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治疗皮肤病的中医止痒机理

时间:2022-09-06 10:29:09

【前言】火针治疗皮肤病的中医止痒机理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1清热泻火,解毒止痒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血脉,气血运行脉中,养脏腑,濡肌肤,且内藏君火,心火内结,热微则痒,热盛则痛,郁热外达皮肤肌表,则生瘙痒、疮疡。故而对常见热毒为患的瘙痒性皮肤疾病治疗中常用苦寒之品以泻其热,外治亦用泻热治法。此乃...

火针治疗皮肤病的中医止痒机理

摘要:瘙痒是皮肤病常见的特有症状之一,虽然目前治疗方法多样,如以抗过敏药口服、局部外用激素及中药内服、外用等,但火针的迅速止痒效果是任何一种疗法所不及的。本文拟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探讨火针止痒机理,从而突出火针疗法具有清热泻火、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止痒的作用,为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瘙痒性皮肤病;火针治疗;机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火针,俗称“大针”,又名“燔针”。火针疗法则为“粹刺”,是指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灼透红之后,以一定的手法迅速刺入人体局部皮肤肌肉或腧穴内起到治疗作用的治疗方法。传统医学中可见“粹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1]“病水肿者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2]。《灵枢•经脉》“粹刺者,刺寒急也…”。《灵枢,厥病》中亦云“肠中有虫瘕及蛟…以大针刺之”。由此可见火针的治疗范围有痹证、水肿、寒证及虫证等。随着临床摸索实践,火针的理论趋于完善,治疗范围也不断扩大。至今,火针的治疗范围已扩散至眼科、外科、针灸科等常见疾病的治疗。瘙痒性疾病是一种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利。在33年对皮肤科常见疾病的诊疗中,笔者发现对近一年常见的瘙痒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湿疹、结节性痒疹等单纯采用火针治疗,其止痒速度迅速,能立即缓解病情,缩短病程。且认为瘙痒性皮肤病多因体内有热湿、痰瘀,气虚加之风、湿、燥等六淫之邪侵袭,内外合邪,导致肌表皮内气血不和,发为瘙痒。瘙痒性皮肤病尤其是湿疮、结节性痒疹、神经性皮炎等常有湿邪为患,病程缠绵反复,故而常规治疗需要长期的服药。火针疗法作用于肌表可直接让邪气从最短的途径出肌表而解,可避免长期服药耗伤脾胃,且创伤性极小,易被患者接受,不失为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有效手段。下面,笔者从中医的角度对火针的止痒机理进行初步的探究。

1火针作用

1.1清热泻火,解毒止痒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血脉,气血运行脉中,养脏腑,濡肌肤,且内藏君火,心火内结,热微则痒,热盛则痛,郁热外达皮肤肌表,则生瘙痒、疮疡。故而对常见热毒为患的瘙痒性皮肤疾病治疗中常用苦寒之品以泻其热,外治亦用泻热治法。此乃正治之法。但“若夫热病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也,宜则以热引热,使热外出,即从治之法”[3],故而火针虽不为寒凉治法,须借火力而行,亦可清热泻火。并且“热病得火而解者,犹如暑极反凉,乃火郁发之之义也”[4]。热毒壅滞于内,不泻宣通,以正治治之反易遭格拒。火针借火力开其腠理,以其温热之性,引邪外出。且“火针亦能行气”[5],火针可促进气血运行,使郁结热毒得以开解,受滞津液运行畅通,邪去体安。在临床治疗如局限性神经性皮炎以风热为患的瘙痒性皮肤病患者为例,该疾病常表现为后项或躯干伸侧,可见抓痕、血痂、数个褐色扁平丘疹融合成片,边缘清楚,皮纹加深呈苔藓样变,瘙痒剧烈,遇热加重,夜不得寐。龚丽萍教授认为其病多因素体热盛,外加风热之邪侵袭或情绪内伤五志化火生风,经络不和而发病。予肺俞、心俞、风池等俞穴上并局部皮损处用透红的火针急刺,刺入深度多为0.1~0.3cm,不超皮损基底,浅进疾出,不予留针。经治疗后局部皮损处发红,针孔往外鼓起,数刻钟后消退,患者在行火针治疗时亦感觉有明显的热气通过针孔向外透散,或是感觉局部的热痒感透向皮肤表面,或原有胀闷感明显减轻。经数次治疗后,瘙痒逐步消失,皮损颜色消褪,苔藓样变的扁平丘疹皮损范围缩小直至消失,直至无症状。

1.2活血化瘀,润肤止痒

人体经络贵通。气血不和,百病乃生。只有经络气血通畅,五脏六腑才可得到滋养,是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平和状态。因气滞、气虚、血虚或痰凝导致气血瘀滞不行,局部肌肤失于濡养且化燥生风,遍发瘙痒。故而治疗中常以活血之品以化其瘀,缓消癥结。火针可“宛陈则除之,消除血块或结聚,使其溃散,而令经络疏通。”火针之法胜服药,可立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得瘀滞的气血恢复正常运行。以血瘀为患的结节性痒疹患者为例,其疾病表现为风团样丘疹、疱丘疹、结节,肤色或灰褐色,质坚实,结节孤立散在而不融合,日久表面粗糙及角化增厚,肌肤甲错。瘙痒剧烈,夜间及精神紧张时为甚。可认为结节性痒疹多因六淫侵袭,毒邪凝聚,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形成结节,病程日久,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利,营血化生不足,脉络瘀阻,肌肤失养而致。在治疗上常取血海、膈俞等有行气活血养血之效的腧穴及局部皮损处以火针急刺并放出瘀血。由于结节质地坚实,故而治疗中可重刺缓出,刺入深度亦不超皮损基底,最大程度借火针温热之力以散其瘀。经治疗后患者自述结节的浊重肿胀感觉减轻,或可明显感觉局部发热发红,瘙痒感随即减轻,经阶段治疗后,皮损逐渐消退,肌肤逐渐恢复湿润,无瘙痒感。

1.3祛风除湿止痒

风为百病之长,亦兼他邪侵袭人体而致病。风邪、湿邪阻滞经络,气血失常,津液代谢障碍,不得转输散布,久而凝聚阻塞经络而生症结,症结或凝聚于体内,或积聚于体表,且湿邪粘滞,不易祛除,故其病势缠绵,病程反复,一般治疗难取其效。“若风寒湿三者,在于经络不出者,宜用火针,以外发其邪”[6]。火针可行气发散,使气机疏利,津液运行,血行风自灭,风静痒止,且凝结之症从而得解。且“该火针大开其针孔,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7]。火针可快速打开腠理玄府并使其在一定时间内不闭合,使邪有出路。湿邪、风邪俱可从已开孔窍直接排出,从而可达到治疗目的。以风邪、湿邪为患的亚急性湿疹患者为例,其表现为皮损以红色或淡红色丘疹、鳞屑、结痂,搔抓后糜烂为主,皮损边界不清,瘙痒入骨,坐卧不安。症状反复,病程缠绵。龚丽萍教授认为,该病多因禀赋不耐,加之风湿热客于肌肤,肌表气血不和,且湿热化燥伤阴,肌肤失于濡养而致,且湿热极易留恋不去致症状反复,病程迁延。故其治疗为取祛风除湿之效的俞穴如阴陵泉、丰隆、曲池等及局部皮损处,透烧火针后急刺,疾进疾出,皮损较大者予以围刺,术后不沾水,瘕壳不强行剥脱。可见针孔有明显的透明或淡黄色液体持续渗出,时间短则数分钟,长则3d。笔者认为该表现是不同程度的湿邪从体表孔窍而解的状况,并且患者自觉经火针治疗后随液体的渗出,瘙痒入骨症状也随之减轻。治疗瘕壳逐步脱落,皮损也随之缩小直至消失。

2体会

瘙痒性皮肤病无外乎因风、热、湿、虫、瘀等邪在体内郁积日久,不得宣发,加之外邪浸淫而致病,导致肌表气血不和,肌肤失于濡养,从而发为瘙痒。火针具有清热泻火、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止痒的作用,并且火针以其温热之性大开体表孔窍,可使邪不从内消而直接从肌表腠理而解,邪去体安,故而能迅速缓解症状,起到止痒的目的。并且临床观察中火针疗法具有疗程短、疗效快而显著、简便的优点,为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秀华,任树军.黄帝内经》“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治疗软伤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6):44-44.

[2](宋)史崧整理;杨鹏举等校注.灵枢经.卷二.官针第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4.

[3]黄蜀,周建伟,陈纯涛,等.试论“火郁发之”———火针反治火郁性皮肤病[J].四川中医,2013(10):35-37.

[4]贺林.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针灸三通法原理[J].环球中医药,2009,2(6):454-456.

[5]程海英.火针疗法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2008,27(11):853-855.

[6]王文炎.火针疗法作用机理的探讨及临床应用的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1):76-77.

[7](明)高武.针灸聚英•卷三[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159.

作者:龚丽萍 谢敏 梁育 黄港 单位:江西省中医院皮肤科 江西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下一篇:内经选读课程优化设置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