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工匠,不品牌

时间:2022-09-07 05:25:01

非工匠,不品牌

在2016年“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由此也引起了各界的热议。应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摆脱低端竞争的格局,向中高端迈进。而在新常态下,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亟待补上的“必修课”。

提起工匠我们都会想到瑞士手表,工人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零件都是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瑞士手表就是这个国家的代名词。我们还知道德国的建筑和家居,据说仅就门窗做的严丝合缝这一项,就能节约30%以上的空调电费。日本作家盐野米松有一本书叫《留住手艺》,书中记载了大批的日本手艺人,尤其有采访传统的“装殓师”的细节。这些具有高超技艺的人就是工匠,在工业时代,就是我们常说“车钳铣”“煅铆焊”“八级工”等。

说到中国,拥有350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同仁堂,药材师傅在药材加工时,根据中医的升降沉浮等要求,有切制,锻制,炒制,洒制等诸多工序,对加工时间、温度、精细要求非常严格,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药效,这些流程统称炮制。而同仁堂的百年古训就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些流芳百世的理念和他们的“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就是工匠精神。

所以,好的工匠是手艺,(而不是为了收益);是“术”。是“讲究”,而不是“将就”。而工匠精神是“道”,是商德,是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

一个好的工匠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家,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定具有工匠精神。在这一层面,德国有工匠传统,日本有工匠文化,英国有工匠制度,法国有工匠氛围,而我们现在恰恰缺少这些。

工匠精神既涉及技艺,也涉及到管理、经营,有了好的手艺人。企业文化浮躁,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工匠就发挥不了作用,留不住好的手艺人。

丹麦的格兰富是一个制造水泵的企业,70多年来只干一件事就是制造水泵。我看过他们的公司,即使是稻田泥水中的抽水泵,井下的潜水泵也精细的像工艺品。有了这份坚持,这个小企业已经从几十人发展到现在全球1.9万人的大公司,丹麦女王访华时就带了这个企业。

在塑造品牌的道路上,我们常说要坚持,要做百年老店。我查了一下国外的调查数据,到2012年世界上超过200年寿命的企业,日本竟然有3146家,德国837家,排名前位的还有荷兰、法国、英国。中国大陆加台湾是16家,这个数据不知道准不准,但现在我们走到北京的街头,两边的饭馆、店铺就很说明情况:上一周吃饭的地方,现在已经改成卖建材了。

塑造品牌要有差异化。去年我去温州参加皮具大会,1000多家企业,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倒是在广东参观了一家皮具厂,年轻的企业家走南闯北,梳理了西北皮具文化和茶马古道的皮革文化,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皮具博物馆,馆内还设有手工制皮具体验,让人难以忘却。

塑造品牌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精准定位的确定也包含了工匠精神。丰田塞纳这款小型厢式旅行车的首席设计师横谷雄司开着原型车走遍了全美50个州和加拿大、墨西哥的重要地区,一路了解习俗,一路征询意见,最后发现一个家庭买不买的决定权在孩子。因为北美居民喜欢周末开车自驾游,他们对车厢后面2/3的空间要求很高,因为孩子们可以在后面边吃边玩耍,为此他们做了重大的改进,新的车型的销量高出60%。

当前,在互联网+下开展的创新创业,和我们谈的工匠精神好像不是一回事:一个是充满激情而结果又是高度不确定的事情;一个是宁静而致远,慢工出细活。其实我们观察现在90%以上倒下的初创企业,他们一直在谈颠覆这个颠覆那个,他们的目标或商业模式可能都不错,但由于没有用户,客户不买单,生产的是没有人要的产品,所以创业不成功。而具有工匠精神的创业――也叫精益创业,特别强调创业过程中迅速、频繁地获取客户的反馈,不停地与设定目标去比较减少误差值,有效地消除开发中的不确定性,不断地追求“好一点”和“再好一点”,用买方思维,用精益的态度解决创新创业遇到的问题。而现在互联网+下的平台技术和社会化媒体,可以使这种精益方式更有效地发挥。

4月6日,在国务院会议上,总理又一次讲到“制造业要从根本上解除对创新思想的束缚,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以,工匠精神下的双创不是守旧,而是创新。

上一篇:价值观认同合作才会持久 下一篇:关于“ASP.NET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