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制作的色彩意识论

时间:2022-09-06 07:24:35

电视节目制作的色彩意识论

摘 要 随着科技和时代的进步,媒体设备进入千家万户。电视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潜移默化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分配着人们的时间。受众群体也越来越全面,广泛,细化。电视产业迅速发展,也面对着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各个方面的挑战。注意力的分配在于人们的眼睛,眼睛是外界通往心灵的窗户,而映入眼帘的就是面前的事物,其能否成为我们注意的对象,要看其是否符合我们的审美标准。而自然的颜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形成各种颜色的特定的感情趋向和在某种颜色上相似的感觉倾向。在电视画面的制作上,要考虑颜色的个性,要符合人们不断改变、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色彩与画面的协调,场景与人物事件的相互融合,是电视制作人随着时代的要求做出的努力。其节目也更加以人为本,突出以细致的情感感人,以更加精致的画面吸引观众的眼睛,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 电视节目 色彩 审美

0 前言

走向新时期的中国电视屏幕,面临着时代的多重挑战。因特网的迅速普及,日益分流着电视屏幕的收视率与广告收入。其次是国家对信息产业的宏观调整,提倡全社会全媒体共办电视,打破了电视台以往对影像信息传播的垄断地位。再者是我国影像市场在逐步发育健全,面对信息资源共享与影像信息传播多渠道的市场经济,电视台不再是媒体“老大”,而只能以媒体之一的平等身份参与影像市场竞争。对各类节目的荧屏市场,我们需要在差异与区别的基础上寻求到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这个统一标准在荧屏节目市场中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人们的审美标准。即欣赏者以超现实功利的心境对符合人类感官接受方式的事物所持的一种愉悦的观照态度。这种审美也叫现实审美,是对社会与自然中美好事物予以观照时所获得的某种怡神悦目的心理。

电视节目是文化产品,又是商品,必须要有它作为文化产品的价值尺度,要承载相应的知识信息量和文化内涵,能满足人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要求,既创造又顺应着社会的文化口味;要用商业的手段来实现其传播目的。

1 色彩在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性

1.1 电视与色彩

观众要能通过电视画面“看懂”节目,虽然可以运用诸如视听的多种符号,但从本质上说,电视是一种视觉媒介,观众在收看电视时,是以“看”为主,以“听”为辅的,因此,电视节目画面居于主导的地位,而文字、配音居于辅助的地位。

从视觉效应对于观众,色彩之于视觉的内容方面说明色彩之于电视的重要性。电视是画面的展示,画面中包含色彩,是画面与色彩的表现。不同的色彩,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的情感联想。自彩色影片诞生的那一刻起,观众的眼球就被牢牢地锁定了,那些斑斓的色彩吸引着观众的视线,开启了他们的心灵,调动着他们的情绪,丰富了他们的视觉感知,使电影成为大众娱乐领域中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同样在电视中也一样。色彩本身并没有灵魂,它只是传达一种物理现象,但人们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这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中,积累着许多视觉经验。在设计时应考虑到设计的“七秒钟原则”,即前七秒只被事物的色彩吸引。一旦视觉经验与外来的色彩刺激产生一定的呼应和共鸣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

1.2 色彩的时代性

色彩的各种性格使得人们对各种色彩有着不同的情感倾向和一定的审美特征。我们对于色彩的偏好往往都有许多心理上的折射。人们对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几组流行色会引发某种疲劳,因此希望让富有新意的色彩来代替看“腻”了的色彩,这种现象正符合了心理学中关于美感产生的原理。美感是对事物美的一种体验,它是一种具有愉悦性、倾向性的体验,这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一种正常现象。再者,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具有自己的美,而色彩本身存在着审美的问题。古今中外关于美的问题有着种种不同的争论,但至少有一点是非常统一的,即美是具体存在并带有时代性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都反映着不同的色彩喜好和厌恶,其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念都不可避免地受着这些因素影响的制约。比如:二次大战重创以后,许多国家的人们流行穿着黑色和浅素色的服装;60年代经济回升,工业迅速发展,但是服装的流行趋势是重金属色;80年代环境污染严重,人们希望回归自然,于是出现了天空色、海洋色、植物色、泥土色。从这些色彩的流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色彩的流行趋势是社会发展的象征事物,是人们在精神上的一种希望与渴求,是一个时期社会思潮、经济状况、生活环境、心理变化和消费动向的总体反映。

1.3 色彩的性格

不同的观众群体对色彩的偏好是不同的。男女对色彩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符合男性色彩的表现具有冷静、刚毅、硬朗、沉稳的情感内容;符合女性色彩的具有柔和亲切、温顺、雅致、明亮的情感内容。

颜色的性格来自自然的本色出演,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色彩,并逐渐根据生理感受,情感感受来赋予各种颜色各自的性格特征。说到季节,每一个季节在人们脑海里都有一种颜色。春天是绿色,夏天是黄色,秋天是橙色,冬天是白色。自然的颜色也给了我们不同的体验。当我们看到色彩时,除了会感觉其物理方面的影响,心里也会立即产生感觉,这种感觉我们一般难以用言语形容,我们称之为印象,也就是色彩意象。嫩绿的小草,是希望的象征,是生命的颜色,给人以力量;蓝色给人以清凉,来自于辽阔蔚蓝色的大海;红色,玫瑰的颜色,爱情的颜色,甜蜜的颜色。由于生活在一个充满着色彩的世界,色彩一直刺激我们的视觉器官,而色彩也往往是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色彩个性。色有冷暖两个体系,这是人眼的色觉与温度的感觉联结的一种色彩感受现象。红、橙、黄等色可使人联想到阳光、火焰、灼热的金属、炎热干燥的土地等,被称为暖色,给人以温暖、快活、兴奋的感觉;青、蓝、紫等色,可使人联想到水、冰、寒冷的夜空、凉爽的浓荫等,被称为冷色,则给人以清凉、寒冷和沉静的感觉。冷暖之间过渡的颜色被称为温色。在色彩感受中,人们对色的冷暖感受最为鲜明,由于暖色容易引起兴奋,使人产生活跃、扩散、突出的感受;冷色则趋向于抑制,使人感到收缩、退避、宁静、低沉,因此在电视色彩的处理中,可利用色的冷暖特性构成特定情绪色彩,并与其他的造型因素、声音因素相配合,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绪含义。

2 色彩在电视节目制作的运用

2.1 色彩通感联觉的运用

色的轻重,是色彩感与重量联结的色彩感受现象。人们对重量的感觉更多是触觉与肌肉运动觉的综合,但是人们对物体重量的体验,往往与视觉经验联系在一起。明色总是与轻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白色、淡青色、亮黄色、淡绿色可使人联想到白云、蓝空、阳光和随风摇曳的嫩枝。暗色则与沉重的物体联系在一起,黑色、暗褐色、暗青色可使人联想到金属、潮湿的土地、玄武岩等。色的重量感,有助于形成特定色调,又是获得画面色块配置均衡、构图稳定的因素之一。画面由于轻重色的布局不同,可以造成局部之间重量对比,加强被摄对象运动中力的表现。

除了以上所叙述的颜色可以引起心理反映和通感联觉外,不同色度的色彩还可以唤起与人们生活经验有关的各种联想,所以特定的颜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即用一定的色来隐喻某种理性或观念的含义。不同颜色的背景能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气氛,财经类新闻报道背景则运用了色重比较重的蓝色湖蓝等意透视其理性冷静的思考分析,与其节目性质相吻合。而给小朋友们准备的动画类节目则没有太多的忌讳,在同一个节目中,可以运用多种颜色,满足小朋友们渴望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好奇心,也符合小朋友们的年龄特征。而如果前者运用色彩过多,就会给人们留下轻飘不可靠之感。

2.2 色彩主观性的运用

色彩是富于主观性的感觉。是和人们各自的情感和经历密切相关的,就像某个充满痛苦和忧伤的场景会引起观众的同情和忧伤之感。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认为:“一般来说,色彩直接影响到心灵,色彩宛如键盘,眼睛好比音锤,心灵好像绷着许多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有意识地接触各个琴键,在心灵中引起震动。”场景的布置考虑到节目的内容,要达到让观众对所传达意义的理解。场景人物与所要传达的一切紧紧相联系,人物与所要传达的一切紧紧相联系,人物主角的精彩出色的表演,真情互动,意与形,内与外的展现给人们以视觉的冲击力,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审美需求,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真实的色彩,场景渲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3 色彩的特殊运用

色彩是意义的表现,情感类节目运用更多的色彩渲染与情感相互感染,相互呼应。观众也能够从颜色映像中区分其节目的时间背景和节目类别。对于讲述历史的,由于某个时期客观的技术设备的限制,不能表现还原其真实的色彩,更多的是黑白色调。新闻中则运用的是摄像机照相机摄录,拍摄的最原始最写实最现实的影像与照片,以尽可能地还原人们一个真实的世界,并配以点评和主题字幕。

有时,为了前后对比的需要,制作人员会做一些处理和切换来表达意义。如表现主人翁由于事故,突然失明了,电视画面由明变暗,意揭示了主人翁的心灵世界的一片茫然惊慌无助,还有等待着的黑暗和挑战。明亮是原本的眼睛能够感知的,黑暗是失明后的单一和无奈。

色彩的点、线、面和它们之间的间隔、转换等手法,及色彩的多样性和它们给人的不同感受,只要被制作者创造性的运用,就会产生出有生命力的色彩节奏,让人们从感情上更加容易、更加乐意的去接受。

3 总结

在今后的节目制作过程中,电视人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发挥电视媒体的特长,充分利用电视特技的制作和场景的布置及充分考虑色彩的运用。或者三维动画的使用会使我们的节目画龙点晴,节目更加耐看。配合以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精炼的词语,加以精美的后期包装,电视的视听感觉将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朱琳.典型色彩个性初探[A].2001―2003中国流行色优秀论文集[C].2003.

[2] 杨芳,布亚林.电视气象节目片头设计中的色彩艺术[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

[3] 余朋.浅议色彩设计中的色彩心理与色彩搭配[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

[4] 向诚,邢亚辉.色彩的情感与表现对画面的色彩构成的影响[J].人体摄像,2010.

上一篇:基于精明增长理论老旧城区内涵式发展的探索 下一篇:探讨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相关写作技巧