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调控一体化“三化”工作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时间:2022-09-06 11:39:20

基于调控一体化“三化”工作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文章摘要】

大运行调控一体化建设是适应电网发展实际,提升电网运行质效,实现专业管理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适应公司加快“两个转变”的必然选择。随着智能电网的逐步推进,新设备、新技术的大量应用,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运行模式的不断变革,对调控工作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德州公司积极探索建立一套“工作流程化、调控智能化和培训规范化”―“三化”调控一体化工作机制。该工作机制的的建立与实施,对调控人员适应调控一体化工作要求,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调控一体化,流程,智能,规范,机制

德州供电公司调控中心在顺利完成大运行调控一体化模式的转变后,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管理体系,按照协同高效、安全稳定的原则,细化工作分工、创新工作模式、建立复合型培训体系。

1 “三化“管理的目标

“工作流程化、调控智能化和培训规范化”的“三化”调控一体化工作机制建立与实施正是对德州电网调控系统人力、物力、资源的进一步集约化管理,优化配置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体现出了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核心要求,全面提升德州电网调控运行效率。

1.1 工作流程化

按照调控一体化要求,依据调度、监控业务管辖范围,规范日常工作中监控系统异常、缺陷处理、跳闸、接地、新设备启动送电、监控遥控操作等业务流程,使调控各项工作实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高调度、监控人员协同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2 调控智能化

调控中心调度、监控班负责德州地区220kV、110kV电网及城区35kV及以下电网的调度运行及设备运行集中监控;监视的信息量和遥控操作量非常大,调控工作效率低,通过建立“双集中”操作界面、设置高危和重要用户标识、编写典型事故处理指导书、规范遗留缺陷信息统计、开展负荷电流限制监控管理和异常光字牌预控管理,创新操作模式,优化监控界面,有效提升调度、监控操作效率。

1.3 培训规范化

从建立电网调度人才储备流转体系、健全培训制度和手段、实施岗位轮换、强化培训监督和评估等几方面入手,建立一套面向调控一体化体系的、规范的调控人员培训流程,彻底解决调控人员培训内容不系统、培训方式不科学、调控人员业务知识面单一、培训效果差等问题。大大缩短调控人员培训周期,实现调控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

“三化”调控一体化工作机制的目标就是通过探索先进管理体系建设、细化工作分工、创新工作模式等措施,实现流程化、智能化与规范化相结合的调度决策支持手段,形成德州调度、监控高效统一的管理局面,促进调控一体化运作。

2 “三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细化工作分工,实现工作流程化

全面梳理制定调控运行工作界面与业务流程,明确倒闸操作、新设备启动送电、缺陷和故障处理等日常核心工作界面,使之成为调控人员工作中的“法宝”。

先后编制了《监控系统异常、缺陷处理工作流程》、《跳闸、接地处理工作流程》、《 新设备启动送电工作流程》、《监控遥控操作工作流程》几大关键流程,涵盖调控业务核心业务,做到新体制有新依据。

2.2 创新工作模式,实现调控智能化

2.2.1 “双集中”监控法的建立与实施

通过建立“双集中”界面,实现监测点电压,主变温度,主变高压侧功率因数,10千伏、35千伏母线分相电压,重要保电用户等信息的集中监控以及电容器投切、主变分头调整的集中操作。“双集中”监控法的建立与实施,大大减少了调控人员画面调阅次数,缩短了设备巡视时间,提高了变电站巡视、遥控操作效率和准确性。

主要做法有:电压监测点电压集中监视、主变温度集中监视、主变高压侧功率因数集中监视、分相电压集中监视、重要用户集中监控、无功设备集中遥调。

2.2.2 高危及重要用户标识管理

通过在EMS系统主接线界面设置标识,区分高危用户和重要用户,提供监控人员直观的巡视界面,提高了供电可靠性,降低了事故损失。

2.2.3 EMS系统负荷电流限值监控管理

通过收集线路的型号、额定载流量,计量CT变比,统计计算得出该间隔的负荷电流限值,并将限值录入EMS系统,通过置入越限度,在电流越限时报警,给调控人员提供一种直观、便捷的判别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2.2.4 异常光字牌预控管理

将长期未复归光字分类处理,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手动置数复归处理(消缺处理或设备投运正常运行后再解除封)、信号取反、删除无用信号等方式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光字数量,便于值班员交接、查询处理,巡视。

2.2.5 遗留缺陷信息统计

根据缺陷的重要性,将缺陷统计表分为“紧急”、“重大”、“一般”三种记录,对缺陷记录时应对缺陷的设备所在站、设备名称、缺陷情况、处置方案、发现时间、消除时间进行详细记录,并由调控人员持续更新。

2.3 建立复合型培训体系,实现培训规范化

2.3.1 复合型调控员培训体系的建立

2.3.1.1建立电网调度人才储备流转体系,提高调控员整体素质

建立电网调度人才储备流转体系,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电网调度人才,并留有必要的人才储备,形成人才梯次结构。

2.3.1.2建立新技术、新设备常态培训制度,提高调控员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掌控能力

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技术、新设备培训工作,注重培训需求分析,制定新技术、新设备培训规划。利用安全活动时间,安排运行方式、继电保护、自动化与通信、一次设备等方面的专业,对相关专业领域知识进行讲解。

2.3.1.3利用好调控员培训模拟系统(DTS),提高调控员对电网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电网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快速性和灾害性的特点,当事故发生时,调度人员必须迅速隔离故障,限制事故扩大,恢复用户供电。在建成电网调控员培训模拟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针对电网薄弱环节的反事故演习,提高调控员驾驭大电网的能力。

2.3.1.4超前实施智能电网培训工程,提高调控员对智能电网的调度能力

为实现智能调度,打造四个平台,即实时监控和预警平台、调度计划平台、安全校核平台、调度管理平台。

2.3.1.5建立调控员岗位轮换机制,提高调控员对“调控一体化”模式的适应能力

对于“调控一体化”模式下的电网调控员来说,应当具有对电网调度业务工作的全面了解能力和对全局性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通过监控值班员、配网调控员、主网调控员等细分专业岗位之间的轮换,使调控员轮换做不同的工作,以取得多种技能,同时也挖掘了各专业岗位最合适的人才,培养的是一专多能的电网调度人才,对培养复合型电网调控员具有重要意义。

2.3.1.6建立培训效果监督与评估机制,确保调控员培训工作成效

培训成果的转化必须要进行培训效果的监督与评估,将所学知识或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培训前要做好现状评估;培训中要对调控员进行调查,关注他们的态度与热情,而不是考勤;培训后全面展开培训效果监督与评估。为使培训效果落到实处,坚持调度培训“四规范”的原则,即规范调控员系统化培训过程、规范班组安全活动日活动模式、规范反事故斗争活动、规范技术交流活动。

2.3.2 复合型调控员培训及考核流程

3 评估

评估目的:结合同行业对标工作,发现 “三化”调控一体化工作机制存在哪些方面问题和差距,以便及时改进,提高调控一体化水平和调控统一的完善程度。

评估范围:工作流程的通畅性、调控智能化改的应用效率、培训体系的规范性。

评估方法:“三化”工作机制建设是一项可持续、缜密细致工作,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只有定期进行自评估,同时结合国网公司的同行业对标工作,与标杆单位进行对比,找出优势予以发扬,不足之处学习提高,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为了把三化理念真正贯穿到实际工作中来,德州地调注重和加强全过程评估,通过实践找到了有效的评估途径和方法,并收到了显著成效。成立了领导小组,落实人员责任。建立了有效考核机制,将评价结果纳入了绩效考核。

4 总结

通过基于调控一体化“三化”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完善了工作流程,调控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调控业务高效运转,驾驭电网能力取得新成效,建立复合型培训体系,调控人员素质取得新提升

【参考文献】

[1] 山东电力系统调度规程,2009

[2] 山东省电力集团公司市公司调度监控运行管理规定,2012

【作者简介】

吴玉光(1974―),男,山东德州人,工程师,从事电力系统的调度工作。

上一篇:爸,有话咱们直说 下一篇:这几种植物,掐个枝就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