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2-09-06 07:50:10

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建议

摘 要: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是增强国家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仍处于被动地位、实践形式缺乏创新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建议,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践形式;实践模式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依据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生活的一种实践教育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核心内涵在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将书本知识学习和投身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本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四有”新人,价值目标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它旨在通过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观察、分析与服务,进而了解世情、国情,主动、自觉地接受社会的再要求、再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是大学生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体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探索、掌握、实践、验证、发展真理和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科技相结合、认识与改造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体、深入实际、了解实际的重要渠道。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仍处于被动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始终没有完全摆脱单向的教师传递信息、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尽管我们认为大学生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但是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在教育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相对应地,高校教师、辅导员等群体也一直习惯于以教育者“权威”自居,对大学生实施甚至灌输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分别处于主动、被动的位置,这体现了双方地位上的不平等。如果不能将这种传统、单一的主客体关系打破,自然也就无法建立起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新局面,不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实践形式有待创新

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无论是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学科专业实践活动还是校外实践活动,都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形式。每年各种活动在开展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流程乃至学生参与的群体、活动合作方往往都沿袭多年来的经验做法。当然,依靠经验办事是有利于提高活动组织、实施的效率的,也可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一些精品活动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不断进步、精益求精。但是,这也容易造成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怠于思考、盲从组织安排,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有继承性的传统实践活动中,新一批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往往会先研究前辈留下来的活动资料,往往也因为这样而容易陷入到旧的思维模式之中,难以实现突破创新。

(三)考核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首先,实践报告作为当前考核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最主要依据,实践报告所获得的成绩分别与个人、团队受表彰情况有关,笔者发现实践报告得“优秀”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的表彰。实践团队中,获得优秀实践报告的成员越多,该实践团队也更容易获得“优秀实践团队”的表彰。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察比较片面,主要是依据实践报告来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实践成果。在成绩评定和表彰上,对学校立项的实践活动参与者存在明显的偏向性。这样的评价体系,对少数精英群体具有“保护性”,不利于提高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全面评估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

三、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建议

(一)校企联合的“双元”实践模式

高校对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了解更为全面,在活动策划和组织管理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能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能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实践场地、资金支持和最实用的案例学习。校与基层一线相互合作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不仅能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也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社会带来的价值,那么只有全方位地深入了解社会的需要,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因而,大力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推行校企联合的“双元”实践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的校企联合实践模式以企业为高校创办实践基地的形式为主,这样可以长期为大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场所和岗位。这样既能保障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促进实践教学成果的转化,也能为企业注入更多新鲜血液,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在选择合作单位时,应倾向于对培养大学生的主观愿望强、社会信誉高的单位,并且从一开始就签订全面而详细的共建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细化共建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等内容。对于实力雄厚的学校,在拓展实践基地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师生自主创业、与企业合作发项目等,这种合作形式下更能保持高校的自主能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锻炼平台。

(二)社会服务型实践模式

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落脚点,即是培养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具备优秀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因而,实行社会服务型实践模式是高校实践教育社会功能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当前我国的社会服务型实践以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要内容。近些年,由团中央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累计有七千多万人参与进来,分别深入到贫困、偏远地区进行支教、支农、医疗卫生及科技服务等志愿工作。其中,扶贫接力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等是当前几大重要的志愿服务活动类型。

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大学生真正有机会深入到山区、农村、基层,了解最真实的国情、民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而且通过运用自己所学到知识、才能为人民群众服务,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感,是对大学生最生动、最具实效性的社会实践教育。

社会服务型社会实践通常都是以义务服务、公益活动为主,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来说,是没有直接的物质利益可言的。因而,政府和高校最主要是解决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的问题。首先,政府应在政策和物资上大力支持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国家对志愿服务西部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一定的物质补贴,对于服务期满、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在报考公务员时可以优先录取等政策,很显然对大学生投身于西部建设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其次,时常关心和慰问正在服务期内的大学生,对家庭困难的志愿者直系亲属给予一定的帮助和照顾。这样才能使他们免除后顾之忧,安心于志愿服务工作。同时,对志愿者的工作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肯定,当地政府应与之保持经常的沟通和联络,了解服务地区的困难和需求,及时帮助志愿者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志愿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三)健全评估考核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都是比较多的,要使其规范、有序地开展下去,必须建立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对社会实践运行的各个环节、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估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把握高校实践教育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表彰先进来激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等,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精益求精、做得更好。

当前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估考核,按照考评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对参与实践的大学生的考评与对组织方的考评。从考评的内容来看,对大学生的考评,主要以其参加实践的时间、实践单位的评价及实践报告为依据;对组织方的考评则主要依据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和总结材料以及参与人数、媒体报道情况等量化的实践效果,从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的贴合度、参与面与受众面、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等方面来进行考察。现有的这种考评形式在考察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考评者对考评对象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实际表现知之甚少,仅仅依靠文字材料和汇报演讲作出判断,主观性较强。

针对这种现状,应建立起综合全面的评估考核机制,按照比例分摊的形式分别考察学生、组织方、学校、合作企业及实践基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中以大学生和组织方为考评重点,同时要总结学校整体的部署、指导情况,并定期对合作企业及实践基地进行评估和考核工作。

对组织方的考评亦同,以目前的考评指标为主,并参考过程监控中所得到的详细信息、学生对组织方的评价等内容,对其在社会实践计划、组织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考察。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过程交流和成果分享,并适当对优秀个人和组织者进行表彰奖励。对于某些长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或无法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效果的实践活动,还要进行后期的效果追踪,并根据实践效果决定该类实践活动的持续时间和周期。

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一方面要自上而下地改变传统的教育体制,减少行政干预和教师权威,放权给高校自主设计教学计划,放权给大学生自主组织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自下而上地以人才培养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导向,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认真做好社会实践的规划、组织管理、评估考核及保障支持工作,将实践教育与专业学习和日常教育相结合。通过把每一环节做到实处,来实现社会实践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国栋,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7(4)

上一篇: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 下一篇:辨析定语从句易错点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