;战士闻一多,在民族危亡关头,掀髯作狮子吼,拍案而起,怒对的手枪……”这样精心设置的语言,借助铿锵激越的声调,形成情感节奏的热浪,震撼学生的心扉。

用充满智慧的语言激发向上动力。课堂上,老师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目光,温暖的抚爱,热情的期待,这些有声和无声的激励语言,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使学习变成一件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也使课堂教学更加丰盈,具有了人性之美。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与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激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言语的激励则较为普遍。综观一些名师的课堂,我们常有这样的感慨:他们的高明之处更多的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饱含真情的语气、洋溢激情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从而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并最终转化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充满智慧的激励性的语言,是让学生不断获得力量走向成功的动力。

下面的例子,同样令人启迪和深思。看过一则特级教师贾志敏的课堂机智故事:一次他让学生认读“姆”字,结果一位同学站起来脱口而出:“养母的母。”其余学生一片哗然。可贾老师微笑着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得对的,是养母的母……”这位学生在贾老师的点拨下立刻纠正道:“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在贾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一个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他们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还会担心什么呢?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课堂情趣横生。幽默的语言、聪颖、睿智、隽永,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幽默的语言,亦是平和、含蓄、轻松的语言,可令学生愉悦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就极力主张“要把课上得情趣横溢”,教育家魏书生更是“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使优秀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尽可能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鼓舞”。那些成功教师无不以恰到好处地用教学幽默润色课堂,为教学增添亮色。

我从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天起,就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时时渗透并力求把握幽默带来的效果。特别是于永正老师《我爱故乡的杨梅》的那堂课,那堂课产生的效果,至今历历在目,至今仍激励着我课课努力学之。于永正老师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仿佛把大家带入了果实累累的果园。这个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陆晓荣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回过味来的同学们都会心地笑起来,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口水……”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陆晓荣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就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在这节课中,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把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讲出来了,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笑声,则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教师语言能力的折服与钦佩。

诚然,幽默的教学语言绝不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而是要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充满雅韵,达到登堂入室的境界,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在愉悦中学习,在学习中愉悦,爱上语文课,学好语文课。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1984年6月.

[2]段晓蕾.成功教师语言艺术[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9年7月.

[3]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于漪等.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上一篇:发挥气象独特优势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下一篇:浅谈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