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合作策略 促进学生发展

时间:2022-10-18 02:16:57

注重合作策略 促进学生发展

【内容摘要】

合作学习是当今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组织形式。地方课程的教学建议也明确指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适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思维与合作空间,让他们不断的进行信息传递、合作探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本文就如何合理组编合作小组、精选合作学习内容、适时把握合作指导、引导倾听正确表述等方面进行探索,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地方课程 合作学习 教学策略 学生 发展

随着新课程深入的实施,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已经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小学地方课程教学建议20条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通过辩论、自主交流、模拟表演、实践操作等方式开展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省编教材《人 自然 社会》和市编教材《话说温州》都注重设置了诸如“小调查”、“小讨论”、“实践活动”等栏目,呈现形式多样,要求不同,都具有开放性,非常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摆设。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呢?基于这个问题,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合理组编合作小组,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合作小组的合理建立,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常用的分组方法有两种:学前分组法和临时分组法。

1.学前分组法

学前分组法就是课前由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能力倾向、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几个因素进行分组,每组应以4-6人为宜,明确责任分工,是一种事先计划,讲究科学性、合理性的分组形式。分组时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注意小组成员的优、中、差合理搭配,让小组成员在小组学习中开展互帮互助活动,最终形成各显其材、各尽其能、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学《五马街的由来》一课中,在备课时,我就有意识地创设创编故事这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五马街的由来”故事创编活动,要求每4人组成一小组,并要求每小组推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有记录者,管理者、补充者。看看哪组创编的故事最生动、最有趣?这一活动的安排,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与合作空间,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地打开想像空间,积极合作探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想象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临时分组法

临时分组法就是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所采用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自由组合,喜欢学习同一个内容的学生或采用同一种学习方法的学生临时自由组合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例如教材中“说一说”、“小辩论”栏目的讨论题,都是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具有探讨价值,我一般采用临时分组法:

例如,教学《七月七吃巧食》一课当中,在创设“七夕之夜”时,我随机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合作教学环节。师:夏季的农历七月七的夜晚,我们围坐在葡萄架下,抬头遥望织女星和牛郎星。在这美丽的七夕之夜,我们小朋友除了吃巧食来表达自己“乞巧”的心愿,还可以用什么活动方式呢?请小朋友们以前后左右桌(6人左右)组成小组来设计一个有趣又有意义的“七夕之夜”。 要求每组推选一位组长进行汇报,看哪一组设计的“七夕之夜”最有意思、最有意义!对设计最有意思的小组老师江给予奖励……学生想出了丰富多彩的“七夕之夜”。

临时合作学习小组在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方式上都比较开放,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二、精选合作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富有挑战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调动。因此只有选择具有思考价值的内容,才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而且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要善于寻找疑点,巧设问题,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同时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高或太低都会导致多数学生坐冷板凳或者兴味索然,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例如,在教学《民间游戏》一课当中,在教会学生玩游戏的基础上,设计了“创编游戏”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民间游戏”的创编活动,并提出合作活动的相应要求。我充分考虑学生对于“创编游戏”的难度,于是我为他们寻找了创编的“源头”和“灵感”的基础。课前,让学生向父辈们调查、了解一些他们当年的游戏,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课堂上,孩子们有了课前的了解,有了启发,再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果然创编出了“地雷炸弹”、“堆指馒头”、“抓蜻蜓”、“孵小鸡”等游戏。看似普通的游戏创编,却能让孩子们在无拘无束的游戏中与同伴进行信息传递、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交流,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积极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促进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使小组合作学习在充满情趣而且热烈的氛围中进行着。

三、适时把握合作指导,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在课前就要进行认真的准备工作,要明确为什么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时候进行?怎么进行?目标怎么样?问题如何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教师如何控制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与学生交流,切实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有效控制;二是发现“火花”;三是适时点拨;四是引导深化。

例如,在教学《苏步青》一课中,当听完苏步青的童年故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苏步青小时候的成绩为什么能从“倒数第一名”一跃而上变成“名列榜首”?各小组经过一番讨论,看法竟然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因为陈玉峰老师的教导”,对苏步青本人的努力却只字不提,这样的看法显然是片面的。于是我适时点拨:“陈老师的功劳的确很大。可是苏步青的成绩从最后一名变成名列榜首容易吗?这期间苏步青可能是怎么学的呢?”这时,学生的讨论焦点由陈老师的教导转移到了苏步青本人的努力上,在生生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中逐渐深刻地感悟到了苏步青勤奋刻苦的优秀品质,产生了对本土名人由衷的敬佩之情,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四、引导倾听正确表述,促进良好合作习惯的养成。

地方课程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学会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从而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这样合作学习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合作学习中,尤其需要每一个成员都要学会表达和倾听,这是一种双向互动,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有序展开,碰撞出集体智慧的火花。我上《江南丝绸》一课时,在学生观看缫丝的视频之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缫丝。在学生动手之前,先要求讨论“缫丝工序中的注意事项”,并强调要注意倾听,组员讲过的不重复,当要补充时可以这样来表述:“我还要补充一点”、“缫丝时还要注意”、“我认为”等等。由于学生都能注意倾听,又能有序表达,所以经过合作交流学生对缫丝的注意事项了然于胸,接下来的合作缫丝活动也就开展得十分顺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地方课程教学中,只有科学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让学生享受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在学习共同体中发展个人的智慧和潜能。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M].浙江省教育厅制定.2003年6月.

[2] 张晓东.地方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

[3] 卓晴君、徐岩.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4).

[4]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全日制义务教育温州市地方课程标准》(实验稿)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 下一篇:略读教学初探――兼谈《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