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知与行

时间:2022-09-06 09:20:54

新课程(语文)知与行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中学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有了明显改变,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容忽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为此,笔者认为作为新课程实施者,应有自己的认识和可行的做法,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应清清楚楚、扎扎实实地搞课改,使新课改沿着健康方向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知;行

一、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技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框架结构、编写思路

(1)高中语文教材(人教)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为五个模块10学分,用1.25学年完成。每个模块由四部分构成,即“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选修分五个系列十五个模块,30学分,1.75学年(实际教学不是这样)完成。即3个“诗歌与散文”模块、4个 “小说与戏剧”模块、2个“新闻与传记”模块、3个“语文文字应用”模块、3个“文化论著研读”模块。对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最低要求是学完必修5个模块,得10分。另可以从选修部分选4~7模块,总分可得18至24学分,视为优良、优秀。

(2)新教材编写基本思路是守正出新。在保留传统优秀篇目基础上,新增有人文、时代特色的文章,这样就丰富了文本内容和体裁。总体说来,这套教材注重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祖国文字的优美、文化的精深,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养。这就是人文素养,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三、高中语文教材(人教)处理建议

必修教材中无论哪个模块,都由四部分构成。我的处理建议是将“名著导读”从开学就布置下去,可设一定的问题、专题,让学生在假期完成,教者定期收查指导。下面我以必修部分模块一为例说明。模块一名著导读有《论语》,对此我让学生一周五则写在自己笔记上,化整为零消化掉。“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我认为可以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处理。模块一第一单元现代诗,我把能力培养定位为品味赏析,具体知识点就是情感与意象分析,基本方法是朗读,应达到的价值观、情感体验是写出触动心灵人事。围绕这一思路,在教本单元时,先让学生阅读“表达交流”部分,朗读文本,然后教学生品读鉴赏方法,再讲解课文,完了之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能触动自己心灵的人或事,仿模本单元文本进行写作。这样就完成了由阅读向写作过渡,使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其他几个单元安排如下:第二单元,品味赏析+提要钩玄+第二单元(文本)+记叙文选好角度+传统文化;第三单元,思考领悟+圈点批注+第三单元(文本)+写人突显个性+人生观价值观;第四单元,沟通运用+博观约取+第四单元(文本)+写事要有波澜+关注社会。总之,模块中各部分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之相得益彰,共同发挥作用,体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理想模式

提起教改课堂,好多人头脑中马上闪现的是精美课件、热闹场面。这固然要,但绝不是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所追求的。因为新课标要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激发学生思维潜质,靠这些表面的东西是不能实现的。那怎样指导掌控课堂呢?首先我认为要让学生“尝鲜”,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不要让学生“吃腐烂”的东西。因而我课堂的第二环节(第一环节是导入新课)是阅读印象。让学生拿起笔来,自己边读边勾画,给每自然段标序号,划出读不准、释不清的字词,划出生动形象的、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划出关键句、中心句。这样,就会使学生毫不受别人干扰地、富有个性地品读了文章,然后围绕这些方面提问检查,对比完善,使学生阅读逐渐由个性走向共性。其次老师问题设计得要巧妙。问题一展示,不是讨论声一片,而是学生的静思,须臾,优等生会心地笑了,享受成功的愉悦;中等生能思考,于无声处听惊雷;后进生经点拨,一石激起千层浪,思维被打开,课堂被激活,学生思维如洪流决口一泻千里,预设有了生成,师生思维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最后让学生写心得体会,总结情感、升华体验,学生的认识由共性走向个性,完成对文章的有效阅读,即初步印象—深入理解—鉴赏评价。整个课堂贯穿读、问、写,听说渗透每一个环节。这样课堂解放了老师、锻炼了学生,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性落到实处。

当然,新课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度非常大,要处理好教材与教学进度、进度与质量、高考与新课程等几个方面关系。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新课程这个新生事物才能呈现应有的生命力。

上一篇:亲历探究过程 促进主体发展 下一篇:浅谈数学作业的多元批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