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下岗女工的卤肉馆日进8000元

时间:2022-09-07 03:14:41

中原一个名叫“江湖餐厅”的卤肉店里:你可以光着膀子、扎着马步山吃海喝。这里的酒是散装的,肉是成块的,每天慕名而来的“江湖豪客”们的车队绵延数里,别家的卤肉成斤卖,而这里的卤肉每天却成吨卖。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制造这一精彩场景的却是一个普通的下岗女工,她叫郭凤英。

自谋生路,下岗女工开卤肉馆

今年39岁的郭凤英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环城乡盆窑村。高中毕业后,她顶替父亲在南阳市五金厂当模具工,与本厂工人周天成结婚后生了一个儿子,生活不是十分富足却也安安稳稳。然而,就在儿子刚上中学那年,他们夫妻俩却双双下岗了,生活像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在两人的肩上。

思来想去,郭凤英夫妇最后决定摆地摊卖菜。可忙乎了一个月,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亏了100多元,这样的日子让郭凤英有时在梦中哭醒。

1998年4月的一天晚上,郭凤英夫妇收摊回家时,遇到了郭凤英高中的一位同学,同学不容分说硬是把他们拉进了路边的一家卤肉馆。进去后,郭凤英惊奇地发现,餐馆面积不大,装修也很简单,但宾客满堂,他们等了很长时间才等到座位。同学要了2斤猪蹄、1斤卤肉和4瓶啤酒……吃完一算账,才33元钱!郭凤英十分吃惊,这才意识到卤肉馆之所以生意红火,是因为花钱不多而又吃得实惠。

回去后,郭凤英的脑里不断浮现出卤肉馆的情景。她想,这样的生意要求并不高,自己何不也开一个?说干就干,第二天,她去借了5000元钱,本想在市里选一个理想的店面,结果发现租金太高。最后,她把距市区 10千米远的自己住的3间房腾出2间改成门面,只留1间住人。郭凤英想,只要味道好价格合理就不怕没有客人。

经过简单的装修,又到旧货市场买回桌椅和橱具,请了个师傅。5月1日,“郭记卤肉馆”正式开张!可第一天买的30斤肉、26斤猪蹄和2个猪头,直到三天后才卖完,还亏了200多元。客人说卤肉除了咸外,就没别的味道了。此后,郭凤英接连换了两位师傅,卤肉的口感还是不好。于是郭凤英决定暂时停业,亲自去拜师学艺,她就不相信天下还有做不成的事!

更名“江湖餐馆”,俺家的卤肉生意好红火

到那里去学呢?郭凤英来到了以前同学领她吃卤肉的那家馆子,直截了当地向老板说明了来意。店老板得知郭凤英的店子离自己的店很远,不会造成很大影响,于是便答应了她。但条件是她必须先交1000元学费,郭凤英咬咬牙答应了。

其实制作卤肉并不复杂,郭凤英很快就学会了。但回去后,她没有马上开业,而是买回猪蹄和猪肉等,全过程制作了一遍。揭开锅盖,她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真是满口生香,肥而不腻,味道好极了!郭凤英一下子拥住丈夫,高兴地在屋子里转起圈来。

不仅如此,在准备重新开业之前,郭凤英还印制了大量的宣传单,上面猪蹄、卤肉的标价通通比市场价格每斤便宜1元钱左右,并且在醒目处注明,开业第一周全部半价消费。

1998年7月20日,郭记卤肉馆再次开业了。当天,好多人都抱着图便宜和好奇好玩的心理来品尝,更有甚者,吃完后又买了些打包带回家。就这样,一大锅卤菜,几个小时就卖完了。郭凤英深深感到自己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好日子就要到来了!

“郭记卤肉店”的卤肉味美实惠的名声一下传遍了整个南阳市区,再加上郭凤英为人又实在,对顾客从不缺斤少两,所以到这里吃饭的人越来越多,就连市内的很多客人也驱车赶来。由于郭记卤肉店在宛城区的盆窑街,以至于后来南阳城流传这样一句话:“想玩进茶座,吃肉去盆窑。”

吃卤肉是离不开酒的,无论是啤酒,还是白酒,郭凤英都选择地方酒,好喝又实惠。最后,当地批发商看她的销量大,干脆送货上门。

那年炎热的夏季,2间平房内摆了8张桌子,院子里也摆满了桌子。客人们称罢卤肉后,便开始海吃豪饮。喝到高兴时,他们索性脱掉上衣,甩开光膀,大咧咧地吃着;甚至有些人没有凳子,为了喝酒方便,干脆搬过一箱啤酒往上面一坐,随意从箱子里抓过一瓶酒就喝,喝完后再清点空瓶算帐;更有趣的是,等不到座位的顾客,一手端着一大扎散啤酒一手抓过一个大猪蹄,扎着马步,蹲在地上尽情地享用……这种阵势极像古装武打片里那些绿林好汉们聚餐痛饮时的场面!

1999年7月6日中午,郭凤英突然接到了一个非常意外的电话,是从嵩山少林寺打来的。原来《笑傲江湖》第二次拍摄的摄制组,正在少林寺里拍摄令狐冲带领一群江湖好汉到少林寺营救圣姑一场戏。临上山前,这群江湖英雄们曾在山下有一组聚餐豪饮的镜头。经当地人推荐,他们选中了白水河边的“郭记卤肉店”,所以剧组打电话过来,问郭凤英同不同意?并说还要给她一定的报酬。郭凤英岂有不同意之理,她是一百个愿意。

7月9日上午10点左右,摄制组的9辆面包车,浩浩荡荡开到了“郭记卤肉店”。提起当时的场面,郭凤英便乐得合不拢嘴,她十分激动地说:“那真比赶大集还热闹啊!盆窑的人几乎都来了,我的小卤肉馆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此后,郭凤英就把“郭记卤肉店”改名为“江湖卤肉馆”。为了使自己的卤肉馆更具“江湖”风格,她把3间瓦房顶铺上了一层稻草;门前的叉路口上竖起一根旗杆,挂着一面杏黄旗帜,上面绣着“江湖卤肉馆”;店里全部更换了粗木大桌,长条板凳,粗瓷大海碗……这一改动,真成了名副其实的“江湖餐馆”,给人一种质朴豪放的感觉,任何人来到这里,都会无拘无束,开怀豪饮,郭凤英自然是财源滚滚。

“江湖餐馆”名声在外,郭记猪蹄畅销全国

时间进入到2002年,那个小小的“江湖餐馆”已完全容纳不了越来越多的顾客。此时,郭凤英手里的积蓄已上百万,为了扩大营业场地,她把临近的一栋民房买了过来,拆除重建了一栋四间六层的现代化宾馆,一至三层是餐厅,三至六层是客房,而原来的平房仍保持原来的“江湖”风格。

一番改造下来,郭凤英的卤肉生意更上了一层楼。一到傍晚,停在餐馆前的车队连绵数里。这里的卤肉每天都要卖出1吨多,仅啤酒每天就销出近3吨。由于销量大,以至于南阳肉联厂的冻猪蹄全部被她买光,附近农村的成年生猪也几乎被她购尽杀光,后来,她只好派业务员到湖北的襄樊、孝感等地的肉联厂收购冻猪蹄。

其实,最让郭凤英感慨的还是顾客身上的那种豪迈的正气。有一天,一位顾客捡到一个公文包交给她,委托她找到失主。郭凤英打开一看,大吃一惊!里面有合同书、信用卡和3万元现金。捡到这么多钱能交给她,这位顾客的胸怀是多么的坦荡,又说明顾客对她是多么的信任啊!她立即按照合同书上的电话号码打了过去,很快就找到了失主。

正是这种浩浩正气使“江湖餐馆”名副其实,郭凤英也正是借着这股正气将卤肉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如今,她的“江湖餐馆”已拥有两部轿车,50多名员工,每天净收入8000多元。

2005年9月,郭凤英的“郭记猪蹄”已注册了商标,用上了真空包装,销往全国各大商场超市。2006年1月,她已有了新的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和广州等大城市建立边锁店,然后面向全国发展。

郭凤英从一个下岗女工到一个身价千万的江湖餐厅的盟主,她的成功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生意,你在练好内功的同时,更要练好外功。这个外功就是你的特色经营;只有你能做出自己的特色来,那怕是一个小小的卤肉馆,一样也可以成功。

上一篇:豪吞千万公款,国企老总的爱巢布满贪婪 下一篇:圣洁母爱沐浴心灵,罪犯的孩子天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