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王之争”的几点随想

时间:2022-09-07 06:51:26

最近北师大教育学院王策三教授与华师大钟启泉教授分别在刊物上发表文章,他们针对教育改革以来的有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争论。被大家称为“钟王之争”。仔细阅读也感受许多。

教育说大了是一个关系民族和国家未来的事业,说小了是关系一个人一生幸福的工程。教育很重要,需要我们关心,也需要我们搞好教育。两位老教授关心教育,情系教育的情感值得我们尊敬。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有价值,我们暂且不说。但是我们如何也无法否认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教育如果离开了爱,你可以想象会是如何?因此我敢肯定他们是在各自的岗位上一定是德高望重的人。

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有争论在我看来,比没有争论要好。首先任何事情都应该是越争越明,越辩越清。“钟王之争”是针对“教育之争”,“教育是一个公共文化领域,教育的公共性决定了教育问题需要作为公共的论题加以思考和讨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钟启泉教授也认为“这是好事,因为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所未有的进展。因为真理终究是越辩越明的。”

其次教育发展与改革,是我们国家最近几年的大事,从“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新教育实验”到日前国家制定的教育发展纲要,从民间到政府都在实践和构想着教育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钟王之争”必然有着它的现实意义。正如王策三教授所说“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教育学的新世纪长远发展战略,或当前的热点问题,各自在关注思考什么?肯定是非常广泛而丰富多采的,如果开展沟通、交流,互相启发,将是很有益处的。”

一、 什么是素质教育

对于素质教育,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是真的有许多想法或者是困惑。现在总结出来的素质教育经验好像就是减负,文化课减了多少,音乐、美术等艺术课加了多少,成果汇报就是一台演出。至于“理论口号一大堆,名词概念漫天飞,经验总结立马有,就不知实践怎么走”。 “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这种现象,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的确存在。王策三教授的文章与观点相信会得到许多普通教师的共鸣。

当下我们正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我无法判断这样的素质教育是否正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改革。钟教授说:“任何改革都会在追求理想与贴近现实的抉择中产生分歧,甚至陷入困境,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样也引发了人们关于教育理想和教育实际的思考与论争”

不知道为什么如今的“素质教育”理想与现实产生的分歧,甚至困境,为什么需要学校与教师去面对!在痛苦中挣扎,“素质教育”在我眼睛中变的,只能是美丽的外衣。

教育是创造未来的幸福,如果当下的幸福指向,我们都无法满足,那么谈何理想教育呢?幸福无法离开现实,更无法离开生活。离开现实与生活,那样的幸福是无从谈起。让孩子在教育中体验幸福,这才应该是教育追求的。

二、 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 ,上海短短几年就进行了二次的课改。我承认效率高,但是我却担心符合教育的规律吗?教育有着自身的规律,我们的创新必须建立在规律之上,才能取得理想效果。我不是专家,也不敢断定二次课改的价值。但对于仅凭2-3年的所谓“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就可以断定课改的价值的说法,我持怀疑的态度。

课改的出发点是好的,对于这个我从不怀疑。因此对于“要求教师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积极推行校本教研制度,加强学校自身、学校之间、学校与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充分利用,大力开展中考制度改革和促进高考制度改革。”这些做法我坚决赞同,即使没有课改也应该如此去做。

设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然而“知识”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它加以狭义化呢?广义“知识”应该是全方面的。我们在设置课程时,是不是也应该考虑的全面呢?

我希望像“钟王之争”的现象多点、再多点。只有“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

上一篇:提高初中科学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下一篇:语文课堂评价语言――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