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乡音,浓浓乡情

时间:2022-09-07 09:39:17

【主题与背景】

乐清山歌《对鸟》以乐清方言为载体,以口语代代相传于民间,是独特而鲜活的文化精品。《对鸟》这首歌,曲调高亢、响亮,节奏自由舒展,对于变声期的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另外,旋律上的装饰音,特别是下滑音,学生唱起来都会感觉很难。现在的初中生兴趣比较偏向具有时代感的流行音乐,如果一味地教唱《对鸟》旋律,会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厌倦情绪,无助于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来上这堂课呢?

我认为在民歌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歌曲的氛围中去,更多地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案例的描述】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很有特色的歌曲,想唱给你们听,欢迎吗?

二、教师范唱歌曲《对鸟》并提问

1.为什么说它很特色?

生答:由乐清方言演唱。

师:对了,这是我们乐清人自己的歌(媒体出现“乐清”俩字)。

2.有谁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

(歌曲以问答的形式猜鸟名)提示学生给歌曲取名《对鸟》(屏幕出现《对鸟》)。

3.它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如答不出,提示:是高亢自由的还是平缓规整的?(高亢自由的)

师介绍:具有这种特点的歌曲叫山歌 (媒体在乐清两个字旁边出现“山歌”,形成“乐清山歌”)。乐清山歌中有一种虹桥抛歌(屏幕出现“虹桥抛歌”),起源于牧童在山上放牧时互相之间唱答解闷。这首《对鸟》就属于虹桥抛歌。

三、学唱歌曲《对鸟》

师:我来自虹桥,今天我就用最地道的虹桥话来教你们唱这首虹桥抛歌。

1.学习歌曲第一段

(1)我唱第一句,请你们来翻译歌曲内容。

提问:歌曲中,哪几个字是带花的?找找看?介绍装饰音中的倚音、延长音并学唱,要求唱准装饰音(老师可借助手势动作画出装饰音旋律走向,帮助学生演唱)

(2)师思索地问:薹晒……(卖关子的语气),打铜铃。学生跟念语气。师用同样的语气配上歌曲旋律唱这句话,学生跟唱,介绍“过”字后面的下滑音,表示卖关子或思考,学生练习下滑音。

(3)现在我们把这两句连起来唱唱看(如有不对的地方继续纠正)。

(4)后面两句由老师来唱,请你们用“松”、“紧”来概括一下它们的特点。(第三句先松后紧,第四句先紧后松。)

(5)现在我们把这两句也连起来唱一下,注意它的松紧关系。

(6)真棒,这回我们从头连起来唱唱看(如果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还有困难,继续纠正学习)。

2.学习歌曲第二段

(1)抛歌有问就有答,现在我来考考你们(出示四种鸟图,认识并用方言学念青翠、白鸽、天雉鸟、长尾巴丁)。

(2)图片中的天雉鸟其实就是山鸡,山鸡擅长跑不善行,所以答这一句的“红夹绿”时唱得要快,因为它飞不动啦,掉下来咯(老师范唱,结合解说后这句唱得特别幽默),山鸡落地了,后面的休止收得干净。学生体验学唱。

(3)师生合作唱歌曲第二段(由于第1句、第3句问和答的旋律是一样的,请学生对1、3幅图,老师对2、4幅图)。

(4)教师范唱全曲,请学生找出前后两段歌曲的区别并学唱不一样的地方。

“白鸽”、“长尾巴丁”的旋律走向和方言的音调一致,先请学生讲讲方言“白鸽”和“长尾巴丁”,老师加入旋律后学生发现原来旋律和方言的语调是如此贴切。

(5)师生交换演唱(老师唱1、3句,学生唱2、4句)。

(6)完整演唱第二段歌曲。

四、完整演唱全曲

1.看老师手势唱《对鸟》(手势表达了歌曲的节奏快慢、音的保持延长以及装饰音的旋律走向等)。

2.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合作演唱,一部分唱山歌,一部分对山歌。

五、欣赏温玲菊老前辈演唱的《对鸟》。

1.师问:温老前辈演唱的《对鸟》和我们刚才唱的版本一样吗?(不一样。)

2.介绍民歌的流传、传唱特点。

山歌是人们口头传唱的,当时没有歌谱等文字方面的记载,人们就通过聆听模仿口头传唱。

3.介绍《对鸟》在国内外的影响。

六、欣赏温州女声在青歌赛上演唱的合唱《对鸟》片段

经过艺术家改编后的《对鸟》有更丰富的表现力。

七、课堂小结

人们通过歌唱美丽、自由的鸟禽,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的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一首乐清的山歌,现已飞向全世界。我骄傲,我们虹桥有对鸟;你们骄傲,我们乐清有《对鸟》。《对鸟》是我们乐清文化的精髓,希望同学们把家乡的《对鸟》一直传唱下去。

【分析与思考】

首先,导入对于一节课是很重要的,我通过演唱一首有特色的歌曲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发现这是用乐清方言来演唱的,是我们乐清人自己的歌曲。通过讲讲歌曲的旋律特点,发现具有这种特点的歌曲是民歌,自然过渡到介绍乐清民歌、虹桥抛歌。

歌曲四问四答共八句,后四句是在前四句的基础上稍加变化,于是,我想重点是先教会第一段。在唱会第一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听第二段,找出两段的不同之处,学唱不同处,就能把歌曲顺利学下来。第二句我直接问:“薹晒(语气稍加延长下滑)打铜铃”,介绍“过”字后面的下滑音记号,表示在思考该出什么问题,学生跟着念歌词,体会歌词意趣,老师自然地套进旋律,学生学唱第二句。后两句旋律节奏比较有特色,第三句前松后紧,第四句前紧后松。我让学生听我唱第三、第四句,用“松”和“紧”来概括这两句旋律的节奏特点。学生经过分析旋律特点,轻松地学唱第三、四两句。为了检验我们学得扎不扎实,把四句连起来唱唱看看。学生轻松愉悦地学完了第一段歌曲。

第二段歌词中出现四种鸟,除了白鸽学生比较熟悉外,其他的三种鸟对生活在城镇的孩子来说都比较少见。抛歌,有问就有答,现在我们来对对看,我出示四幅鸟图,让他们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听老师唱歌曲第二段,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找到相应的鸟,并用方言讲鸟名。学生会发现原来第三种鸟其实是山鸡。我巧妙地利用鸡不擅长飞行的原理,讲解第三句旋律后面部分的“红夹绿”要唱得紧凑,因为它飞不动了,再不快点它就要掉下来了。这里分析得很幽默,学生和在座的老师都乐了,这样一来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第三句的旋律。由于第二段和第一段的旋律区别在第二、四两句,第一、三两句是一摸一样的,于是,我让学生对第一、第三幅图,我来对第二、第四幅图。经过师生的合作,完整地演唱了第二段歌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别、掌握歌曲的不同之处,我再次进行了全曲范唱,既能让学生的歌喉稍加休息,又可以让他们再次熟悉全曲旋律。学生经过聆听寻找不同处,印象会更深刻。其中第四句的“长尾巴丁”的演唱,我从方言的读音上切入,这里的旋律是顺着方言读音来的,先让学生用方言说说“长尾巴丁”,学生一套就会了。

精心上好一堂课,老师一定要善于研,只有老师讲得精彩,学生才会学得轻松。要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反馈即时调整教学方案,使课堂变得更鲜活、更实在。

上一篇:幼儿园游戏多元开发之价值 下一篇:言传身教,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