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影响研究

时间:2022-09-07 06:34:00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影响研究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水稻在不同施氮条件下的产量、经济性状及效益,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施氮量为10公斤/亩时每穗实粒数最多,且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水稻最大施氮量为9.32公斤/亩,最佳施氮量为8.1公斤/亩,适宜施氮量为8.1-10公斤/亩。

关键词:水稻;产量;施氮量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61-1

各种营养元素中,氮素是影响水稻产量最活跃的因素,氮素营养状况与水稻生理性状、产量形成等有密切关系,它是科学施肥的基础。目前,水稻生产上存在过量施用氮肥,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为了探讨水稻氮肥的适宜用量,本试验以水稻为研究对象,在我县中等肥力地块设计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经济性状及效益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到我县中等肥力条件下水稻最佳施氮量,为水稻科学施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及供试材料

试验地选择在桐梓县夜郎镇凉水村南木坝组王元权家责任田进行,当地海拔530米,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土壤质地为沙壤土,其理化性状有机质16g/kg,全氮0.12g/kg,碱解氮89mg/kg,速效磷5mg/kg,有效钾49mg/kg,PH值4.9。供试水稻品种为冈优725,氮肥为46%的尿素,磷肥为16%的过磷酸钙,钾肥为60%的氯化钾。磷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尿素50%和氯化钾70%作为基肥,剩余50%尿素和30%氯化钾作为追肥。

1.2 试验设计

该试验为水稻“3414”试验部分内容,共4个处理,两次重复。即处理1:对照N0P7K10(不施氮肥,每亩施P2O57公斤,用P7表示,K2O10公斤,用K10表示,下同);处理2:N5P7K10;处理3:N10P7K10;处理4:N15P7K10。小区面积0.03亩,处理间用薄膜筑田埂以防肥水互渗,重复间走道50厘米。采用宽窄行栽培,其移栽规格:宽行1尺,窄行0.5尺,窝距0.6尺,密度13340窝/亩,田间管理同于常规。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经济性状影响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经济性状影响表1可见:不施氮和施氮15公斤的穗数和穗粒数都较施氮5公斤和施氮10公斤要高,而每穗实粒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施氮10公斤实粒数最高,其每穗实数达167.3粒,分别比不施氮和施氮15公斤多19.5粒和6.06粒;空秕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高后低再升高趋势,不施氮空秕率比施氮15公斤空秕率还要高,说明缺氮比多施氮对水稻籽粒充实饱满影响更重要。

表1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经济性状影响

2.2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的增产效应

各处理的产量结果表2可见: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逐渐增加,当施氮量达到一定水平时,产量反而下降。由此说明,该试验结果符合曲线方程Y=a+bx+cx2,,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水稻产量与施氮量的回归方程为Y=350.1+9.32x-0.5x2。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和最佳施氮量分别为:

2.2.1 最高产量施氮量 当边际产量等于零时总产量最高,这时的施氮量为最高产量施氮量。以微分表示为:dy/dx=b+2cx=0

x=b/-2c=9.32/(-2×0.5)=9.32(公斤/亩)

2.2.2 最佳经济施氮量 最佳施肥量是指单位面积上能获得最大利润的施氮量,此时的边际效益(y•Py)等于边际成本(x•Px),即dy/x= b+2cx= Px/Py

x=(b- Px/Py)/-2c=(9.32-2.2/1.8)/(-2×(-0.5))=8.1公斤/亩

式中Px:氮肥价格,以每公斤2.2元计;Py:水稻价格,以每公斤1.8元计。

表2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影响

2.3 不同施氮量的经济效益分析

效益分析表3可见:不同的施氮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但用边际分析法分析各处理的经济效益,即可看出亩施氮量10公斤的利润最高,为80.6元,这和方程计算的经济最佳施氮量8.1公斤接近。说明在我县中等肥力条件下适宜的施氮量为每亩8.1-10公斤,此时的经济效益最好,如继续增施氮肥将造成减产。

表3 不同施氮量经济效益分析

注:水稻每公斤按1.8元,每公斤氮肥按2.2元计算。

3 结论

(1)实验结果表明:施氮10公斤处理的每穗实粒数最高,不施氮空秕率比过量施氮空秕率还要高,说明不施氮对水稻空秕率影响较大。(2)在中等肥力田间下,产量与施氮量的回归方程为:Y=350.1+9.32x-0.5x2,每亩水稻的最高施氮量为9.32公斤,最佳施氮量为8.1公斤,适宜施氮量为8.1-10公斤。

作者简介:刘均霞(1979-),女,汉族,贵州桐梓人,农艺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从事植物营养研究和作物栽培。

上一篇:迷向性信息素田间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初报 下一篇:两种方法测定花生中黄曲霉毒素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