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高\中专院校教师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时间:2022-09-07 12:48:38

上饶市高\中专院校教师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上饶市高、中专院校教师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上饶市高、中专院校教师330名,采用FS-14量表对其疲劳状况进行测量,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各项疲劳得分在不同性别、职称、学历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教师疲劳总分高于上饶师院和上饶师范(上饶师院小教分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48 h的教师各项疲劳得分均高于周工作时间≤48 h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高、中专院校教师;疲劳;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1.06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中专院校不断扩招,教师的工作量不断加大;在各种任职、晋升条件等硬性指标不断提高的压力下,教师工作负荷普遍增加,精神压力大,身心疲惫,关于高、中专院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1]。本研究通过对上饶3所高、中专院校教师疲劳现状的调查,旨在探索高、中专院校教师疲劳状态发生的影响因素,为高、中专院校教师职业疲劳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先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上饶3所高、中专院校,再从3所高、中专院校中按单纯随机方法分别抽取上饶师院138名,上饶师范121名,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71名,共330名教师。

1.2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疲劳量表-14(FS-14)和教师职业倦怠问卷进行调查。FS-14量表系英国心理医学研究室的Trudie Chalder及Queen Mary’s University Hospital的G.Berelowitz等许多专家于1992年共同编制的。该量表共14题,包括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两个维度,躯体疲劳分值最高为8分,脑力疲劳分值最高为6分,总分值最高为14分,分值越高,反映疲劳越严重。FS-14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分半信度为0.6559,内部一致信度为0.7692,可见该量表信度为较强。采用徐富明和吉峰根据Maslach理论结构改编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Teacher Burnout Inventory,TBI),该量表有三个维度:情绪衰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和紧张等)、人格解体(指对服务对象表现疏远和冷漠)和少成就感(指个体感觉无力胜任所从事的工作以及缺乏成功的体验)。TBI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分半信度为0.8206,内部一致信度为0.8630,可见该量表信度为较强。共发量表350份,回收完整的调查表330份,有效应答率为94.3%,男:女比为0.86:1,年龄20~60岁,平均(35.53±8.02)岁。

1.3统计学处理采用epidata 3.02进行资料录入,SPSS 16.0进行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进行分析。

2结果

2.1上饶市高、中专院校教师疲劳现状由表1可见,330名调查对象躯体疲劳得分、脑力疲劳得分及疲劳总分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27、-0.655、-0.820,P>0.05);经方差分析,各项得分在不同职称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躯体疲劳=0.583,F脑力疲劳=0.431,F疲劳总分=0.709;P>0.05),在不同学历间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F躯体疲劳=0.271,F脑力疲劳=0.027,F疲劳总分=0.174;P>0.05);不同高、中专院校教师各项得分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躯体疲劳=3.766,P躯体疲劳=0.024;F脑力疲劳=5.932,P脑力疲劳=0.003;F疲劳总分=5.849,P疲劳总分=0.003),经LSD法两两比较,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教师躯体疲劳得分明显高于上饶师范大学(P

2.2教师疲劳与职业倦怠相关分析由表2可见,疲劳量表总分及各项得分与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中情绪衰竭、少成就感、人格解体呈正相关(P0.05)。情绪衰竭、少成就感、人格解体各维度得分越高,则疲劳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越高,越容易疲劳。

表1上饶市高、中专院校教师疲劳量表各项得分分

人口统计学资料 人数 躯体疲劳 脑力疲劳 疲劳总分

性别 男性 153 3.94±2.44 2.00±1.30 5.94±3.19

女性 177 4.13±2.27 2.09±1.20 6.22±2.99

职称 初级 48 3.81±2.60 1.92±1.20 5.73±3.17

中级 97 3.93±2.21 2.02±1.31 5.95±3.02

学历 高级 185 4.16±2.36 2.10±1.23 6.26±3.10

专科 28 4.32±2.31 2.04±1.14 6.36±2.66

本科 170 3.98±2.26 2.04±1.24 6.01±3.01

硕士及以上 132 4.07±2.49 2.07±1.30 6.14±3.28

学校来源 上饶师院 138 4.06±2.46 1.94±1.27 6.00±3.26

上饶师范 121 3.68±2.23 1.91±1.14 5.59±2.80

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 71 4.63±2.26 2.49±1.30 7.13±2.99

周工作

时间 ≤48 h 269 3.82±2.29 1.99±1.27 5.81±3.02

>48 h 61 5.02±2.37 2.31±1.10 7.33±3.06

表2教师疲劳量表总分及各项得分与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各维度的相关性

躯体疲劳 脑力疲劳 疲劳总分

情绪衰竭 0.408* 0.178* 0.383*

少成就感 0.321* 0.202* 0.326*

人格解体 0.207* 0.024 0.168*

*P

2.3高、中专院校教师疲劳的影响因素分析以疲劳量表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变量筛选采用逐步选择法,多重线性回归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影响教师疲劳的因素主要有身体健康状况、情绪衰竭、少成就感和周工作时间。身体健康状况越差,情绪衰竭越严重,成就感越少,周平均工作时间越长,则越容易疲劳。

表3高、中专院校教师疲劳影响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影响因素 偏回归

系数 标准误 标准化偏回归系数 t 值 P 值

身体健康状况 1.760 0.282 0.303 6.247 0.000

情绪衰竭 0.140 0.029 0.250 4.808 0.000

少成就感 0.134 0.044 0.159 3.053 0.002

周工作时间 0.038 0.016 0.113 2.398 0.017

3讨论

疲劳是由个体自身感知的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倦怠感及从事脑力和体力工作时的无力感,这种感觉不因休息而缓解[2]。高、中专院校教师要除了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外,还承担教学改革、人际关系、职称评定、教师聘任以及同行间竞争等所带来的压力,长期在精神高度紧张、工作量大的环境中工作,极易产生生理和心理疲劳[3-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上饶市3所高、中专院校教师疲劳感在不同性别间无明显差异,不同于国内其他研究[5]。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现代社会女性承担着家庭与社会的多重责任,压力大,任务重,每周职业任务超重的平均频率2~3倍于丈夫;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男性成功的期望值高于女性,男性承担着比女性更多的社会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而且,从生理学角度看,男性的耐受力也较女性差,对环境的敏感性较高。因此,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男性和女性在疲劳感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工作量过重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客观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提示,周工作时间大于48 h的教师疲劳感明显增强。学校来源不同的教师疲劳状态亦有差别。由于医学院校相对课时量较大,任务较重,专业性质也要求教学工作要更加严谨,因此教师压力也较大,更容易产生疲劳感。

身体健康状况差、情绪衰竭、工作中缺少成就感和周工作时间过长都是疲劳状态和倦怠的产生的主要因素。

因此,采用“认知-应对技能-心理疏导”干预模式以授课的形式为主,附以个体辅导,增强调查对象的自我效能,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教师进行授课,加强在职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充分考虑教师个体的工作满足感与热情;为高校教师提供及时心理咨询、适度宣泄的渠道,有效疏导紧张感,缓解教师个体职业压力;此外,还应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和娱乐休闲等活动,提高高、中专院校教师身体健康水平;加强教育改革和师资建设,适当减轻高、中专院校教师的工作量等,以减轻高、中专院校教师疲劳状态,提高高、中专院校教师的职业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冯进.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6(1):51-53.

[2] Aaronson L,Teel C,Cassmeyer V,et al.Defining and measuring fatigue[J].The journal of school nursing reviewer recognition,1999,31(1):45-50.

[3] 潘欣.大学教师亚健康状况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2):974-975.

[4] 田玉荣.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1996,12(11):14.

[5] 刘彦,王培席,张宏晨,等.河南省六所中专卫校教师疲劳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1):11-13.

(收稿日期:2011-11-10)(本文编辑:陈丹云)

上一篇:宫腹腔镜联合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 下一篇:美容整形手术中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