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教孩子学语文

时间:2022-09-07 05:58:52

“慢”教孩子学语文

摘 要: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需要语文教师静下心来放慢脚步教语文,引领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识字教学 阅读教学 习作教学 放慢脚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这些语文学科的特性就决定了教师得慢教学生学语文,引导学生品出语文的“语文味”、“人情味”和“书卷味”,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一、识字教学――不紧不慢、步步精彩

如果把语文比做高楼大厦,那么识字能力便是基石。低年级是识字的重要阶段,识字量占整个小学阶段的一半,因此,识字写字教学成了低年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为了让学生记得更快更好,老师常常在识字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教孩子运用“猜一猜”、“拼一拼”、“比一比”的方法,记住独体字由几笔组成,合体字的偏旁部首是什么,然后组词,就算完成了识字教学的任务。学生通常是通过字形分析和死记硬背的方法识字的。这种“高效”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感到识字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教师如果能在识字教学中,放慢脚步,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想象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并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追本溯源,了解汉字造字的来源或者故事等,将更有利于学生“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含“衤”的生字时,学生经常会写成“礻”。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放慢节奏,帮助学生了解“衣”字的造字原理,就会大大减少错别字率。教师可用课件展示一件衣服,引导学生观察衣服有几个衣袖,然后告诉学生,这两个袖子就演变成了“衣字旁”的撇和点,所以写“衣字旁”时一定要注意有两笔。又如教学“休”时告诉学生“休”字是人累了靠在大树旁歇一歇的;教学“男”时告诉学生在男耕女织的社会里,男人就是到“田里干活出力的人”……教师多花一些时间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感受汉字的魅力,看似慢了,实则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提高识字效率,为学生的后期发展贮备力量,是事半功倍之举。

二、阅读教学――斟字酌句、细读慢品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牵着学生的鼻子快马加鞭,草草走完过场,否则,看似提高了效率,实则囫囵吞枣,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在课文精华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体验、感受和理解的空间,保障学生有足够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引领学生细读慢品,咬文嚼字,扎扎实实学语文。要舍得花时间引领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读出课文中的感情。

在教学《慈母情深》中“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时,学生读毕,王崧舟老师先问学生:“你一定有一种感觉,这段写得有点特别,在哪里?”然后通过语序的调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受这种特殊表达方法的“特殊味道”,再以电影中“慢镜头”的表现手法引领学生想象文字背后展示的画面,说出自己“看”到的母亲的背、母亲的脸、母亲的眼睛,谈谈看到这一切后心里是什么滋味,最后才引领学生把自己心中的这种感觉、这种感情带到句子中,浇灌到三次“我的母亲”这个词中有感情地朗读。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地读、反复地感悟、反复地体验,思维层层地深入,一步一个脚印地步入文本的佳境,一次次地探求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与文本进行深入有效的对话。王老师教学这句话花了很长时间,看似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实则为学生展现了一个风景无限的语文世界,这种舍得把时间花在“刀刃上”的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必将产生久远的积极影响,着实叫人叹服。

三、习作教学――小处着手、乐在其中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是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和体现。最新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建议”部分别强调指出:“要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我们不难看出,这就是一个“慢”教作文的建议――习作教学要放慢脚步,从小处着手。

有些老师在低年级的写话教学中就急于求“全”,急于求“美“,把学生原汁原味的语言改得面目全非,改成了一篇篇“完整的美文”。而实际上,这一篇篇充满了成人表达方式气息的作文已经远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认识情况和实际生活情况。老师“求全求美”的习作评价取向又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习作发展方向,这就把学生逼成了“说假话、空话、套话换高分作文”的孩子。这将使学生感到写作是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习作也便因此而失去了本真的乐趣。

成长是需要过程的,学生的习作发展亦是如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蹲下来和学生一起用他们的眼光看世界,也许在成人眼里芝麻大的小事,在他们的眼里却是占用了整个小小的世界的大事情,这些事情,便是“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事情和习作话题;教师要有等待孩子的思维逐步发展完善的耐心,他们也许还不能把事情完整地表达,也许还不知道该如何谋篇布局,但这又何妨?因为习作起步阶段的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对表达的热爱和体会表达的乐趣比写一篇“美文”重要得多;当然,教师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进行习作上的指导,对于学生来说,每一次学习新的作文都是一次新的征程,这需要教师细细引路,“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习作修改方法,更好地表情达意,体会表达的乐趣。千万不能做“撒手作文老师”放羊式教学,还美其名曰“自由表达”。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是一门充满了诗意的、圆润通达的艺术。语文教学如果缺乏了对学生人性需要的关注,缺乏了领悟和熏陶,就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静下心来放慢脚步教语文,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母语的无穷魅力,这才是语文老师肩上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五味”杂谈 下一篇:《一个这样的老师》案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