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假说: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

时间:2022-09-06 11:07:04

波特假说: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

[摘要]文章从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现实情况出发,根据Porter在1991年和1995年发表两篇论文的具体内容,将“波特假说”总结为三个部分:创新补偿效应、环境规制设计及传统观点解释,并对政府部门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波特假说;环境规制;技术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309

1引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尤其是在党的十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号列车”主动换挡、合理降速,积极地应对风险挑战,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长期的经济发展给环境污染带来的压力依然严峻,春冬季的华北、东北地区仍然不定期受到雾霾的袭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正如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要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

2波特假说理论基本内容

Porter在1991年发表于Scientific American上的一篇文章Americas Green strategy,及在1995年与Linde合著的另一篇论文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据此提出“波特假说”,认为适当环境规制会促使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创新行为,采取较为先进的技术降低环境成本,提升企业经营绩效和市场竞争力。著名经济学家Hicks(1932)曾经有过相似的论述,但是只有波特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首次系统阐述了环境保护和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双赢”(win-win)结果的可能性,环境规制能否激励企业创新的问题才受到主流工商业和政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21创新补偿效应

传统环境经济学认为,环境保护会造成经济的沉重负担引起社会福利与私人成本之间的抵消。波特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励企业创新行为,并对企业的生产成本产生创新补偿效应,弥补生产成本增加带来的损失,甚至可以产生净收益。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至少存在以下影响:其一,提高生产废弃物利用效率的潜在创新;其二,降低环境风险来增加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意愿;其三,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其四,新技术的验证和学习过渡提供必要缓冲期;其五,创新补偿效应短期不一定有效;其六,环境规制信息交流导致谋求更低的生产成本。企业参与环境规制过程可以激励技术创新行为和产生创新补偿效应,环境规制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可能使创新补偿效应以更快的速度产生,净成本也可以转变为净收益。创新补偿效应的产生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理性的企业有效降低废弃物的数量和提高二次利用效率,可以降低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另一种形式是提升产品的质量本身和相关的生产过程,可以完全地补偿生产成本增加带来的损失,是创新补偿效应的主要形式。因此,创新补偿效应又可分为产品补偿和过程补偿,即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补偿及高利用、低耗能的过程补偿。

22环境规制设计

长期而言,尽管厂商能够由创新补偿效应获得可观的收益,但是在短期内的生产成本递增,会对决策产生不确定性和悲观心理预期,另外,信息的不完全导致厂商也容易盲目地忽略技术创新投资机会,而做出不利于长期最优的决策行为。因此,波特认为,要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意愿,环境规制政策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为技术创新行为的发生创造可能性;第二,环境规制强度持续性地提高;第三,环境规制过程尽可能为不确定性留有空间。这样的环境规制设计才会激发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发生,政府的角色即在促使厂商获知潜在的创新补偿机会来实现长期最优决策,主要有三个实质方面:明确环境规制目标,但是采取柔性方法实施;寻求和传播环保创新,激发环保创新需求;协调环境规制体系,包括产业与政府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以及跨国家间的合作。

23传统观点解释

波特认为,传统经济学假设厂商处于静态的竞争模式,而在现实的经济生产运行中,厂商的生产要素组合和生产技术水平在不断变化,必须由动态的观点来衡量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如果只考虑静态的竞争模式,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的两难冲突无可避免,厂商在生产要素投入、技术水平以及市场需求等不变的条件下,成本最小化的生产决策已经固定不变,一旦环境规制水平提高,必然造成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市场竞争力的下降。然而,静态模式已经不适合对现实经济活动的研究,竞争优势不是通过静态效率或固定限制条件下的最优生产形成,而是厂商本身具备的不断改进的生产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的功能。同时,波特认为,创新补偿效应不止在理论中才有可能,大量案例分析表明非必要、低效率和不完全的Y源利用是厂商生产过程中的隐性成本,废弃物的排放是衡量隐性成本大小的标志,传统经济学往往忽视系统的隐性成本,优秀的企业和环境规制都有污染防控的观念,旨在通过提高产品和流程的资源利用效率来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降低生产过程中的隐性成本。此外,波特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并不会在短期内发生,环境规制引发技术创新的意愿,促使其合理配置生产资源,不断调整生产流程,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生产力和竞争力。

3政策建议

文章从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现实情况出发,根据Porter在1991年和1995年发表两篇论文的具体内容,将“波特假说”总结为三个部分:创新补偿效应、环境规制设计以及传统观点解释。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所以政府部门可采取完善环境规制路径,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实现信息交流共享,营造技术创新机会;合理面对差异现象,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三方面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Americas Green Strategy[Z].1991:193-246

[2]Porter M EClaas V D L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4):97-118

上一篇:论梁漱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下一篇: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安全文化建设中的角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