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维过程放给学生

时间:2022-09-07 08:23:19

把思维过程放给学生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这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过多代替学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对学生的思维、智能的发展,掌握知识等方面都会产生极大的障碍,真正把思维过程放给学生,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扩展其解题思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辨别能力的提高。本文就数学教学应重视把思维过程放给学生谈几点看法。

一、强化分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生观察物体时,对于观察的“范围、方位、大小、高低”等字眼一定要弄清楚。如:数学第九册38页例l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我先出示一个小药箱,然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这个长方体小药箱看到的面。在经过同学们的纷纷发言和讨论后,大家对观察物体有几个面具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我再次要求学生必须从正面、上面、侧面这三个角度去观察这个小药箱,你能看到几个面?强调学生注重观察的方位,使学生在正面、上面、侧面上下功夫,全面理解这节课观察物体的教与学的重点。又如:在解答文字题时,如“增加了”、“增加到”、“是几倍”之类的字眼至关重要,对解题有较大的影响,有时,也会有多种因素同时制约,这就需要学生具备相当高的分析能力。如我在教学第九册45页应用题例1:“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教学中有的同学打眼一看,要求的是“平均每天做多少套?”于是便列式:660÷(5+3),还蛮有理由的说,数字75是迷惑人的,从问题出发,只要知道总套数与总天数即可。这显然是错误的。针对这种情况,我把整道题依据标点符号分成两部分讲授,在读第二部分“剩下的要3天完成,平均每天做多少套?”时,指导学生思考,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样,学生在把握住层次,理解题意的情况下,就很容易说出:要求后三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此时,我顺势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要求后三天平均做多少套;后三天还要作多少套÷3;660-已经做的(75×3)。

在推理过程中,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经过分析,学生很快做出答案,也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这也是解答应用题优先具备的因素。

二、强化整理过程,拓展学生思路。

一般情况下,学生学完例题后,对一些简单的仿例练习,可依照固定的模式解出来,一段时间之后,遇到类似的题,学生又有可能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因此,我们平时注重教会学生能够自我表述每步的解答依据,理清思路之教法的运用,这可以说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从初步掌握到熟练运用的过渡,学生既会做又会表述出来,是学生解题能力的真正提高。

如我在指导学生做第九册56页第十题。“东风农机厂原来制造一台农业机器要用1.43吨钢材,技术革新后,每台节省钢材0.11吨。原来制造300台机器的钢材,现在可制造多少台?”

学生做出三种解法:第一种:1.43×300÷(1.43-0.11);第二种:(1.43-0.11)x=1.43×300(设略);第三种:(0.11×300)÷(1.43-0.11)+300。

很容易看出前两种解法,学生可依照例题说出解题思路,第三种解法是一位优等生做出来的,虽然做法比较麻烦,但足以说明这位学生动了一番脑筋,拓展了解题思路。

三、结合教材内容,强化操作性。

教学内容源于教材,教材是教师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手段和保证,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来源。新教材就是依据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增加实际操作的活动内容,加强了由具体动作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问题的重视。因此我们要依据教材内容加强教学的直观操作性,从低年级起,就抓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例如:教学“平均分”时,我先拿出8个苹果,逐个分给4个学生。第一次,每个学生分得1个后,我问:“老师手里的苹果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我把余下的再分,每个学生又分得1个后,我又问:“老师手里拿的苹果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分完了。”我随即引导学生观察这4位学生每人分得几个苹果。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个苹果。”我启发学生:“每人分得同样多吗?”学生回答:“同样多。”这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要求学生把10根小棒分成2份。分的结果:有的是6根与4根;有的是7根与3根;有的是8根与2根;有的是5根与5根等几种情况。我向学生指出:“每份分得的数不是同样多时,不能称作平均分。”通过我演示和学生操作,我向学生提出下一个问题:“刚才老师或同学们在分的过程中,哪一种分法称作平均分?”学生经过思考后都能正确的回答:“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称作平均分。”

让学生通过手、嘴、眼、耳等器官的活动促进大脑的积极思维。小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先具体形象思维再抽象逻辑思维,掌握了“平均分”这个概念。

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小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的思维过程,是在直观操作性的教学中逐步实现的。例如在讲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先让学生拿出4个圆形纸片,然后再添上1个,有此得到5个圆形纸片,然后让学生左手拿出4个,右手拿1个,合在一起是5个,学生边做动作,边说4和l组成5,然后再分开,边分边说:“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1和4。”由5组成分解,得到4+1=5,5-1=4,5-4=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沟通了数的组成分解与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同时逐渐悟出加减法的关系。在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边看边想,边做边说,掌握了知识间的联系,提高了思维的判断、推理能力。

四、把握纠错过程,提高辨析能力。

小学生处在掌握初步文化科学知识的阶段,出错在所难免,我们可对症下药,多提些问题如“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如有一学生在对第九册35页第五题进行简单计算时,其中有一道63×10.1,他是这样算63×10.1=63×(10+0.1)=630+0.1=630.1,我问:“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学生(仔细看题)后回答:“63×(10+0.1)这个地方错了,应该是”63×(10+0.1)=63×10+63×0.1“,我问:”为什么?“学生回答:”根据乘法分配律a×(b+c)=a×b+a×c,所以63×(10+0.1)=63×10+63×0.1。纠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从数学中领会学数学的乐趣,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维因素,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并积极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各环节去思考,把思维过程真正交给学生,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新课标下游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议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