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充电不容易

时间:2022-09-07 04:55:32

年底去参加一个EMBA网球联赛。球场上的激情四溢显然被场下激烈的经验交流盖过了风头:三分之一的人在谈论如何讨债,三分之一的人互相学习如何躲债,还剩下另外三分之一的人,左手讨右手躲,两手都想抓,两手都不硬。于是有人感慨:做完了这一年,得去“避避寒”。

有报道说,根据欧美的经验,当经济出现衰退或公司陷入困境的时候,更多的商业人士开始进行自我投资,于是商学院会收到更多入学申请书,婚外情网站上的注册人数会成倍增长。然而很显然,中国目前的高端培训机构开办的形形的课程还不足以应付商人们忽然想上学的念头。

在越来越多的潜在客户已经修完EMBA课程之后,商学院必须设计出更具吸引力的课程来保住“摇钱树”不会轻易流失。新加坡国立大学在2009年初推出一项美国游学的项目,与美国某知名管理学院合作,时间约为一周,课程与旅游的用时比例对半开,收费约6万人民币。对于既爱玩又乐意投资自己的工商管理人来说,这笔费用当然不算什么,但报名开始之后收效却平平。一位新国大的EMBA说,若是放在以前,肯定会有很多人报名,但如今经济困局乍现,即便费用不在话下,也没有什么心情了。更何况,新国大的授课方式原本就是在亚洲大城市“流窜作案”,这个月上课在日本,下个月在马来西亚集合,游学并不是新鲜事,而美国也不是刚刚开始存在。

对于那些好容易闲下来,想用心学习一门语言的老总们来说,如何选择培训机构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众化的语言课程当然不能上,那种一个学员配一个老师两个助教的课程又实在没有学习的氛围:人总是有点贱骨头的,遇到称呼自己为“您”的老师,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让他帮你倒一杯咖啡。又或者是学习《天下无贼》,请个向刘若英那般肉麻俊俏的老师当家教?学习地点很容易从起居室转移到卧室。

国内某门户网站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推出了一项评选,是票选“2008年中国企业高端人才培训十大优质项目”,在评选阐释中看到这样的说法:“高端培训用智慧的力量武装企业远航的舵手,铸就经济浪潮中的稳健的货轮”。货轮是否真的稳健不谈,但在之后的候选名单里,你不得不感叹以商学院为首的高端培训机构为了赢得更多的致富机会,还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

可以看出,目前市场上供选择且一定程度上获得高端人士承认的培训项目大致分为三类:首先还是“擒贼先擒王”的各类总裁班,其中涉及“老三样”金融、管理、MBA精读和“潮流课”企业上市等等。前两年“总裁班”还曾因它的独特性引得媒体大炒特炒,后来当人们发现这样的课程除了收费昂贵外几乎没有明显的特别之处,便日益向鸡肋方向发展。在2008年的课程统计中竟然已经初现“董事长班”的踪影,部分商学院继续以满足企业家虚荣心为根本目标而开课。

另一类是特定行业的高端课程,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房地产总裁MBA研修班”、“清华大学矿业投资与优化整合高级研修班”、“中国餐饮业总裁高级研修班”、“煤炭产业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等等,都是相对热门板块的热门股,是舍得在培训上拿出大笔费用的传统行业,但行业课程的行业专业性和实战操作性还有待考察。

剩下一类,就是2008年大热一时的“个人修养类”课程。比如北京大学艺术品鉴赏与收藏高级研修班,声称要“与文博界、书画界泰斗面对面探讨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的技巧和奥秘;名家实物专题论坛,热点问题专场讨论,及时掌握行业资讯,把握行业脉搏”,“名师带领走遍国内的名考古遗址、遗迹和博物馆,通过实地、实物的观摩考察,围绕瑰丽多彩的古代文物的解说,探求中国传统社会和历史文化的发展”。说白了,就是高端人士的又一次闲钱挥霍。这样的课程在“盛世收藏”的前提下颇有市场,那么在寒冷初现的2009年,是否该开个“黄金与保值产品稳健投资班”来应时应景呢?

不得不提一句的是,女人的钱大概还是比较好赚,否则在若干培训中为什么以“女性”专属课程标榜的就有25%之多?从复旦到清华,还有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近一两年都开设了专门针对女性的管理课程。

清华项目的定位是“关注女性事业,关爱女性生活”,侧重于解决“在事业与家庭间如何定位”的问题。该项目的招生对象是“所在企业年销售额在5000万以上,或者个人年可支配收入在50万以上”的女性高级管理人员。课程分五个模块,分别是“女艺术与营销管理”、“职业生涯设计与人力资源管理”、“女性修养与组织发展”、“卓越领导力”、“健康女性与太极管理”。

作为卓越女性课程的“始作俑者”,复旦EWP的最大特色是没有强调“企业家色彩”,而是将学员定位于“社会精英女性”。因此,其课程设置上更多地加入了美学、文化艺术、礼仪、社交与生活、人生价值和自我探索的内容,其主要模块为自我认知、构建爱的关系、女性领导力开发、形象塑造与表达、交流和讲座。

定位如此精准的一项课程,开办几年来却反响平平。一位报名参加该课程,几次下来却选择放弃继续上课的女企业家道出了其中原委:虽然女企业家身上多少都有些女权潜质,但女性读这方面的研修课程还是希望获得更多男性的青睐,然而纯女性的学员构成实在阴气太重,的确缺乏乐趣。

更何况,在这些相当入时的课程中师资力量始终是个大问题。过于学术的导师有些OUT,足够FOLLOW的又不过是《ELLE》主编、于西蔓、金韵蓉等期待从企业家身上捞到些油水的“当红人士”,说服力相当有限。更有许多课程,比如“清华大学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以挂羊头卖狗肉的方式生存,一旦败露,就另靠名校,再起炉灶。

难怪商业人士不得不一股脑去读EMBA,其它大多课程连培训专业程度和平台有效性都难以保证――从商者可以不在乎花钱,但很宝贝他们的时间,甚至有人是有钱都花不出去。

国内一家知名垄断行业央企,每年仅在高管培训上就有70多万元的计划费用,但让这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头疼的却是:怎么能把这笔钱顺利花掉。去年,清华大学管理学院终于决定和这家企业合作,为其量身定制一套课程。于是在某个周末,企业高管及各部门领导纷纷齐聚清华,满怀期待地听这场名为“能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属课程。然而铃声一响,站在台上的却是个熟脸――这位中科院能源博士也很不好意思,因为在两周前,他刚刚借调到该企业的人事部担任经理秘书:“这课我实在没法上,在座各位有一多半都是我的领导,我有什么资格跟你们讲大道理?”

经济危机下的商学院校长乐开了花,在市场中受伤的从商者纷纷到学校去寻找疗伤的方式,但不幸的是就目前来看,对于认可自我投资的公司人来说,最好别用过于苛刻的性价比去要求你们的进修课程。

上一篇:叶璇 复古好莱坞 下一篇:百万驾校的专属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