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结构分析和演进过程研究

时间:2022-09-07 11:06:59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结构分析和演进过程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的如今,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有效的动力。20 世纪末期,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企业的组织形式、合作方法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企业想要在充满了竞争力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除了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所处的位置,还要具备相当的创新能力,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行成自身的创新能力。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加入 WTO 后大量外资企业进入内地,我国企业在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且竞争活动也越来越激烈。传统的竞争模式已不能满足我国企业市场竞争的需求,而是转向企业综合企业内部资源对外部的开发和利用的网络型合作。网络中的创新资源对于企业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能够在创新资源的传递中极大程度增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帮助企业确立合作对象,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因此,技术创新网络是企业开发外部资源的根本途径。传统的建筑技术创新在确定了项目成立后,能够形成一个自发的、临时的合作展开针对项目的创新工作,在创新项目完成后就解散。主体之间的这种合作形式相当的不稳定,非常不利于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吸收和传递,也极大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R&D 活动依然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但还是忽视了创新对于跨行业合作的要求。所以,如何面对需求,建立一种合理的技术创新网络来实现主体之间的跨行业合作,不仅关系到建筑业的发展,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命题。 技术创新网络作是一个多样性的、复杂的网络系统,不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主体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处于不同位置的网络主体,由于其与网络中其他主体企业性质上的差异,造成了其获取网络中创新资源的能力、速度、效率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技术创新网络的运行,需对技术创新网络的演进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目前国内外针对社会网络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技术创新网络的研究成果能真正应用于企业合作的则少之又少,而且罕有针对技术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的深入研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企业对外部创新资源的关注逐渐增长,学者们开始从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创新能力,如 Tsai&Ghoshal(1998)[1],李志刚(2007)[2],裕登科(2006)[3]等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有关。1954 年,人类学家 Bames(1954)[4]在分析挪威某渔村的社会结构时首次使用“社会网络”概念。此后,学者们相继对社会网络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他们对社会网络的定义也有着不同的观点,笔者对此进行了整理,如表 1.1 所示。社会网络可以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如图 1.1所示)。主体即为节点(node),可以是个人、公司或社会单位,主体共同研究或合作完成一项建筑技术创新的主要关系为合作关系。由多个主体之间的多种合作关系构成一个社会网络。通过对建筑技术创新网络主体和主要关系的梳理和分析,奠定学位论文的研究基础。在统计中,笔者发现虽然学者们早就已开始对创新网络进行研究,但是至今关于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的研究甚少,对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总的来说,企业之间长期的、稳定的合作逐步演化成了技术创新网络。以往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战略只能为大多数企业的某一环节带来短期优势,企业只有与其他企业相互合作、相互吸收创新资源,才能使得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各个环节都具有优势,才能让整个技术创新网络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使用。

.........

第二章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研究设计

2.1 研究角度

本小节从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出发,对网络规模、网络中心度、关系强度、关系稳定性 4 个方面对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其特点。网络规模是衡量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目标企业在创新技术合作过程中所形成网络的大小,也就是网络的节点数量,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技术创新网络的大小。笔者认为企业与企业之间保持联系的新友人的数量反映技术创新网络的规模特征,网络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企业可能获得外部资源的多或少,网络规模越大证明企业之间的合作甚至是跨行业的合作越多,企业获得的外部创新资源也就越多。网络中心度一般用来描述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是企业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结构特征之一。网络中越是处于中心位置的成员联结其他成员也越多,是技术创新网络中资源的汇聚点,中心度越高越有利于获取技术创新网络中的资源。企业的中心度越高说明该企业越处于技术创新网络的中心位置,信任度也就越高,其他企业也更愿意与之交换创新资源和信息。同时也为其他企业之间创新资源的互相吸收起到了衔接作用,自身也可以从技术创新网络中获取更多的创新资源,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也就越强。

.........

2.2 对象的选择

首先,本文要选择的研究对象必须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创新项目;其次研究的合作关联对象需要包括企业、政府机构、金融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种主体和客体;最后,能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并统计出此项目的合作数据。综上所述,本文选择“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这项技术的合作企业为研究对象。所谓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将太阳能设施与建筑有机结合,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合理替代建筑的覆盖层,极大的降低了太阳能对建筑物美观的影响,避免了重复投资。笔者通过文献查询、专家咨询、电话咨询、网络查询、专利查询等多种方法,统计了关于此项目的合作方案 3000 多项,其中有效数据为 1387 项,涉及公司有 1081 个,由于公司名字过长等诸多原因,在研究中笔者给每个公司设置了编号。笔者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适当理论并收集大量数据。要得到准确的研究结果就必须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因此需要认真选择适合建筑技术创新项目的分析工具(Ucinet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处理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分析建筑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和网络对个别企业之间关系的影响以及对系统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它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由于与数学、统计学及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在技术革命的今天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注重研究社会网络特征及结构,因此,社会网络研究十分符合

本研究对分析方法的需求。按社会网络的分类,能从以下 2 种方式对社会网络进行分析。 ..........

第三章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图形绘制与结构分析 .... 19

3.1 网络图制作过程 ........ 19

3.1.1 关于数据收据 ......... 19

3.1.2 关于数据处理 ......... 19

3.2 全企业合作网络图分析 ..... 24

3.3 区域网络图结构分析 ........ 26

第四章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研究 ......... 29

4.1 磨合期(2010 年~2011 年) ..... 29

4.2 协调期(2012 年) ........... 31

4.3 规范期(2013 年) ........... 33

4.4 发展期(2014 年) ........... 35

4.5 合作主体及合作模式分析 ......... 37

4.5.1 合作主体 ......... 37

4.5.2 合作模式分析 ......... 38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39

5.1 结论 ........... 39

5.2 展望 ........... 40

第四章 建筑技术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研究

企业之间合作创新的实质是企业本身对外部创新资源的收集和创造,而创新资源的创造效果取决于创新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或者是资源传递是否真实有效。因此,研究技术创新网络的演进过程,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对创新网络演进过程的认知,强化创新企业对创新资源的收集,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技术创新资源传递的有效性,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也有助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这项新型技术的网络已形成了。本文收集了从 2010年到 2014 年的一千多个案例。并绘制了网络图。

4.1 磨合期(2010 年~2011 年)

在技术创新网络形初期,主体一开始对自己新的角色和位置不确定,表现为谨慎地、小心的融入这个全新的网络,合作关系也相当的不稳定。所以,在这个阶段中的各个企业不但需要确认再确认新的角色和目标,而且需要针对市场的需求和其合作伙伴的需求,对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优势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改变。如2010 年和 2011 年。(图 4.1、图 4.2 分别为 2010 年和 2011 年网络结构图,由于版面略不清晰,详见附录 E 和附录 F。)

.......

结论

本文提出从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和演进过程的角度对“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这项创新建筑技术网络进行研究,建立了以“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这项技术的建筑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网络,运用 Ucinet 软件,通过数据深入分析技术创新网路的结构特点。结合网络结构,对技术创新网络演进的一般过程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从整个“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创新项目合作网络结构上看,我国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创新项目合作网络属于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地区被政府机构和金融组织、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筑企业所占据。建筑企业热衷于与创新能力较强的机构进行科技合作。而这种合作形式促进了市场对创新能力需求,是整个建筑业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各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 3.351,表示每个企业平均经过 3 个节点即可与另一个企业产生联系。建立在“距离”基础上的凝聚力指数为 0.014,可见该网络的内部之间的关系不紧密,凝聚力弱。该整体网络的密度为 0.0017,在这项技术创新网络当中,各个节点之间联结的过程不紧密。网络中关系的标准差为 0.0412。标准差越大,代表大部分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标准差越小,代表大部分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较小。说明国内的太阳能建筑企业发展水平比较均匀。

(2)从建筑企业合作区域的角度上看,我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建筑企业区域合作网络结构的凝聚力指数为 0.488,是非凝聚性的。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权利地位分配不均衡,发达地区具有较高出度。未参与与外省合作的省市除了贵州、海南这些三线不发达省市还有澳门这一重点经济区。大部分的合作还是集中于京津沪地区、珠三角经济区这些发达地区。区域合作网络密度为 0.1748,标准差为 0.3798,凝聚力指数为 0.488。其网络密度较小,且出现了林立现象,网络结构较为分散。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权利地位分配不均衡,发达地区具有较高出度。此外,由于中国技术创新网络的不完善,外国建筑企业或者中外合资建筑企业也占较大重。

上一篇:刑事诉讼当事人涉检控告权之实践探究 下一篇:高振东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