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感受阅读的魅力

时间:2022-09-07 07:24:24

一起感受阅读的魅力

语文课是学生的言语实践课,学生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学习语言,获得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由此可见,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发展主要靠言语实践,也就是个人运用语言的过程或结果。语文教学只有重视言语的实践,才能回归语文的本色。从根本上来说,言语能力和言语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习性”的产物,是“习得”的。那么如何关注阅读教学,来提升学生语文的素养呢?

用朗读感悟来习得

很多地方把学生到学校学习叫做读书。从这不难看出,学生的朗读在学习过程中是何等的重要!笔者始终认为朗读是语文老师必备的基本功,尤其是语文老师,朗读就更显重要。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而校园中,每每传来朗朗读书声时,也正是学生言语实践的一种方式。

留出充分的朗读时间 朗读,需要时间,不能只流于形式。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的早读时间,是学生最好的朗读时间,朗朗的读书声更是校园中独有的一道美丽风景。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学识渊博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可见,朗读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多留点时间出来,让学生去读吧,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应该是这个道理。

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 朗读是一种有声有色的语言艺术,它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朗读中习得语言的表达能力。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呢?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是有老师的范读引领,让学生真正喜爱上朗读。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还可以触及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及时把握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基本掌握了感情朗读的关键。其次,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方式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小学生天性活泼,在朗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十分必要的,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上台表演读,诵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朗读所带来的愉悦。配上乐曲来朗读,又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朗读的积极性,合适的乐曲还能有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扣关键词的理解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只为读而读。有时,老师在分析课文前将句子或者段落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学生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这也是不科学的。可见,尽管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但也有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用不同形式来练写

言语实践,不仅仅是让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得以发展,还体现在学生能否很好地进行有效作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不仅是指写作方法上的结合,也应该包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结合。在阅读课的表达训练中,应该结合课文的特点,适当地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并掌握课文中的词句以及一些写作方法。

模仿课文语言写话 这种练习既可以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通过运用,将课文中的语言及时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的一首小诗《秋》,“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很美,很有意境的一首小诗,学生平时是不可能写得出来的。此时,老师让学生进行仿写,于是就有了“树林中,荡着秋千一个,如一个小床,上面躺着童年”“天空中,飘着白云一朵,如一座小山,上面写着晴天”等。学生的表达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展。

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写话 如在教《荷花》《广玉兰》两篇文章时,由于课文都是描写一种植物的,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学生进行比较,写花的形态时,两篇课文的写法是完全一致的,都是采用了花开时的不同状态来写。笔者就试着让学生运用这种写作方法来写一种自己熟悉的花。通过比较及训练中,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把一种植物的花写具体的方法,尽管雷同较多,但表达能力确实提高不少。

用生活实际来引导

生活处处皆语文,在苏教版教材的每个练习中,第一题都是语文与生活,最后部分也一定会有口语交际。由此不难看出编者的目的。语用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作文。语言源于生活,因此学习语文,就是运用语言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曾不止一次地听管建刚老师说过,只有学生把生活中的点滴,用自己的方式融入作文,那他的作文一定不会差。这当然不仅仅是说要善于捕捉学生所关心的事情,捕捉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因势利导,进行语文实践。生活,是不断演绎精彩的,有时,一句农谚,一个笑话,足以让人回味无穷,只有把生活中的精彩合理地搬入课堂,搬进作文里,表达才能更精彩。

当然,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只有当语文教学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运用的实效性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浓,言语实践也才会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

上一篇:以“评”为引领,展开学程深度对话 下一篇:阅读与家庭是教育两大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